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紅 李 哲 王 放
(1.安徽財經(jīng)大學,安徽 蚌埠 233041; 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3.中華女子學院,北京 100101)
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財務重述與企業(yè)價值
董小紅1李 哲2王 放3
(1.安徽財經(jīng)大學,安徽 蚌埠 233041; 2.中國人民大學,北京 100872; 3.中華女子學院,北京 100101)
以2003—2014年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附注中披露的或有事項信息為研究對象,考察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研究發(fā)現(xiàn):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可以提升企業(yè)價值;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在提升企業(yè)價值方面受財務重述行為的嚴重影響,當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重述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不但不能提升企業(yè)價值,還會導致企業(yè)價值降低。從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角度出發(fā),深化了已有企業(yè)價值方面的研究,并為上市公司規(guī)范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和提升企業(yè)價值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jù)和經(jīng)驗證據(jù)。
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財務重述;企業(yè)價值
隨著企業(yè)經(jīng)營范圍的逐漸擴大,業(yè)務類型繁冗叢雜,或有事項普遍存在于上市公司中,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已成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重述是指上市公司修正前期財務報告,以反映前期財務報告存在差錯及其被更正的過程(何威風,2010)。發(fā)生財務重述意味著上市公司前期財務報告不可靠、管理層誠信度較低等,這些信息會對資本市場產生顯著的效應(Salavei et al.,2005;李曉玲 等,2011)。魏志華等(2009)發(fā)現(xiàn),我國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重述數(shù)量日趨增多,嚴重削弱了財務報告信息質量。同時,財務重述也極大地挫傷了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導致大量股票被拋售(Hribar et al.,2009)。那么,當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重述,財務報告提供的信息質量遭受質疑時,或有事項信息的披露是否存在放大效應,進一步加劇公司負面消息的傳播,進而使投資者信心受挫,企業(yè)價值降低呢?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2003—2014年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附注中披露的或有事項信息為研究對象,考察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本文的貢獻體現(xiàn)在:(1)理論層面上,一方面,以往關于或有事項的探討多采用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主要考察或有事項的披露原因和影響因素(Aharony et al.,2004),而本文采用Java語言中的爬蟲技術,在年報中抓取出或有事項包括的八項內容,并以這八項內容頻數(shù)的合計數(shù)作為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的替代變量對或有事項進行實證研究,為或有事項信息研究提供了新的經(jīng)驗證據(jù)。另一方面,本文從或有事項信息角度出發(fā),研究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并考慮財務重述這一中介變量,豐富了企業(yè)價值方面的文獻。(2)實踐層面上,本文結論表明,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在資本市場上會產生價值效應,上市公司應該主動披露或有事項信息,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同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在提升企業(yè)價值方面受財務重述行為的嚴重影響,因此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提高民間審計獨立性等,以防范財務重述行為的發(fā)生,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fā)展。
(一)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和企業(yè)價值
高質量的會計信息不僅可以提升企業(yè)價值,還有助于企業(yè)保持良好的發(fā)展勢頭(Elliot et al.,1994)。自愿性信息披露可以解決資本市場信息的不對稱問題,企業(yè)自愿性信息披露越充分,投資者認為企業(yè)股票價格越真實越公允,進而越傾向于對該企業(yè)進行投資。同時,自愿性信息披露能夠降低企業(yè)風險,進而降低企業(yè)資本成本(Healy et al.,2001),提升企業(yè)價值。針對我國資本市場展開的研究也得出類似結論,企業(yè)信息披露質量的提高有利于降低企業(yè)權益資本成本(汪煒 等,2004),信息披露質量越高的企業(yè),邊際股權融資成本越低(曾穎 等,2006)。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向投資者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使投資決策更加合理有效,還可以提高分析師盈余預測的精確度(董小紅 等,2015),產生顯著的短期效應,從長期效益來看也有利于降低資本成本,提升企業(yè)整體治理水平,進而提高企業(yè)價值(陳國輝 等,2010)。
