曾 勇,張靜中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累積Logit模型的實證研究
曾 勇,張靜中
(河海大學商學院,江蘇南京 211100)
與波蘭的經貿交往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開展貿易投資合作的重點,波蘭與中國在金融、經貿和文化等多個領域都有著良好的合作關系。為了準確分析影響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因素,為改善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提出相應的合理建議,利用1990-2014年的中國和波蘭貿易往來的相關數據,選取科技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中波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波蘭加入歐盟、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和中波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作為影響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因素,采用累積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從而估算出這些變量對出口貿易績效的影響方向。實證結果表明,科技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對出口貿易績效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而中波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波蘭加入歐盟、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和中波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對出口貿易績效具有一定的阻礙效應?;谀P头治鼋Y果,從加大科技和人力資本投入、縮小中波收入差距和調整對波產品出口競爭策略等方面出發(fā),提出了改善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具體建議,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提供決策參考。
國際貿易學;累積Logit模型;出口貿易績效;波蘭;逐步回歸;一帶一路
中東歐國家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波黑、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等16個國家。波蘭是中東歐國家中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經濟最為發(fā)達的國家,與中國經貿合作歷史悠久。2014年波蘭對華貿易額約172億美元*數據來源于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是中東歐16國中與中國貿易額最大的國家。2014年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投資流量超過2億美元,其中中國在波蘭的投資額達到4 417萬美元*數據來源于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tǒng)計公報》。,在所有投資波蘭的國家中位居第四。由此可見,中波兩國未來的經貿發(fā)展?jié)摿薮?,合作前景廣闊。
目前國內外均有大量學者研究出口貿易績效問題,他們根據不同的樣本數據,以特定國家或地區(qū)的出口貿易績效為因變量建立數理模型進行實證分析,從而得出影響出口貿易績效的因素。
對于影響出口貿易績效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1)對一國相關的內生因素進行考量并分析其如何影響出口貿易績效;2)從雙邊或多邊國家的貿易角度出發(fā)來測度這些變量對出口貿易績效的具體影響;3)從文化政策等因素研究出口貿易績效。
對一國相關的內生因素進行考量。THIRLWALL[1]指出與規(guī)模經濟相異的、長期的比較貿易優(yōu)勢可以通過對人力資本的持續(xù)投資獲得,有效規(guī)避了低質商品所面臨的高進口需求收入彈性和低出口需求的收入彈性。BOUGHEAS等[2]通過建立只有2個國家、2種生產要素的貿易模型,兩國唯一不同的是人力資本要素,得出對于人力資本的投資將會改善一個國家出口貿易績效的結論。林琳[3]以1986-2006年山東省數據為基礎分析了技術創(chuàng)新對出口貿易績效的影響,認為技術創(chuàng)新與出口貿易績效之間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郭炳南等[4]以江蘇省為例研究了技術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和出口貿易績效三者的均衡關系,研究表明技術創(chuàng)新和人力資本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出口貿易績效的改善。REENEN[5]研究了工資不平等、技術創(chuàng)新和貿易三者之間的關系,并通過中國的貿易數據證明了科技的內生化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國的出口貿易績效。
從雙邊或多邊國家的貿易角度出發(fā)來測度這些變量對出口貿易績效的具體影響。LINDER[6]提出的“需求相似理論”認為國際貿易是國內貿易的拓展,一國的需求偏好決定了產品的出口結構、流向及貿易量的大小,而一國的平均收入水平又決定了該國的需求偏好。因此只有當兩國的相對收入水平越接近時,它們之間的貿易關系才會越密切,國家的出口貿易績效才有得到改善的機會。FUNKE等[7]通過對包括中國、韓國、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國在內的亞洲十國貿易數據的實證分析表明,出口產品的高度差異化將會使得出口國獲得貿易競爭優(yōu)勢從而推動產品出口,改善出口貿易績效。HUMMELS等[8]使用126個出口國家和59個進口國家關于5 000種商品的進出口數據建立面板模型,得出出口產品多樣化的國家可以獲得更為有利的貿易條件,在貿易競爭中處于絕對優(yōu)勢地位。孔炯炯[9]基于Funke & Ruhwedel動態(tài)面板數據模型,利用兩種不同的方法對亞洲9個國家和地區(qū)對美國的出口貿易績效與產品多樣化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得出出口產品多樣化對出口貿易績效有顯著促進作用的結論。張亞斌等[10]基于42個貿易條件惡化的發(fā)展中國家1995-2008年的面板協整檢驗表明,貿易結構相似惡化價格貿易條件,降低收入貿易條件。
