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大眾創(chuàng)業(yè)的大背景下虛報注冊資本罪研究
張鵬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
新公司法對于公司注冊資金的新規(guī)定,讓許多人誤認為虛報注冊資本罪將大幅度減少,但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本文通過梳理新公司法認繳資本制與刑法中虛報注冊資本罪之間的關系,分析了虛報注冊資本罪不減反增的原因,得出虛報注冊資本罪不應去罪化的結論。
大眾創(chuàng)業(yè) 公司注冊資金 虛報注冊資本罪
新公司法為了鼓勵大眾創(chuàng)業(yè),對于公司的注冊資本以全面認繳標準為主,一般情況下公司的注冊資本不再有最低限額要求,也沒有比例要求和期限限制。一時間有人認為虛報注冊資本罪存在的歷史背景已經改變,虛報注冊資本罪不再具有嚴重的法益侵害性,我們應當將虛報注冊資本罪進行去罪化處理。甚至有人認為刑法中虛報注冊資本罪與公司法秉持的認繳制出資的立法思想不符,廢除我國刑法中的158條“虛報注冊資本罪”以及159條“虛假出資罪”的聲音不絕于耳。很多人預測新公司法認繳制實施后,虛報注冊資本罪以及虛假出資罪將大量減少,但是從近兩年的實際情況看,“兩虛一逃”現象不僅沒有減少甚至逐年增加。當前我國提倡全民創(chuàng)業(yè)、鼓勵大眾創(chuàng)業(yè),大多數創(chuàng)業(yè)者在創(chuàng)業(yè)的初級階段選擇的公司形式為有限責任公司,理論上不屬于“虛假出資罪”的定罪范圍之類,但事實并非如此,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和解釋“虛假出資罪”以及“虛報注冊資本罪”。
2014年4月24日,全國人大對刑法中資本犯罪的158條以及159條兩個條款的“兩虛一逃”作了法定解釋,即“對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認繳登記制的公司的適用范圍問題,解釋如下:刑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第一百五十九條的規(guī)定, 只適用于依法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公司。”因此實行認繳登記制的公司不適用刑法關于三種資本犯罪的規(guī)定。公司法中依然要按照實繳制的特別規(guī)定,根據國務院批準通過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的規(guī)定,現行法律、行政法規(guī)以及國務院決定明確規(guī)定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的銀行業(yè)金融機構、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保險專業(yè)代理機構和保險經紀人、直銷企業(yè)、對外勞務合作企業(yè)、融資性擔保公司、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勞務派遣企業(yè)、典當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問題,另行研究決定。在法律、行政法規(guī)以及國務院決定未修改前,暫按現行規(guī)定執(zhí)行。已經實行申報(認繳)出資登記的個人獨資企業(yè)、合伙企業(yè)、農民專業(yè)合作社仍按現行規(guī)定執(zhí)行。鼓勵、引導、支持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等非公司制企業(yè)法人實施規(guī)范的公司制改革,實行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因此以上公司的注冊依然屬于虛報注冊資本罪的范圍內。
根據 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公安機關管轄 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guī)定 (二)》 第 4 條 (一)項規(guī)定,超過法定出資期限,有限責任公司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發(fā)起人虛假出資數額達到一定標準的,應按照虛假出資罪追訴。根據這一現行有效司法解釋與相關刑法原理,即便是在注冊資本認繳制的前提下,在公司章程中約定一定的出資期限以及額度注冊成立公司的,逾期不履行出資義務的不作為行為,也應當屬于虛假出資行為從而構成虛假出資罪。