根據(jù)信號傳遞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信息披露對企業(yè)價值產生影響的途徑主要有:第一,信息披露可以幫助投資者準確判斷投資價值,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第二,信息披露能夠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和減少代理成本;第三,信息披露可以提升會計盈余與企業(yè)真實盈余的關聯(lián)度,提高投資者對企業(yè)未來盈余預期的準確性,降低不確定性,增強股票流動性。三種途徑分別從提高股票流動性和降低投資者預測風險兩個方面闡明,自愿性信息披露質量越高,越有助于提高企業(yè)價值。
首先,從提高股票流動性視角出發(fā)。企業(yè)經(jīng)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使得所有者和經(jīng)營者之間產生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依據(jù)信息不對稱理論,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信息不對稱,增強投資者與管理層之間的信息透明度,吸引更多的投資者投資上市公司的股票,一方面增加了股票需求量,另一方面縮小了股票買賣的預期差價,從而提高了股票的市場流動性。而較高的股票市場流動性能有效降低交易者的交易成本,進而降低上市公司的股權和債權融資成本,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資效率,提升上市公司價值。Healy et al.(2001)發(fā)現(xiàn),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增強上市公司股票的信用水平和流動性,從而降低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和交易成本;Botosan et al.(2002)的研究顯示,年報信息披露越充分越及時,權益資本成本越低。因此,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場流動性,降低資本成本,提升企業(yè)價值。
其次,從降低投資者預測風險視角出發(fā)。投資者會依據(jù)管理層披露的相關信息對上市公司未來的盈利水平和現(xiàn)金流進行預測,而信息的充分披露可以有效抑制管理層的盈余管理行為(Hunton et al.,2004),因此,自愿性信息披露越充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未來盈利和現(xiàn)金流的預測越準確,承擔的風險越小,投資者必然越會要求更低的折現(xiàn)率。而未來預計現(xiàn)金流量的估計和折現(xiàn)率的選擇是企業(yè)價值評估的兩個關鍵要素,隨著或有事項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水平得以提升,一方面提高了未來現(xiàn)金流量預計的準確性,另一方面降低了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要求的報酬率(折現(xiàn)率),從而使企業(yè)價值得以提升。
基于股票流動性分析,信息披露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增加股票需求量和降低交易成本,增強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場流動性,提升企業(yè)價值。基于投資者預測風險分析,信息披露可以降低投資者對上市公司要求的報酬率(折現(xiàn)率),從而提升企業(yè)價值。作為信息披露的一部分,或有事項信息的充分披露也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上市公司股票流動性;同時或有事項信息的充分披露能降低未來預測的不確定性,增強投資者信心,投資者會要求更低的折現(xiàn)率,進而提升企業(yè)價值?;谝陨戏治?,本文提出:
假設1: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或有事項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企業(yè)價值。
(二)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財務重述與企業(yè)價值
1.財務重述與企業(yè)價值
發(fā)生財務重述表明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不能如實、公允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經(jīng)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財務報告的信息質量受到質疑。Palmrose et al.(2004)發(fā)現(xiàn),財務重述發(fā)生后的兩個交易日內上市公司股票異?;貓舐氏陆?%,財務重述會給市場帶來顯著的負面反應。針對我國資本市場的研究發(fā)現(xiàn),重述公告整體而言具有微弱的負面市場反應(魏志華 等,2009),不同類型的重述公告會引發(fā)不同的市場反應,由收入問題和核心會計指標導致的財務重述,其帶來的負面市場反應更顯著。此外,財務重述還會帶來顯著的行業(yè)傳遞效應,導致同行業(yè)其他上市公司的股價出現(xiàn)大幅下跌(李世新 等,2012)。應可慧等(2015)將財務重述按發(fā)起人、重述信息性質不同進行了分類,同時考察了財務重述對股價的影響,結論表明,無論是總體考察還是分類考察,財務重述對上市公司的股價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2.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財務重述與企業(yè)價值
當上市公司存在財務重述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可以分別從上市公司和投資者兩個層面分析。
