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抵達“真實”:論《世事如煙》的非常態(tài)書寫
⊙王 靜[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浙江 金華 321000]
余華的《世事如煙》書寫了一個夢魘式的“非理性世界”,昭示出作者對人類生存困境的思索與關懷;作品中對如煙世事的非邏輯書寫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敘述習慣,揭示出現(xiàn)實世界的詭秘與荒誕。小說在以非邏輯性的敘述策略描寫“非理性世界”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余華對《世事如煙》的非常態(tài)書寫,傳達出作者對大眾經(jīng)驗的反抗,對文明和秩序的挑戰(zhàn),從而抵達了作家心中更深一層的精神真實。
余華 《世事如煙》 非常態(tài)書寫 真實 非理性 非邏輯性
余華在《世事如煙》中書寫了一個夢魘式的“非理性世界”,親情的逃逸、倫理的背離、人性的肢解、命運的詭譎俯拾皆是,個體在徒勞的掙扎與茍且中加速滑向毀滅,生存被演繹成一場宿命式的乖謬和神秘。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典型的倫理型文化,然而在《世事如煙》中,正常的家庭倫理卻遭到質(zhì)疑并被瓦解,最明顯的是對父輩形象的顛覆:算命先生是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翁,他深信“子女的早歿,做父親的必將長壽”,于是在第五個瘦骨嶙峋的兒子死后他費盡心機地尋求可以為之續(xù)命的后輩,并以“采陰補陽”術騙取幼女的貞操來為之增壽;4的父親竟然對算命先生強奸女兒的獸行無動于衷,昭示出一種令人沉痛的滑稽感;7長期臥床不起,在算命先生的巧言令色下“除掉”了與自己“五行相克”年僅五歲的兒子……小說以一種冷靜的基調(diào)描寫死亡、血腥與暴力,并在此基礎上揭示人性的殘酷與存在的荒謬。余華通過建構起“父輩—子輩”間的矛盾沖突,使得父輩卑劣猙獰的面孔暴露無遺。
余華在對如煙世事的書寫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混淆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使得小鎮(zhèn)彌漫著若有似無的“鬼氣”。算命先生的出場很值得玩味——“在那充滿陰影的屋子里,算命先生的頭發(fā)散發(fā)著綠色的熒熒之光”,頗似隱匿于幽暗處等待著攝人魂魄的鬼魅。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6晨釣時看到的兩個無腿之人雙雙投江的情景以及接生婆去城西給人接生,實則是去了墳地并遇到了算命先生兒子的情景。這番虛實相生的情景設置分別預示了4和瞎子的投江,以及算命先生兒子的死亡。余華不但用夢還用幻覺來和現(xiàn)實對接,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同樣給人以現(xiàn)實即夢、夢即現(xiàn)實的感覺,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夢與幻覺預示了現(xiàn)實,參與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
小說中人物之間飄忽不定的情態(tài)關系帶給我們一種“世事如煙”的閱讀體驗,在這個非理性的虛無的世界中,余華竭力去探索一種內(nèi)在的、宿命式的人物連接與事件聯(lián)系。如灰衣女人的女兒結婚后五年不孕,送子觀音托夢告知:“能否生育要問街上人。”隨后,灰衣女人在街上與賣橘子的小販發(fā)生了一次詭異的對話:“灰衣女人問:賣不賣?男子回答:賣。是有籽的吧?她問。無籽。男子說。這個回答使灰衣女人驀然一怔,良久之后,她才在心里對自己說,看來是天絕女兒了。”讖語和預言的現(xiàn)實指涉進一步說明作家眼中的世界是混亂而難以辨析的,生存只是一個苦難重重的絕望夢魔,這正是先鋒作家們對世界偶然性、神秘性、不可知性的一種后現(xiàn)代闡釋。
《世事如煙》從倫常的顛覆、虛實的混淆、宿命的不可抗拒性等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世界的非理性狀態(tài),向人們展示了一幅“他人即地獄”的夢魘般的生存景象,具有高度的精神真實。
余華在《世事如煙》中以非邏輯的書寫策略組織文本,敘事時序和因果鏈條被徹底打破,故事的完整性和有機性被有意拆解,使整個作品的情節(jié)錯位并置,顛覆了傳統(tǒng)的敘述習慣。人物儼然是被作者操縱的木偶和符號,喪失了自身的話語權,淪為敘述的工具,在情節(jié)推進中慢條斯理地展演著人性的罪惡、生存的艱難、世界的荒誕。
《世事如煙》這部小說體現(xiàn)了余華對時間極強的操控力,“傳統(tǒng)的線性時間被打亂,出現(xiàn)了斷裂、跳躍、回環(huán)甚至重復。事件不再按照邏輯時間的推移向前發(fā)展,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心理時間”。往事的面目在記憶中有時會變得支離破碎甚至真假難辨,作者在追憶的過程中重新經(jīng)歷,在潛意識里對過去的生活進行選擇和組合,余華稱這種排列為記憶的邏輯。小說中“在司機死后的一個星期”“半個月以后的一個夜晚”“每月十五”等都印證了余華對已知時間的任意擺布。時間被作者肆意切割以及幻覺、囈語、預感交替出現(xiàn),把原本潮濕陰沉的小鎮(zhèn)弄得愈加晦暗。讀者很難通過文本中偶爾留下的時間標識或自身的邏輯判斷將敘述時間還原為故事時間,記憶里的時間受敘述者情感體驗的掌控,成為有意味的形式。