與此同時,我國行政機關也對“兩虛一逃”行為的處罰進行了修改,對于沒有實行注冊資本實繳制的普通公司來說,登記機關從此以后不再查處虛報公司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的行為,這些行為從此不會再受到行政處罰。國家工商總局于2014年2月20日公布了修訂后的《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guī)定》(2014年3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15條規(guī)定:“法律、行政法規(guī)以及國務院決定規(guī)定公司注冊資本實繳的公司虛報注冊資本,取得公司登記的,由公司登記機關依照《公司登記管理條例》的相關規(guī)定予以處理?!钡?6條、第17條又分別對虛假出資、抽逃出資進行了相同的規(guī)定。按照工商總局在《關于〈公司注冊資本登記管理規(guī)定(修訂草案)〉的說明》中的解釋,“登記機關僅對實行注冊資本實繳的公司的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有人認為新《公司法》認繳制背景下虛報注冊資本行為似乎是不可能存在的,而虛假出資行為則會由于最低注冊資本額的取消以及認繳制的實行而減少,使得相關處罰不是很必要。不過筆者認為這種看法并不準確,實際上這類行為不僅還會存在,而且有增加的趨勢。
雖然 2013年公司法放松了對公司注冊登記的管制,虛假出資行為對國家公司管理秩序的破壞程度確有降低,但是對潛在債權人利益的侵害可能會因為目前監(jiān)管不力而更高,而且對公司財產與其他發(fā)起人、股東利益的侵害不會降低。正如前文所述,將實繳制轉變?yōu)檎J繳制,并不免除股東、發(fā)起人的出資義務,虛假出資和抽逃出資同樣會造成實繳資本的虛假,同樣背離了資本真實的法律要求 。股東、發(fā)起人轉移財產所有權來獲取股東資格,從財產轉移時起,公司即享有對該財產的支配權,該財產變?yōu)榱斯举Y產的一部分,成為公司順利運營、承擔對外債務的保障。雖然我們應當認同有的學者提出的“決定公司信用的并不只是公司的資本,相反,公司資產對公司的信用起著更重要的作用,與其說公司的信用以公司的資本為基礎,不如說是以公司的資產為基礎”的觀點的正確性,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股東、發(fā)起人通過虛假出資來免除其相應的出資義務,會增加債權人權益得不到保障的潛在風險。因為股東、發(fā)起人實際繳納認繳的資本,意味著相應的出資義務已經履行,在相應范圍內的出資義務就得到免除。股東對公司債務負有限責任,當公司出現不能支付到期債務或者資不抵債的情況時,股東在有限責任范圍內承擔債務,債權人不得要求“已繳納”注冊資本的股東承擔債務責任,那么債權人的利益就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虛報實收資本、虛假出資泛濫的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公司希望通過這些方法虛增公司實力,獲取更多的交易機會。這也是筆者認為刑事案件能夠基本反映所有虛報行為情況的重要原因。在商事交易中為了獲得交易機會,尤其是在為比較大的項目尋找交易對象時把對方的公司資本額大小作為參考因素的做法在實踐中很普遍。
事實上,此次改革的目的本來就只是在于降低創(chuàng)業(yè)成本、激發(fā)社會投資活力,并非專門針對“兩虛”行為。對于居心不良的股東來說,即便現在只要在公司章程中作出承諾就可以登記相應的注冊資本,他們同樣會傾向于借助虛假驗資證明在公司賬冊、登記機關的信息系統(tǒng)中記載股東出資已經到位。目的之一還是虛增公司實力,獲取更多交易機會,因為改革后大家都知道注冊資本只是個未經任何檢驗的承諾,所以交易對方會直接把眼光投向實收資本,公司、股東有可能為此實施“兩虛”行為。目的之二是以此擺脫出資債務,撇清公司一旦虧損后的股東個人責任。《破產法》第35條及相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在公司進入破產程序后,尚未繳付的出資義務立即繳付,對于居心不良的股東來說,他們很可能不會把巨大的出資義務像定時炸彈一樣放在身邊。此外,由于現在公司登記不再要求提交驗資證明了,少了會計師事務所和登記機關的把關,“兩虛”行為的成本更低、被發(fā)現的風險更小,所以很可能會更加猖獗。
打擊虛假出資,嚴重的構成犯罪有利于保護創(chuàng)業(yè)、保護公司的健康發(fā)展。誠實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和獲取利益最大化的首要前提(欺詐行為會造成市場交易成本增加),而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與虛報注冊資本罪都是一種典型的背信犯罪,實踐表明,對損害市場經濟信用根基的背信犯罪不能單純地依靠民事手段來進行賠償或者行政手段處罰,在利益誘導或刺激下這兩種手段往往很難遏制這種膨脹的貪欲,刑法之所以設立該罪就是因為這些不具備公司成立條件的公司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往往實施買空賣空、大肆商業(yè)欺詐活動,進而引起惡性連鎖反應與市場秩序混亂和交易不公,因而我們必須對這種虛報注冊資本、虛假出資、抽逃出資行為給予刑事上的嚴厲打擊以維護市場經濟所需的秩序和公正。但在審判實踐中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與虛報注冊資本罪往往容易發(fā)生混淆,導致對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不準和不公。