從上市公司層面考慮,首先,或有事項信息的披露增加了上市公司的錯報風險。當信息的不確定程度提高時,上市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統(tǒng)會更加關注外部性和開放性,并通過分權的方式激發(fā)內部人員的創(chuàng)造力(Chenhall,2003)。這一方面增加了上市公司管理控制系統(tǒng)對外界反應的適應性,另一方面也使得監(jiān)督和控制上市公司經(jīng)濟業(yè)務活動的難度增加,加大了會計人員可靠地計量公司經(jīng)濟業(yè)務事項的難度,從而提高了上市公司的錯報風險(申慧慧,2010)。其次,或有事項信息的披露加大了上市公司的舞弊風險。當環(huán)境不確定性程度較高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增加了上市公司實現(xiàn)企業(yè)價值最大化財務目標的壓力,上市公司傾向于將未來年度的盈余提前進行確認(Merchant,1990)。同時,環(huán)境不確定性的提高還會導致上市公司未來經(jīng)營業(yè)績波動性增加,在以業(yè)績?yōu)閷虻男匠旰贤敢?,管理層有強烈的動機通過操縱盈余來實現(xiàn)最大化薪酬(Healy et al.,1999)。申慧慧(2010)針對我國上市公司的研究也表明,當公司所處的環(huán)境不確定性增加時,其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更加強烈。綜上,基于上市公司層面分析,或有事項信息披露會增加上市公司的錯報風險和舞弊風險,加劇財務重述程度,進而導致企業(yè)價值降低。
從投資者層面考慮,財務重述會影響投資者對資本市場進行投資的信心。當上市公司存在財務重述并且披露或有事項信息時,將加劇上市公司未來發(fā)展的不確定性,這會嚴重影響投資者信心。而資本市場的發(fā)展取決于投資者的信心,投資信心增強時會帶來大量的股票買進,從而提升股票價格;反之,投資者信心喪失會引發(fā)股票拋售,從而導致股價下跌(雷光勇 等,2012)。
因此,當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重述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一方面導致上市公司錯報風險和舞弊風險加劇,另一方面會導致投資者信心降低,從而降低企業(yè)價值。綜上分析,本文提出:
假設2:當上市公司存在財務重述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會降低企業(yè)價值。
(一)樣本選擇和數(shù)據(jù)來源
本文選擇2003—2014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初始樣本,之所以選擇2003年作為研究起點,原因在于,雖然我國或有事項準則頒布于2000年,但能夠從年報PDF中抓取的2001、2002年或有事項信息數(shù)據(jù)極少,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偏差。本文對初始樣本進行了以下篩選:(1)剔除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以及ST、PT類上市公司;(2)剔除當年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的公司;(3)剔除研究期間相關數(shù)據(jù)存在缺失值的公司。經(jīng)上述處理后,得到9587個公司年度觀測值。為了避免變量存在嚴重的極端值問題,對連續(xù)變量進行了雙側共計1%的縮尾(Winsorize)處理?;蛴惺马椥畔⑴稊?shù)據(jù)從年報PDF中抓取并手工核對獲得;借鑒于鵬(2007)、何威風等(2010)的做法,通過逐一翻閱上市公司年報獲得初始財務重述數(shù)據(jù);上市公司的財務數(shù)據(jù)和公司治理數(shù)據(jù)分別來自于CSMAR數(shù)據(jù)庫和WIND數(shù)據(jù)庫。
(二)變量定義
1.或有事項信息披露
或有事項信息披露主要是采用Java語言中的爬蟲技術,在年報附注中抓取出或有事項包括的未決訴訟或仲裁、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包括產品安全保證)、承諾、虧損合同、重組義務、環(huán)境污染整治八項內容,再以這八項內容出現(xiàn)頻數(shù)的合計數(shù)作為衡量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的替代變量。
2.財務重述
上市公司當年發(fā)生財務重述取值為1,否則為0。
3.企業(yè)價值
本文采用托賓Q(TOBIN′Q)衡量企業(yè)價值,TOBIN′Q=上市公司的市場價值/資產的重置成本。其中,上市公司市場價值A=人民幣普通股×今收盤價當期值+境內上市的外資股B股×今收盤價當期值×當日匯率+(總股數(shù)-人民幣普通股-境內上市的外資股B股)×所有者權益合計期末值/實收資本本期期末值+負債合計本期期末值,上市公司市場價值B=(總股數(shù)-境內上市的外資股B股)×今收盤價A股當期值+境內上市的外資股B股×今收盤價當期值×當日匯率+負債合計本期期末值,資產的重置成本采用上市公司期末總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衡量。因此,TQA=上市公司市場價值A/總資產賬面價值;TQB=上市公司市場價值B/總資產賬面價值。
4.控制變量
借鑒已有研究(杜興強 等,2011;李彬 等,2013),本文控制了以下因素的影響:上市公司的規(guī)模(SIZE)、負債率(LEV)、凈資產收益率(ROE)、所有權性質(SOE)、政治關聯(lián)(PC)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FIRST)。此外,還控制了行業(yè)因素(IND)和年度因素(YEAR)的影響。
變量的具體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三)模型設計
為了檢驗假設1,本文構建了模型(1):
(1)
其中:TOBIN′Q代表企業(yè)價值,回歸中分別用TQA和TQB表示;LN_CONT為或有事項信息披露,以年報PDF中抓取的未決訴訟或仲裁、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含產品安全保證)、承諾、虧損合同、重組義務、環(huán)境污染整治八項內容合計數(shù)的自然對數(shù)來表示。根據(jù)假設1,LN_CONT的系數(shù)α1應顯著為正。
為了檢驗假設2,我們構建了模型(2):
(2)
其中,REST代表財務重述。根據(jù)假設2,LN_CONT*REST的系數(shù)β3應顯著為負。
