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瓊
在教學閑暇生活中,常聽有些教師感嘆,語文閱讀教學走進了“迷魂陣”,不知出路在何方。困惑之余,還是頭腦中固守的經(jīng)驗發(fā)揮了指導作用,即總認為練習做得太少,考試時未遇到過“捉的題目”,結(jié)果學生在考場上的表現(xiàn)是格外分明,教過的會做,沒教過的則不會做。我不是什么專家,但我也同樣是語文教師,身處教學第一線,在平常的耳聞目睹中,也包括在我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感覺到閱讀教學存在著一些怪現(xiàn)象,我想,這些現(xiàn)象與閱讀教學效益的提高不無關(guān)系。下邊,我就將它們一一羅列出來以供大家參考。
現(xiàn)象之一:課性走味。原本是語文課,稀里糊涂中走了味,神不知鬼不覺地上成了科學課、思品課或社會課等,片面地夸大了語文課的科學性,而弱化甚至忽視了語文課的人文性。
現(xiàn)象之二:教師蜻蜓點水,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教師拘泥于“教參”,教學課文時面面俱到,就怕漏掉教參上的每一個知識點,平均用力,導致處處是重點則處處都不是重點。
現(xiàn)象之三:教師精耕細作,細嚼慢咽,費時費力無效果。教師擔心考試試題難,考得深,導致學生考不好。因此,精講細嚼課文中的每一句話,將課文肢解得支離破碎,學生聽得一頭霧水,興趣大減。
現(xiàn)象之四:學生心不在焉,身在教室心在外,教師絲毫未察。當大部分學生走神、發(fā)愣,做小動作、講小話……心思沒放在課堂上,思路未跟教師轉(zhuǎn)之時,教師在課堂上仍舊口若懸河,自說自聽,自彈自唱,而未注意到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現(xiàn)象之五:教師手握“上方寶劍”,學生求異不能,屈服求同。語文學科的正確答案不是唯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如果學生的答案不符合教師的“標準答案”,立即得校正。長此以往,學生思維單一,創(chuàng)造潛力泯滅。
現(xiàn)象之六: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師夷之長技以制夷”?,F(xiàn)今各種與教材配套的參考資料濫行于市,教師為省時省力養(yǎng)腦,購一本以資助教學,上課照本宣科。學生向師性、模仿性強,也買一本與教師所用的同樣版本的參考書,以圖上課與教師玩“捉迷藏”的游戲:教師問題一來,學生迅速在“葵花寶典”上尋找答案,未經(jīng)絲毫思索,旋即舉手以求在班上掙個面子。真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現(xiàn)象之七:教師魚刺卡咽,學生“將教師一軍”。教學活動中往往“冤家路窄”,越是連教師都未搞懂的問題,學生偏偏會問。有些教師將計就計,與學生踢皮球,又將問題拋給學生。若有聰明的學生能回答,就夸獎學生聰明,把此答案作為“標準答案”,教師展眉舒氣,困境逢生;若沒有學生回答,教師則大發(fā)雷霆,責怪學生問題提得太刁鉆,要么以一句“不要浪費上課時間,下課再來單獨討論”解圍。
現(xiàn)象之八:教師硬塞死填,學生囫圇吞棗。學生對教師的問題可能回答不到位或不沾邊,教師便開始層層引導。當導得過曲,繞得過彎時,學生的答案仍可能是風馬牛不相及,與教師的心理答案相去甚遠,抑或懸殊十萬八千里時,為省時間,以致不影響正常的教學進度,便將自己的答案硬塞給學生,不管學生理解或不理解,讓其吞下。
現(xiàn)象之九:教師“一言堂”,學生“一聽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既當“導演”,又當“主演”,自編自演,獨領(lǐng)風騷,風光至極。告訴學生答案成了教師的習慣。學生則扮演的是“秘書”,教師講什么就聽什么,記什么,用不著動腦思考問題,聽答案、記答案成了學生的習慣。
現(xiàn)象之十:教師無備而教,學生無備而學。反應(yīng)在教學活動中,表現(xiàn)為教師講課思路不清晰,忽而東,忽而西,東一榔頭西一杠子,上課無拘無束,天馬行空,毫無章法可言。學生則被教師牽著鼻子走,弄得暈頭轉(zhuǎn)向。要么學生未養(yǎng)成預習習慣,根本不知課文大意,上語文課只聽教師天南地北,神吹海侃。讀的是“無字天書”,當?shù)氖恰八懈∑肌保险n時聽得是津津樂道,課后則在大腦中不著痕跡。
以上種種現(xiàn)象,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語文教師的閱讀教學活動中,成為提高學生課堂閱讀理解能力的障礙。若以上反思,能給語文教師們提供一些參考,則已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