從文化政策等因素研究出口貿易績效。燕春蓉等[11]基于引力模型的面板數據檢驗實證分析了歐盟向中東歐國家的擴張對中國和歐盟國家貿易關系的影響。龔江洪等[12]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響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之間貿易的因素,認為經濟規(guī)模、人口規(guī)模、地理距離、需求結構和歐盟東擴會影響中國和中東歐國家之間的貿易關系,其中經濟規(guī)模、歐盟東擴對中國和中東歐之間的貿易有顯著促進作用。尚宇紅等[13]基于修正貿易引力模型提出了文化距離對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雙邊貿易有顯著阻礙作用的觀點,但是經濟全球化使得文化距離對貿易的影響程度有所下降。龍曉柏等[14]基于中國的省際效應視角闡述了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與出口績效之間的關系,得出省際政府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對省域出口發(fā)展有顯著的差異性作用。
現有文獻研究出口貿易績效的對象多為發(fā)達國家或是東盟、歐盟等多個國家組成的經濟體,相比之下研究中國對中東歐國家出口貿易績效的文獻較少,且目前尚無研究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文獻。學者多使用引力模型分析出口貿易績效,暫無使用累積Logit模型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筆者采用累積Logit模型進行回歸分析,選取科技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中國對波蘭直接投資和波蘭加入歐盟作為影響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因素,初步考慮將這6個變量納入模型,從而估算出這些變量對出口貿易績效的影響方向。
1.1 對被解釋變量的分析
本文的被解釋變量是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出口貿易績效代表了在特定的組織和環(huán)境條件下出口行為的結果。出口貿易績效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使用復合維度的出口貿易績效建構可以幫助克服單一指標的系統(tǒng)或隨機波動。根據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知識和其他學者對出口貿易績效的研究結果,整理得出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評估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即為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二級指標選取了出口貿易績效研究領域中4個較為成熟的子指標,這些子指標分別側重于出口貿易績效的不同方面,能夠較為精準地測度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由所得到的指標數據,利用因子分析法對出口貿易績效二級指標進行降維處理。這個四維指標經過因子分析法的降維最終可得到一個綜合績效指數,再對降維后的綜合績效指數進行排序,按照三等分方式將1990-2014年的出口貿易績效分別劃分為1(差),2(中),3(好)3個等級。
二級指標的具體含義如下。
1)出口貿易份額:指中國向波蘭出口額占世界向波蘭出口額的比重,若中國所占比重越大,則中國出口產品對波蘭的重要性越強。
2)出口產品集中度指數:即改進后的赫希曼指數,主要用來衡量一國產品出口的集中程度。該指數越大,說明出口產品的多樣性越差。具體公式為
其中:Xit表示中國(k)在第t年出口至波蘭的第i種商品貿易額;Xkt表示中國在第t年向波蘭出口的貿易總額。
3)貿易互補性指數TCI:此指數由澳大利亞經濟學家彼得·德賴斯代爾于1967年在巴拉薩等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fā)展了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相關理論后所提出的,主要用來衡量一國的出口產品結構與貿易伙伴的進口產品結構的吻合度,進而評估出口貿易的發(fā)展前景。當這一指數較小時,表明出口國和進口國的貿易空間較小。具體公式為
TCIij=∑(RCAxik×RCAmjk)×(Xwk/Xw),
其中:
RCAxik=(Xik/Xi)/(Xwk/Xw),
RCAmjk=(Mjk/Mj)/(Mwk/Mw)。
TCIij表示以中國(i)為出口國、波蘭(j)為進口國時兩國在第k類商品上的貿易互補性指數,RCAxik表示以出口來衡量中國在第k類商品上的顯示性比較優(yōu)勢;RCAmjk表示以進口來衡量波蘭在第k類商品上的顯示性比較劣勢。
4)出口貿易深度邊際指數:來源于胡默斯和克列諾推導的衡量一國出口增長結構的“二元邊際”方法,主要反映了一國出口現有產品的能力,馬風濤等[17]研究中國出口貿易績效時對其進行了改進。具體公式為
IMj=∑i∈IjPjiXji/∑i∈IjPkiXki,
其中:IMj表示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深度邊際;p為出口商品價格;x為出口商品數量;Ij表示中國對波蘭出口的商品總類別;k代表除中國以外向波蘭出口商品的其他所有國家。