(一)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表2為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TQA的均值、中位數(shù)、最小值及最大值分別為1.820、1.764、0.223及9.512,TQB的均值、中位數(shù)、最小值與最大值分別為2.298、2.287、0.893與10.061,說明上市公司的企業(yè)價值服從正態(tài)分布,且存在較大差異。LN_CONT的均值為3.409,中位數(shù)為3.407,說明或有事項信息披露服從正態(tài)分布。REST的均值為0.201,說明樣本中有20.1%的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重述,與于鵬(2007)所報告的27.63%相比有所下降,可能是樣本期間選擇差異所致。LEV的均值、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別為0.479、0.051和0.998,表明上市公司平均資產負債率為47.9%,資產負債率總體偏高,同時存在很大差異。FIRST的均值為0.367,說明樣本公司中36.7%的股份屬于第一大股東,這與我國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相符。其他控制變量的分布均在合理范圍內。
表2 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
(二)相關性分析
表3報告了主要變量的相關系數(shù),右上角和左下角分別列示了Spearman和Pearson相關系數(shù)?;蛴惺马椥畔⑴?LN_CONT)和企業(yè)價值(TQA、TQB)的Spearman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192和0.15,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121和0.133,且均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影響下,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越充分,企業(yè)價值越高,符合假設1的預期。財務重述(REST)與企業(yè)價值(TQA、TQB)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影響下,財務重述會降低企業(yè)價值,這與前人的研究結論一致(魏志華 等,2009;應可慧 等,2015)。其他變量間的相關系數(shù)也基本符合預期。此外,本文還計算了各變量的方差膨脹因子(VIF值),結果表明,各變量的VIF值均低于10,表明解釋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表3 主要變量的Spearman和Pearson相關系數(shù)
注:上三角是Spearman相關系數(shù),下三角是Pearson相關系數(shù);***、**、*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
(三)回歸分析
1.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與企業(yè)價值
表4模型(1)列示了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與企業(yè)價值之間的回歸結果。Hausman檢驗的卡方值在1%水平上顯著,拒絕了優(yōu)選隨機效應的前提,因此,選擇固定效應模型?;貧w結果顯示:LN_CONT與TQA、TQB的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5.495、5.495,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與企業(yè)價值在5%的水平上顯著正相關,即或有事項信息的披露可以提升企業(yè)價值,假設1得以驗證。從控制變量來看,LEV和FIRST與企業(yè)價值顯著正相關,表明財務杠桿和增加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有助于提升企業(yè)價值。
2.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財務重述與企業(yè)價值
表4模型(2)列示了當企業(yè)存在財務重述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與企業(yè)價值之間的回歸結果,交乘項LN_CONT*REST與TQA、TQB的回歸系數(shù)分別為-7.423、-7.423,且均在5%的水平上顯著,即財務重述的企業(yè)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越多,企業(yè)價值越低,從而驗證了假設2。此外,控制變量的回歸結果也基本符合預期。
表4 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
注:***、**、*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括號里表示t值。
綜上所述,在控制其他因素后,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與企業(yè)價值之間顯著正相關,表明隨著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的提高,企業(yè)價值顯著提升,假設1得以證實。當上市公司存在財務重述時,隨著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的增多,企業(yè)價值顯著下降,假設2也得到了證實。
為確保研究結論的可靠性,本文進行了以下穩(wěn)健性檢驗。
1.替換被解釋變量企業(yè)價值
上文的實證分析中,解釋變量TQA=上市公司市場價值A/總資產賬面價值,TQB=上市公司市場價值B/總資產賬面價值。在此,我們先對分母進行凈化,即:TQ1=上市公司市場價值A/(總資產賬面價值-無形資產凈額-商譽凈額),TQ2=上市公司市場價值B/(總資產賬面價值-無形資產凈額-商譽凈額),然后分別利用TQ1、TQ2作為企業(yè)價值的替代變量,重新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列于表5。模型(1)列示了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與企業(yè)價值之間的回歸結果;模型(2)列示了當上市公司存在財務重述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與企業(yè)價值回歸結果。從中可見,測試結果與上文結論一致。
