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清
[摘 要] 電影作為一種集藝術(shù)性和商業(yè)性于一體的藝術(shù)形式,以其獨特的語言和豐富的文化含義成為目前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電影片名作為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傳達信息、表現(xiàn)美感、吸引觀眾等的功能。以功能翻譯理論中的目的論為研究基礎(chǔ),積極探討目的論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
[關(guān) 鍵 詞] 英語電影片名漢譯;目的論;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 H15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30-0144-02
一、目的論
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為理論基礎(chǔ),漢斯·弗米爾(Hans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Skopostheorie)。該理論認為翻譯并不是簡單地以原文本為基礎(chǔ)的符號轉(zhuǎn)換,而是一種為實現(xiàn)信息的跨文化、跨語言交際而進行的復雜行為。極大地挑戰(zhàn)了以奈達(Nord)的“等效”理論和嚴復的“信、達、雅”理論為代表的傳統(tǒng)翻譯理論。弗米爾認為“翻譯意味著在特定環(huán)境里,由于特定的目的,為特定的接受者進行翻譯” [1]。在目的論這個框架中,核心概念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翻譯的目的,而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受眾——譯文的接受者,他們有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知識及對譯文的要求。因此,在目的論指導下的翻譯過程實際上就要求譯者把譯文的預期目的和譯文接受者的實際情況結(jié)合起來,進行翻譯方法及策略的選擇。在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中,源語文本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要求譯文要忠實于原文,但是在目的論中,目的論認為“目的決定手段”“源語文本已不是譯者的首要依據(jù),源語文本只是譯者在翻譯前需獲得的諸多信息的一種”[2],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源語文本的地位,從而使譯者從以源語文本為主要依據(jù)中解放出來。
二、目的論對電影名翻譯的指導意義
關(guān)于電影名的翻譯,在目的論之前,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尤其是奈達的“等效”翻譯理論一直作為其指導理論。“等效”翻譯理論認為翻譯的根本任務就是使譯文最大限度上貼近原文。因此,在“等效”翻譯理論指導下,譯者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首先要考慮源語文本的核心地位,經(jīng)過反復思考和推敲,從而在最大限度上使譯文與原電影名達到“對等”。該理論雖然把電影名的翻譯從形式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但是并沒有把電影名的翻譯從“等效”中解放出來。目的論認為翻譯遵循的首要法則就是目的法則,任何翻譯活動都是有目的的行為。電影片名的翻譯目的就是讓人們了解影片的主要內(nèi)容,吸引觀眾的眼球,從而獲得可觀的票房收入,實現(xiàn)電影的商業(yè)價值。在此目的指導下,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靈活運用直譯、意譯、音譯等方法,甚至完全可以脫離原電影名,根據(jù)目的語觀眾的心理、文化和語言習慣等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
三、目的論指導下的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目的決定翻譯行為。電影片名的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交際的、跨文化的翻譯行為,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實現(xiàn)電影的商業(yè)價值。為了實現(xiàn)這一價值,譯者根據(jù)目的性法則,可以采用任何翻譯策略和方法來實現(xiàn)英文電影片名翻譯的最終目的,同時要考慮目標語觀眾特有的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交際需要。
(一)直譯
直譯是電影片名翻譯中一種比較常見的翻譯方法。譯者在電影片名翻譯的過程中要充分了解原電影的內(nèi)容和思想內(nèi)涵,并根據(jù)譯語的語言特點,盡可能傳達原電影的內(nèi)容,保留原電影名的修辭風格及組句形式。例如,Human Factors《人性因素》,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 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Brave Heart《勇敢的心》等。