1.2 自變量的選取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影響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因素,根據現有的文獻研究,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人均收入水平差距和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等因素均對出口貿易績效有顯著影響。1)科技創(chuàng)新可以通過提高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實現貿易產品的結構升級與比較優(yōu)勢的轉變,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從而改善出口貿易績效[3];2)人力資本的提高推動了產品生產效率的改進,加強了產品的競爭力,與出口貿易績效呈正相關關系[4];3)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越大,兩國間發(fā)生貿易的可能性就越小,對出口貿易績效產生負相關效應[6];4)關于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對出口貿易績效的影響,相關研究證明兩國間出口貿易結構越相似,則同類出口產品比較優(yōu)勢會越小,對一國向另一國出口產品會有負面影響[7]。
基于當前中國和波蘭的實際貿易現狀,補充增加了波蘭加入歐盟和中國對波蘭直接投資2個基本變量。波蘭于2004年5月1日加入歐盟,加入歐盟后的波蘭會增加對歐盟其他國家產品的進口以及執(zhí)行歐盟對中國實施的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等條例,勢必會對中國對波出口產生影響。此外,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也會通過中國在波蘭本地設廠生產產品從而削減中國產品出口等方式直接影響到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因此,筆者最終確定了6個基本變量。表2對自變量的分布情況進行了描述性統(tǒng)計。
表2 自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
對部分自變量作如下說明。
1)科技創(chuàng)新:度量科技創(chuàng)新的方法可以劃分為投入法和產出法。投入法是依據所投入的研發(fā)費用來度量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產出法是依據專利的授權數來衡量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由于產出法可以更為精確地度量科技創(chuàng)新對國際貿易競爭力的影響程度,故選取產出法來度量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
2)人力資本:衡量人力資本的方法可以劃分為教育經費法、受教育年限法和勞動者報酬法。考慮到數據的可獲性,選取教育經費法即國家支出的教育經費占國家整體財政支出的比重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
3)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表示1990-2014年中國和波蘭人均GDP之間的差異,采用2國人均GDP差距的平方對數化后作為變量值。
4)波蘭加入歐盟:采用虛擬變量的方法進行表示。具體設定為如果加入,則虛擬變量取值為1,如若未加入,則虛擬變量取值為0。
5)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對于中波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筆者選用FINGER 等[18]于1979年提出的出口相似度指數ESIij=∑kmin(Sikt,Sjkt)進行衡量,Sikt和Sjkt分別表示中國和波蘭在t時期向世界出口商品k在各自總出口中的份額。
1.3 數據說明
根據數據可獲性,筆者選取1990-2014年中國和波蘭的相關數據展開實證研究。
被解釋變量中中國和波蘭的貿易數據均來源于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由于年份跨度較長,為了保證數據的統(tǒng)一性,按照SITC(REV.01)標準計算相應的貿易額數據。SITC(REV.01)包含10大類產品(SITC0-SITC9),通常研究一般將0-4類初級產品劃分為資源密集型產品,5,7類制成品劃分為資本密集型產品,6,8類制成品劃分為勞動密集型產品,9類產品為其他產品。因此被解釋變量的二級指標按照這4大類產品進行核算。
自變量中的1990-2014年科技創(chuàng)新數據取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1990-2014年人力資本數據來源于《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中國和波蘭的人均GDP數據來源于IMF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OFDI)1990-2002年的數據取自《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年鑒》,2003-2014年數據取自《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tǒng)計公報》。
1.4 模型設定
累積Logit回歸模型定義為
ξ服從Logistic分布,被解釋變量y有j種類別,j=1,2,…,J,共有(J-1)個分界點,μj將各相鄰類別分開,給定x值的累積概率可以表示為
P(y≤j|x)=P(y*≤μj)=
又因為ξ服從Logistic分布,改寫為
P(y≤j|x)=
對其進行自然對數變化得最終形式:
結合所要研究的出口貿易績效y,其取值為1,2,3,分別代表出口貿易績效差、中、好,令P1,P2,P3分別表示出口貿易績效“差”,“中”,“好”的概率。以出口貿易績效高低類別發(fā)生的概率為被解釋變量,影響出口貿易績效的因素為解釋變量。用TECH代表科技創(chuàng)新,HUMAN代表人力資本,PCIG(Per Capita Income Gap)代表中波人均收入水平差距,OFDI代表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ESI代表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EU代表波蘭是否加入歐盟,和為常數項,和為擾動項。通過累積Logit回歸,分析各變量如何影響出口貿易績效的表現。因此可以構建2個累積Logit模型:
對上式轉換可得:
其中:
gj=αj+β1TECH+β2HUMAN+β3PCIG+
β4OFDI+β5ESI+β6EU+ξj,j=1,2。
2.1 預期符號方向
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筆者先初步預測各解釋變量對出口貿易績效影響的符號方向并進行簡要說明,詳見表3。
表3 各解釋變量對出口貿易績效影響的預期方向和理論說明
2.2 計量結果分析
筆者基于1990-2014年中國和波蘭的相關數據,采用累積Logit模型,結合SPSS 20開展回歸分析。表4為最終模型回歸結果。模型擬合信息顯示,χ2=512.701,P<0. 001,表明最終模型成立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即列入模型的各個解釋變量聯合起來對被解釋變量有顯著影響;經擬合優(yōu)度檢驗,Pearson和Deviance兩個準則的P值均為1.000,說明模型擬合較好,各解釋變量分別對被解釋變量有顯著影響,各回歸系數符號與預期相同。PseudoR2=0.828,模型對觀測數據的擬合程度較高,反映出該模型對中國向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相關問題有較強的解釋力。模型中各解釋變量系數符號方向與預期符號方向一致。
表4 累積Logit模型回歸結果
注:1)***為1%水平上顯著,**為5%水平上顯著,*為10%水平上顯著;2)括號內是皮爾遜和偏差檢驗的P值。
2.2.1 顯著正向變量
從表4可得知,科技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2個變量有利于改善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
科技創(chuàng)新的估計系數為41.052,并且在1%水平上顯著。中國專利授權數從1990年的22 558項增長到2014年的1 302 687項*數據來源于1990年和2014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在25年里增長約57倍。同期中國專利受理數從1990年的41469項增長到2 361 243項,增長幅度較中國專利授權數進一步擴大,中國國內科研創(chuàng)新環(huán)境不斷改善,人才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持續(xù)提高,最終推動了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的上升。從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數據中也可以看出,初期中國主要向波蘭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1990年中國向波蘭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SITC6和SITC8)占中國向波蘭出口總額的79.97%,但資本及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SITC5和SITC7)占比僅為11.95%,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例達到3/4以上。而隨著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水平的不斷上升,中國產品的科技“含金量”也隨之提高,機械、電子設備等科技水平相對較高的產品出口額持續(xù)擴大。2014年,中國向波蘭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占中國向波蘭出口總額的49.59%,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上升至47.92%。可以看出較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比大幅下跌,而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占比出現大幅上漲,基本已經占比達到一半??萍紕?chuàng)新帶來的貿易競爭優(yōu)勢的擴大顯著地改善了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
人力資本的估計系數為12.039,在1%水平上顯著。中國教育經費支出逐年遞增,由1990年的433.9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26421億元*數據來源于1990年和2014年《中國教育經費統(tǒng)計年鑒》。,其占財政支出的比例也整體呈上升趨勢,從1990年的14.07%增長到2014年的17.41%。教育經費支出有助于提高勞動者智力水平,在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和人力資本的積累上有著關鍵性作用。人力資本的積累一方面能永久性提高勞動者質量,從而提高要素生產率和提升出口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發(fā)展中國家對發(fā)達國家的技術吸收能力,從而有助于技術創(chuàng)新和進步。我國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這些高素質勞動力進入企業(yè)加速了企業(yè)技術吸收再創(chuàng)新的進程,促使企業(yè)生產率得到大幅提升。
2.2.2 顯著負向變量
由表4的信息看出,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波蘭加入歐盟、中國對波蘭直接投資和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4個變量會惡化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