雖然 2013年《公司法》廢除了法定的驗資程序,并且在工商登記事項中取消了實收資本的登記要求,但是,應當看到這并沒有說明行政機關對此不予監(jiān)管。根據《國務院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guī)的決定》中規(guī)定,“公司登記機關應當將公司登記、備案信息通過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系統(tǒng)向社會公示。”這與此前在《公司登記管理條例》中規(guī)定的將登記的公司登記事項記載于公司登記薄以供公眾查詢的性質一樣。此前驗資的法定要求是對申報信息真實性的一種保證,現在取消驗資程序,只是取消了證明公示信息真實性的強制性程序規(guī)定,而讓公司對信息真實性負責,并沒有降低對信息申報真實性、合法性的要求。而且在市場交易中,一些企業(yè)在招標時要求交易相對方擁有某方面的資質,而實收資本是資質證明的重要標準。企業(yè)為獲得良好的交易機會,滿足招標的實收資本硬性要求,就得提供相應的驗資證明。所以,取消法定驗資程序并不代表公司不會自行找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驗資。由此看來,通過虛假出資換取信息公示,虛增企業(yè)實力的行為仍然存在,而且仍應受到法律的制裁。
刑法關于資本犯罪的修訂不能簡單地予以廢除,而是需要在與新公司法相關規(guī)定銜接協(xié)調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某些特殊情況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主張將虛報注冊資本罪和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做完全除罪化處理的觀點過于‘一刀切’,有失偏頗。而且,將虛報注冊資本罪,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的客體只是簡單地認定為國家對公司資本制度的管理秩序,也是片面的,不準確的?!?/p>
虛假出資行為不僅會對公司資本制度的管理秩序造成侵害,對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同樣會造成侵害,不宜將虛假出資罪的侵害法益僅認定為國家的公司管理秩序,而應當將其認定為多重客體,即公司管理秩序、潛在的債權人利益、公司財產及其他股東、發(fā)起人的利益。重視公司資產信用并沒有完全否認資本對公司運營、償債的重要性,更不能得出虛假出資行為對公司、債權人利益危害極小,不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的結論,虛假出資行為仍具有非難性,所以在論及是否應當將虛假出資罪徹底去罪化時,應當綜合各方面因素,慎重進行考慮。
虛假注冊資本行為在此次《公司法》修改后并不會消失或減少,依然會大量存在,而且公司資本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是公司法制度體系中的重要制度,因此虛假注冊資本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不容小視。去罪化的看法在一些概念、問題原因、爭議處理上存在值得商榷之處,虛報公司資本、虛假出資的行為本不應去罪化。在保留虛假出資罪的基礎上,我們應當注重對我國企業(yè)信用體系的健全與完善,加強對虛假出資公司、企業(yè)資產信息的動態(tài)監(jiān)管,方便監(jiān)管機構和市場參與者查詢相關信息,也有利于對虛假出資行為進行及時查處。行政管理機關應加強對企業(yè)公示信息抽查,以實現對公示信息真實性的良好監(jiān)管;加強“黑名單”制度的實施,將不誠信的企業(yè)列入黑名單,降低潛在交易對象的交易風險。完善對企業(yè)資產信息公示制度,確保股東、發(fā)起人如實繳納出資。完善對虛假出資行為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使其形成一個銜接良好、完善的處罰體系,以實現對“兩虛一逃”行為責任追究上的平衡 。
[1]張淑芬.論虛報注冊資本罪的非犯罪化[J].長沙大學學報,2014(1):57-59.
[2]潘庸魯.虛假出資、抽逃出資罪與虛報注冊資本罪混淆之厘清[J].海峽法學,2012(2):71-75.
[3]張雪靜.注冊資本認繳制下虛報注冊資本罪之廢除芻議[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8):87-89.
[4]黃伯青,黃曉亮.新公司法背景下虛報注冊資本罪的適用與完善[J].政治與法律,2008(1):87-89.
張鵬(1985-),男,湖北荊州人,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研究方向:國際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