表5 TQ1、TQ2與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回歸結果
注:***、**、*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括號里表示t值。
2.替換解釋變量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合計數(shù)
上文中我們以未決訴訟或仲裁、債務擔保、產品質量保證(包括產品安全保證)、承諾、虧損合同、重組義務和環(huán)境污染整治八項內容出現(xiàn)頻數(shù)的合計數(shù)的自然對數(shù)衡量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在此,我們選取未決訴訟出現(xiàn)頻數(shù)的自然對數(shù)(LN_LP)進行穩(wěn)健性測試,結果如表6所示,從中可見,結論亦未發(fā)生顯著變化。之所以選擇未決訴訟進行穩(wěn)健性測試,主要原因在于:(1)未決訴訟在年報抓取中的頻數(shù)較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通過人工查看抓取的資料,發(fā)現(xiàn)未決訴訟披露的信息真實性比較高,是企業(yè)實際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
表6 未決訴訟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
注:***、**、*分別表示在1%、5%和10%水平上顯著;括號里表示t值。
(一)研究結論
本文以2003—2014年我國上市公司年報附注中披露的或有事項信息為研究對象,考察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對企業(yè)價值的影響。結論表明: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可以提升企業(yè)價值;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在提升企業(yè)價值方面受財務重述行為的嚴重影響,當上市公司發(fā)生財務重述時,或有事項信息披露不但不能提升企業(yè)價值,還會導致企業(yè)價值降低。
(二)研究啟示
為了充分發(fā)揮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的價值效應,鼓勵上市公司主動披露更多的、更有用的或有事項信息,提高或有事項信息披露質量,我們應著重從以下方面加以努力:(1)構建或有事項信息披露體系。目前,準則對于或有事項信息披露還處于低標準寬口徑階段,導致上市公司或有事項信息披露標準不統(tǒng)一、內容不協(xié)調、位置不一致,大大降低了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的有用性。針對于此,權威準則制定機構有必要構建一套能夠反映我國上市公司特征的或有事項信息披露體系,并將或有事項信息及時客觀地對外公布,促使或有事項信息披露更加充分可靠,從而實現(xiàn)資本市場資源有效配置,不斷提升企業(yè)價值。(2)加強對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監(jiān)管。監(jiān)管部門應該建立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監(jiān)管制度,制定相應的懲罰和賠償措施,對于惡意發(fā)布不實或有事項信息誤導信息使用者的上市公司,給予嚴厲的懲治,并追究相應賠償責任。(3)提升或有事項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可靠性和充分性。上市公司應積極自主地維護資本市場的健康有序發(fā)展,及時、真實、充分地披露或有事項信息,提高或有事項信息的透明度,使或有事項信息更好地為信息使用者服務。
或有事項信息披露在提升企業(yè)價值方面受財務重述行為的嚴重影響,財務重述行為具有“多米諾骨牌”效應,會對資本市場產生一系列的反應,如降低企業(yè)價值(Hribar et al.,2004)、影響債權投資者的行為決策(Graham et al.,2008)、降低整個行業(yè)的資源配置效率(Durnev et al.,2009)等。針對上市公司財務重述行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防范:(1)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財務重述發(fā)生的原因在于前期公布的財務報告未能真實公允地反映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經(jīng)營成果和現(xiàn)金流量,因此,只有上市公司真實客觀準確地披露財務信息,才能從根本上杜絕財務重述行為的發(fā)生。(2)提高民間審計獨立性。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現(xiàn)象日趨增多,表明民間審計的獨立性較弱,而審計獨立性是審計質量的根本保證。因此,有必要加強會計師事務所整合建設,做強做大,促使審計市場從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提高會計師事務所的抗壓能力和獨立性。(3)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guī),特別是提升監(jiān)管效力方面的法規(guī)建設,進一步加大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失真和民間審計不實的處罰力度,提高其違法成本,從法律層面防范財務重述行為的產生,確保我國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
陳國輝,韓海文. 2010. 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價值效應檢驗[J]. 財經(jīng)問題研究(5):60-68.
董小紅,李哲,王放. 2015. 或有事項信息披露有利于分析師預測嗎[J]. 經(jīng)濟管理(10):96-105.
杜興強,曾泉,杜穎潔. 2011. 政治聯(lián)系、過度投資與公司價值:基于國有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 金融研究(8):93-110.
何威風. 2010. 財務重述:國外研究述評與展望[J]. 審計研究(2):97-102.
何威風,劉啟亮. 2010. 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與財務重述行為研究[J]. 管理世界(7):144-155.