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估計系數為-32.081,在1%水平上顯著。1990年中國人均GDP為316.22美元,波蘭人均GDP為1 698.01美元,波蘭是中國的5.4倍。2014年中國人均GDP達到7 590.02美元,波蘭的GDP為14 342.91美元*數據來源于IMF世界經濟展望數據庫。,兩者差距縮小至1.9倍。雖然近年來中國人均收入水平得到了顯著地改善,但是截止到2014年,其與波蘭的人均收入水平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因此本文得出的結論與林德爾所提出的“需求相似理論”是基本吻合的。需求相似理論指出一國工業(yè)品出口的國家應是那些收入水平、需求偏好相似的國家,2個國家對某些工業(yè)品需求偏好越相仿,它們之間發(fā)生此類工業(yè)品貿易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與資本貨物、消費貨物的需求類型關系密切。人均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現有的資本存量,而資本存量豐富與否則決定了對資本貨物需求的質量構成。人均收入水平高的國家需求高質量和“奢侈”性消費貨物,而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國家則需求低檔的“必需消費品與一般資本貨物”。因而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可知,現今中國和波蘭人均收入水平差距的不斷擴大將不利于中國向波蘭出口更多的產品。
波蘭加入歐盟的估計系數為-48.526,在5%水平上顯著。波蘭自2004年加入歐盟后,執(zhí)行歐盟對中國實施的一系列技術壁壘和綠色壁壘如WEEE,ROHS和EUP等指令,使得中國向波蘭出口的產品尤其是機電產品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而且歐盟發(fā)起的多項對華反傾銷、反補貼案件如2010年歐盟提出的對華光面紙反傾銷調查和2012年歐盟對華光伏反傾銷案等,波蘭均有參與。通常反傾銷、反補貼案件的持續(xù)時間長,從立案到最終裁決往往要歷時一年以上,反傾銷案件的征稅期更長達5年,這無形使得中國企業(yè)在向波蘭出口產品的過程中將承擔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風險,部分企業(yè)可能會就此減少對波蘭市場的出口甚至撤出波蘭市場。
中國對波蘭直接投資的估計系數為-0.007,在1%水平上顯著。2006年之前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額較小,有些年份甚至為0,而2006年之后中國對波蘭直接投資呈直線增長趨勢,2014年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凈流量已達到4 417萬美元。目前中國對波蘭的直接投資主要集中于對原出口型企業(yè)的轉移上,是為了避開當地的貿易壁壘抑或出于政策考量而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使得本應通過出口至波蘭的產品在波蘭本地進行生產銷售,即出現了對中國出口至波蘭產品的替代效應[19],這在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中國對波蘭的出口。
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估計系數為-1.665,在1%水平上顯著。中國和波蘭出口貿易結構相似程度越高,相比于同類波蘭也具有出口競爭力的產品,中國在波蘭市場上的優(yōu)勢就會越小,因而使得中國向波蘭出口該類產品的數量大幅度減少,同時會因為中波同類產品向世界供給量的持續(xù)增加導致出口產品的世界市場價格下降,最終使得中國總體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且由于發(fā)展中國家出口貿易結構的相似導致貿易條件惡化是“合成謬誤”的機制效應,出口貿易結構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剛性,因此要在短期內改變這種由于出口貿易結構的相似導致貿易條件惡化的狀況具有一定的難度。
3.1 結論
1)基于1990-2014年中國和波蘭的相關貿易數據,定量分析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彌補了現有文獻只考察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部分年份貿易數據的不足。
2)根據多指標評估體系衡量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再利用因子分析法進行等級的劃定,采用累積Logit模型定性和定量分析影響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的因素。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科技創(chuàng)新、人力資本有利于改善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而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波蘭加入歐盟、中國對波蘭直接投資和出口貿易結構相似度會惡化中國對波蘭的出口貿易績效。
3)結合“一帶一路”戰(zhàn)略以及中國推進的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關系提出相應的對策,對于當前文獻缺乏“一帶一路”戰(zhàn)略對中波貿易影響的分析是一個補充。
3.2 建議
波蘭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實施上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首個加入亞投行的中東歐國家,其與中國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上的成功合作將會對“一帶一路”沿線其他中東歐國家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中國要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政策紅利,將通往波蘭的“一路”打造成一條通暢的貿易之路,使中國的產品可以更為順暢地到達波蘭甚至西歐市場,把包括波蘭在內的中東歐貿易變成中國貿易增長的亮點。