時間的綿延性以及事件的因果關系被作者刻意斬斷,導致《世事如煙》的文本呈現(xiàn)出松散無序的碎片式結構。余華在小說中并置了如下幾個故事情節(jié):司機躲避車禍及其在婚禮上受辱自殺;灰衣女人逃脫司機車禍后的突然死亡;少女4每夜夢語不止及她的沉江自盡;算命先生克子以延長壽命;瞎子對少女的聲音的迷戀及追殉;六十歲的老嫗3與孫子同床后的懷孕與出走;7的久病與以子易雞的荒唐行徑等。小說中每個獨立的故事都處于零散而共振的狀態(tài),缺乏前因后果的聯(lián)系,將人物的悲愴性經(jīng)歷與非理性行為統(tǒng)統(tǒng)指向詭譎的命運,從而指引讀者進一步懷疑世界表象的真實性和有序性。
除了故事情節(jié)的非邏輯性,余華還將小鎮(zhèn)中的人物符號化,把人降到物的地位,因此人物構不成敘述的中心,他們被欲望和宿命所驅使。在《世事如煙》中作者用 2、3、4、6、7 等阿拉伯數(shù)字或諸如“司機”“瞎子”“灰衣女人”“算命先生”“接生婆”等稱呼來指涉眾人,這些人的行動異常詭異,似乎只是意識和欲望的流動。余華認為個體在命運面前根本不需要存在一個特殊的名字,渺小的人類在命運給予的夢境、預感和幻想下只能不斷地垂死掙扎,他是想通過這種難以捉摸的生存狀況來揭示生存的荒誕性和非邏輯性。
在《世事如煙》中余華用一種虛偽的形式進行書寫——采用時序的拆解、情節(jié)的錯位、人物的符號化等手法,背離了現(xiàn)實世界的邏輯和秩序,享受到了超寫實的豁免權。
余華一直以來都在強調(diào):“我的作品是源出于和現(xiàn)實的那一層緊張關系?!惫P者認為余華所說的“緊張關系”代表著作家心中的真實與現(xiàn)實真實之間的抵牾與斷裂。余華理解和要表達的現(xiàn)實充滿了令人不寒而栗的罪惡、暴力和血腥,作家的獨特認識和大眾的生活經(jīng)驗之間的“緊張關系”構成了余華非常態(tài)書寫的主要目的。因而余華在《世事如煙》的敘述中采用非邏輯性的書寫策略描寫了一個非理性的世界,借以反抗大眾經(jīng)驗、質(zhì)疑常識、挑戰(zhàn)文明和秩序,抵達作家心中更深一層的真實。
余華作為一名經(jīng)歷了十年“文革”浩劫的作家,自然對“文革”所帶來的苦難產(chǎn)生過獨特的心理體驗,這也成為他小說中荒誕現(xiàn)實的來源。在《世事如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他儼然是“丑惡”的化身:克死子輩、誘奸少女、續(xù)子延壽……親情倫理的嚴肅和溫情通過諸如此類的父輩形象被作者消解得零碎不堪,余華借倫常的顛覆深刻地揭示了世界荒謬的本質(zhì)。此外,小說借“雨天”“夜晚”等字眼的多次渲染出一個灰暗而壓抑的小鎮(zhèn)世界,小鎮(zhèn)上的人物喪失了體征與性格,淪為符號和代碼,人物詭異的行為及宿命的鉗制則進一步使小鎮(zhèn)世事脫離日常經(jīng)驗,變得離奇而陌生。由此可見他深受西方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影響,如叔本華就認為世界缺乏理性的結構,無明確的意義和目的可言,因而推崇非理性在直覺中的作用?!妒朗氯鐭煛匪宫F(xiàn)的世界是感覺化的世界,亦實亦虛,真假難斷,余華力圖鑿穿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厚壁,進入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
世界的荒誕源于理性的喪失,邏輯的反常源于秩序的磨滅,余華在《世事如煙》中把“虛偽的形式”踐行得更為深入。小鎮(zhèn)的世事在非邏輯性的書寫中顯得恍恍惚惚,剛好契合了《世事如煙》的標題。通過對“神秘”這一非現(xiàn)實、非理性、不可驗證的客觀存在的書寫,作者打破了被現(xiàn)實主義奉為圭臬的因果鏈條,余華小說敘事的先鋒性便在這個過程中得以完成。在《世事如煙》文本的非邏輯書寫中,我們體會到了另一種“真實”,這是一種敘述上的虛構真實、主觀上的精神真實,借這種“真實”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對孤獨與恐懼,宿命與逃離,悖謬與荒誕等現(xiàn)代人所面臨的生存困境充滿睿智的思索與勘探。
余華的非常態(tài)書寫并沒有割裂文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關系,而是借用諸多的敘事策略和自由的文本組織方式將世界的荒誕性與虛無感,以及精神真實統(tǒng)一于作品中,他力圖破除陳規(guī),引導人們?nèi)グl(fā)現(xiàn)日常生活經(jīng)驗下的不可靠性與固有邏輯的虛偽性,于是我們在他的小說中看到了“想象的真實”。
①②③④余華:《世事如煙》,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第115頁,第113頁,第125頁,第125頁。
⑤洪治綱:《守望先鋒》,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頁。
⑥余華:《我能否相信自己》,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年版,第144頁。
[1]余華.世事如煙[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
[2]錢理群.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四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3]陳曉明.無邊的挑戰(zhàn)中國先鋒文學的后現(xiàn)代性[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 者:王靜,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