雷光勇,王文,金鑫. 2012. 公司治理質量、投資者信心與股票收益[J]. 會計研究(2):79-86.
李彬,張俊瑞,馬晨. 2013. 董事會特征、財務重述與公司價值:基于會計差錯發(fā)生期的分析[J]. 當代經(jīng)濟科學(1):110-117.
李世新,劉興翠. 2012. 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公告的市場反應與行業(yè)傳遞效應研究[J]. 管理評論(5):137-143.
李曉玲,牛杰. 2011. 財務重述的市場反應研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jīng)驗證據(jù)[J]. 財貿經(jīng)濟(12):69-74.
申慧慧. 2010. 環(huán)境不確定性對盈余管理的影響[J]. 審計研究(1):89-96.
汪煒,蔣高峰. 2004. 信息披露、透明度與資本成本[J]. 經(jīng)濟研究(7):107-114.
魏志華,李常青,王毅輝. 2009. 中國上市公司年報重述公告效應研究[J]. 會計研究(8):31-39.
應可慧,董林蔚,胡鑫紅. 2015.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重述對股價影響的實證分析[J]. 財經(jīng)論叢(3):66-73.
于鵬. 2007. 股權結構與財務重述:來自上市公司的證據(jù)[J]. 經(jīng)濟研究(9):134-144.
曾穎,陸正飛. 2006. 信息披露質量與股權融資成本[J]. 經(jīng)濟研究(2):69-79.
AHARONY J, DOTAN A. 2004.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auditor, manager and financial analyst interpretations of “SFAS 5” disclosure guidelin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 31(3-4):475-504.
BOTOSAN C A, PLUMLEE M A. 2002. A re-examination of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expect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0(1):21-40.
CHENHALL R H. 2003.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design within its organizational context: findings from contingency-based research and directions for the future [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8(2-3):127-168.
DURNEV A, MANGEN C. 2009. Corporate investments: learning from restatemen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47(3):679-720.
ELLIOTT R K, JACOBSON P D. 1994. Costs and benefits of busines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J]. Accounting Horizons, 8(4):80-96.
GRAHAM J R, LI S, QIU J. 2008. Corporate misr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89(1):44-61.
HEALY P M, PALEPU K G. 2001.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rporate disclosure, and the capital market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disclosure literat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31(1-3):405-440.
HEALY P M, WAHLEN J M. 1999.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 setting [J].Accounting Horizons, 13(4):365-383.
HRIBAR P, JENKINS N. 2004. 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restatements on earnings revisions and the estimated cost of capital [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9(2-3):337-356.
HRIBAR P, JENKINS N, WANG J. 2009.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nd accounting restatement [J]. Asian Journal of Finance & Accounting, 1 (2):75-105.
HUNTON J E, WRIGHT A, WRIGHT S. 2004. Are financial auditors over confident in their ability to assess risks associated with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system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18(2):7-28.
MERCHANT K A. 1990. The effects of financial controls on data manipulation and management myopia [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15(4):297-313.
PALMROSE Z V, RICHARDSON V J, SCHOLZ S. 2004. Determinants of market reactions to restatement announcements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 Economics, 37(1):59-89.
SALAVEI K, MOORE N. 2005. Signals sent by financial statement restatements [R].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Working Paper.
(責任編輯 張建軍)
Disclosure of Contingencies, Financial Restatement and Firm Value
DONG XiaoHong1LI Zhe2WANG Fang3
(1.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41;2.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3.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disclosure of contingencies will impact firm value, using the contingencies disclosed data in notes of financial reports from 2003 to 2014 as study object.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more items and more details a firm discloses its contingencies, the higher the firm value is. But the relationship is influenced by financial restatement, that is, disclosure of contingencies will reduce instead of improving firm value if financial restatement occurs. The paper deepens studies on firm value,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basi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on standardizing disclosure of contingencies and improving firm value.
disclosure of contingencies; financial restatement; firm value
2016-09-04
董小紅(1981--),女,安徽廬江人,博士,安徽財經(jīng)大學商學院講師、會計與財務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李 哲(1986--),男,湖北襄樊人,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博士生。 王 放(1989--),女,河北石家莊人,博士,中華女子學院管理學院講師。
安徽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地方政府競爭、企業(yè)投資迎合與企業(yè)價值研究”(SK2016A003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會計制度變遷的所得稅會計信息有用性研究”(71272152)。
F234.4
A
1001-6260(2017)05-0090-10
10.19337/j.cnki.34-1093/f.2017.0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