1)加強對科技研發(fā)的投入,推動中國向波蘭出口產品的轉型升級。模型回歸結果顯示科技創(chuàng)新變量對中波貿易績效的正向促進作用最大,因此想要有效改善中波貿易績效,促進中國科技水平的發(fā)展是必不可少的。當今世界諸國均在大力發(fā)展科技,以提高本國在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因此,中國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yè)改革,實現簡政放權,提高國有企業(yè)參與科技研發(fā)的積極性和能動性;二是促進國內企業(yè)與在華外資企業(yè)加強技術合作,鼓勵企業(yè)在發(fā)達國家設置研發(fā)中心,從而更好地利用當地的科技和人力優(yōu)勢;三是給中小企業(yè)貸款政策“松綁”,中小企業(yè)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主體,放松銀行的貸款要求才能保證中小企業(yè)擁有足夠的科技研發(fā)投入。通過上述措施來提高中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推動中國對波蘭的貿易模式由以出口勞動、資本密集型產品為主向以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轉變。
2)加快中國教育和人才管理體制改革,培養(yǎng)和引進更多的合格人才。由模型分析結果可知,人力資本變量對中波的貿易績效改善具有正向推動作用,教育和人才管理體制的改革將利于中國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和持續(xù)發(fā)展。改革的措施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啟動專業(yè)大類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試點,注重培養(yǎng)專業(yè)口徑寬、綜合能力強和整體素質高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二是實施特色計劃,滿足個性發(fā)展需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動手能力;三是引進海外高新技術人才,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勵體系,從而滿足社會和企業(yè)對人才的迫切需要。
3)提高中國人均收入水平,縮小與波蘭收入差距。模型中的中波人均收入水平差距變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波貿易績效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國家要實施稅收改革,當前企業(yè)稅負過重,對企業(yè)推行降稅和廢除冗雜稅種等措施,將使企業(yè)擁有足夠的利潤來保證員工的收入提高;另一方面,國家財政收入應向國民福利略有傾斜,在財政預算的制定中應多考慮提高國民收入水平和改善國民生活福利等方面。
4)規(guī)避歐盟對中國出口產品的“雙反”調查,調整對波產品出口競爭策略。由于波蘭加入歐盟后很多貿易措施和準則都執(zhí)行歐盟的標準,所以中國在向波蘭出口產品時應避免使用單一的價格競爭手段,而應注重產品差異化質量、品牌售后服務和廣告宣傳等方面,盡可能有效避免歐盟所謂的“雙反”調查。即使在向波蘭出口產品過程中遇到了“雙反”調查,中國也應與波蘭及歐盟建立良好有效的溝通機制,協調解決相關問題,將企業(yè)的損失降到最小。
/References:
[1] THIRLWALL A P.A general model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n kaldorian lines[J].Oxford Economic Papers,1986,38(2):199-219.
[2] BOUGHEAS S,RIEZMAN R.Trad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human capita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5,73(2):421-433.
[3] 林琳.技術創(chuàng)新、貿易競爭優(yōu)勢與出口績效的實證研究——以山東省為例[J].國際貿易問題,2008(11):68-73. LIN Lin. Technology innovation,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export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Shan-dong Provinc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Trade,2008(11):68-73.
[4] 郭炳南,朱幼恩. 人力資本、技術創(chuàng)新與出口貿易績效——以江蘇為例[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6):48-52. GUO Bingnan,ZHU Youen. Human capital,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 Jiangsu Province[J].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2009(6):48-52.
[5] REENEN J V.Wage inequality,technology and trade:21st century evidence[J].Labour Economics,2011,18(6):730-741.
[6] LINDER S B. An essay on trade and transformatio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2(1):171-172.
[7] FUNKE M,RUHWEDEL R.Export variety and export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ast Asia[J].Journal of Asian Economics,2001,12(4):493-505.
[8] HUMMELS D,KLENOW P J.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704-723.
[9] 孔炯炯.出口產品多樣化與貿易績效——基于Funke & Ruhwedel動態(tài)面板數據模型的分析[J].國際商務——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9(4):22-28. KONG Jiongjiong. Export variety and trade performanc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Funke & Ruhwedel dynamic panel data model[J]. International Business,2009(4):22-28.
[10]張亞斌,車鳴,易先忠.發(fā)展中國家貿易結構相似對貿易績效影響的實證研究[J].經濟經緯,2011(2):30-34. ZHANG Yabin,CHE Ming,YI Xianzhong. An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the effect of the trade structure similar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n trade performance[J]. Economic Survey,2011(2):30-34.
[11]燕春蓉,張秋菊.歐盟東擴貿易效應的實證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面板數據檢驗[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6):18-21. YAN Chunrong,ZHANG Qiuju.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trade impact effect of the eastern enlargement of European Union:Based on the panel data test of gravity model[J]. Technoeconomics & Management Research,2010(6):18-21.
[12]龔江洪,陳旭華.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國-中東歐貿易實證研究[J].價格月刊,2012(11):62-67. GONG Jianghong,CHEN Xuhua.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Middle East European based on gravity model[J].Prices Monthly,2012(11):62-67.
[13]尚宇紅,崔惠芳.文化距離對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雙邊貿易的影響——基于修正貿易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江漢論壇,2014(7):58-62.
[14]龍曉柏,洪俊杰.戰(zhàn)略性貿易政策與出口績效的關系研究——基于我國省際效應視角[J].南開經濟研究,2014(3):84-99. LONG Xiaobai,HONG Junji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egic trade policy and export performanc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s Provincial effect[J].Nankai Economic Studies,2014(3):84-99.
[15]BALASSA B.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1965,33(2):99-123.
[16]DRYSDALE P. Japan,Australia,New Zealand:The prospect for western pacific economic integration[J].Economic Record,1969,45(3):321-342.
[17]馬風濤,李俊.基于6位數產品的中國出口貿易績效研究[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3(5):62-68. MA Fengtao,LI Jun. Analysis of China’s export trade performance based on 6-digit mirco data[J].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2013(5):62-68.
[18]FINGER J M,KREININ M E .A measure of “export simila-rity” and its possible uses[J].The Economic Journal,1979,89:905-912.
[19]王恕立,向姣姣. 創(chuàng)造效應還是替代效應——中國OFDI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機制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4(6):66-73. WANG Shuli,XIANG Jiaojiao. Creation effect or substitution effect: A study on the effect mechanism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import and export[J]. World Economy Study,2014(6):66-73.
Trad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xports to Polan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umulative Logit model
ZENG Yong, ZHANG Jingzhong
(Business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China)
The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is the focus of our trade and investment cooperation with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Poland and China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of cooperation in many areas such as finance, trade and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appropriate and reasonable proposals to improve trad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xports to Poland, the accurat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trad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xports to Poland is necessary.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empirically based on the trade cooperation data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from 1990 to 2014. The cumulative Logit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Technology innovation, human capital, per capita income gap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Poland’s accession to EU, 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Poland and exports of structural similarity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are chosen a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n the trad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xports to Poland to evaluate these variables’ influence direction of the trade performance of expor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human capital have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export performance. Per capita income gap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Poland’s accession to EU, Chinese direct investment in Poland and exports of structural similarity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have some negative effects on trad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xports to Poland. Finally, based on the model results, specific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rad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xports to Poland from the aspects of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technology and human capital,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China and Poland, and adjusting Chinese export competition strategy to Poland, providing decision reference for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international trade; cumulative Logit model; export performance; Poland; stepwise selection; the One Belt and One Road Strategy
1008-1534(2017)04-0239-08
2016-12-15;
2017-05-09;責任編輯:張 軍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項目(2016B46114);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KYLX16_0673)
曾 勇(1992—),男,安徽宣城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貿易方面的研究。
張靜中教授。E-mail:zhangjz@hhu.edu.cn
F790.29
A
10.7535/hbgykj.2017yx04002
曾 勇,張靜中.中國對波蘭出口貿易績效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累積Logit模型的實證研究[J].河北工業(yè)科技,2017,34(4):239-246. ZENG Yong, ZHANG Jingzhong.Trad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exports to Poland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cumulative Logit model[J].Hebei Journal of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7,34(4):23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