逐字翻譯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以及中國人的審美觀點時,就需要譯者稍微調(diào)換源語的詞序或結(jié)構(gòu)。例如,Women in Love《戀愛中的女人》,A Streetcar Desire《欲望號街車》,Man in Black《黑衣人》,The Age of Innocence 《純真年代》等。
(二)意譯
為使譯語觀眾能真正領(lǐng)會原片名的內(nèi)蘊,理解原片名的信息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就需要放棄對原語的機械翻譯,而需要采用意譯法進行翻譯,但同時要最大限度地保存原片名的內(nèi)容。在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傳達原片的內(nèi)容,增強片名對觀眾的吸引力,譯者經(jīng)常運用增詞、減詞、轉(zhuǎn)類等方法進行翻譯。
1.增詞法
大部分英文電影片名都非常普通,相反,在中國使用吸引人的電影片名更容易引起觀眾的關(guān)注。因此,這就要求譯者在翻譯片名的過程中要增加一些有關(guān)原電影的細節(jié)信息。
以《小鹿班比》為例,如果Banbi直譯為班比,觀眾不可能知道這是一部適合兒童的電影,一旦根據(jù)電影情節(jié)在“班比”前加上“小鹿”,劇中小鹿可愛的形象一下子就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在“班比”前加上“小鹿”,不僅提供了電影的信息,而且具有美學價值,并且增加其商業(yè)價值。像這樣的佳作還有很多,例如,Madison County Bridge《廊橋遺夢》,Toy Story《玩具總動員》,The Net《網(wǎng)絡驚魂》,Speed《生死時速》,Ransom《贖金風暴》等。
2.減詞法
減詞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當原電影的片名因太長并且引起目的語觀眾的不愉悅的心情時,譯者要把原電影片名在長度上或在內(nèi)容上進行縮減。
以英文電影片名Take Everything You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Sex 為例,在對這個片名漢譯時,譯者把它翻譯為《性愛寶典》,這個片名對于中國觀眾來說既簡潔又容易去識記。同時,在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過程中,四字詞語的翻譯方法的應用極大地滿足了中國觀眾的需求。
另外,由于英語和漢語在語法結(jié)構(gòu)的不同,在英文片名的漢譯時需要減詞。在英語中冠詞占據(jù)了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英文電影片名中也是如此。然而,在漢語中,沒有冠詞這個詞類。所以,在英文電影片名的漢譯時,在大多情況下要把冠詞省略。例如,A single man《單身男子》,An Autumn Afternoon《夏日午后》,A Beautiful Mind《美麗心靈》,My Fair Lady《窈窕淑女》等。
3.轉(zhuǎn)類法
轉(zhuǎn)類法就是轉(zhuǎn)換詞性法。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層面和語法結(jié)構(gòu)方面有許多不同,因此,英譯漢是在大多情況下很難將兩種語言的詞匯或結(jié)構(gòu)一一對應。為了使所譯電影名更加符合漢語的習慣,吸引觀眾,譯者不必拘泥于原電影名的表層結(jié)構(gòu),在忠實原電影名意義的前提下將原電影名中某些詞的詞類或成分轉(zhuǎn)換成所譯電影名的其他詞類或成分。如,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環(huán)游世界十八天》,Out of Africa 《走出非洲》,Beyond Borders 《超越邊界》等。在這三個英文片名漢譯的過程中,譯者巧妙地把副詞around、out 和beyond 分別譯成動詞環(huán)游、走出和超越。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同時又能激發(fā)觀眾的好奇心。
(三)音譯法
音譯就是把某種語言的詞用另外一種與其發(fā)音相似或近似的詞的音調(diào)表達出來的一種翻譯方法。在電影片名的翻譯過程中,一般涉及人名或地名需要用音譯。如,Jane Eyre《簡·愛》,Harry Potters《哈利波特》,Romeo and Juliet《羅密歐與朱麗葉》,Chicago《芝加哥》,Casablanca《卡薩布蘭卡》,Titanic《泰坦尼克號》等。
(四)創(chuàng)造性翻譯
在英文電影片名漢譯的過程中,如果直譯和意譯都無法傳達原片信息、激發(fā)觀眾的審美愉悅的心情,譯者就需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翻譯,拋開原片名的形式和內(nèi)容的約束,以原片內(nèi)容為基礎(chǔ),把原片的藝術(shù)意境傳達出來,使觀眾在看到譯文的時候,能像看到原片名時一樣得到啟發(fā)、感動和美的享受。以The Day After Tomorrow 為例,該影片是一部科幻故事片,講述了未來世界,由于溫室效應使全球變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世紀,氣候極其惡劣,災難連連。在大陸被直譯為《后天》,而在臺灣被譯為《末日浩劫》。與《后天》相比,《末日浩劫》能更好地傳達原片的內(nèi)容,具有深刻的意義,使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能夠看到鏡頭虛擬下的現(xiàn)實。同時《末日浩劫》給人們敲響了一個警鐘:溫室效應造成的氣候變化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世界的人們應該一起合作起來,拯救我們唯一的一個地球。類似的佳譯還很多,例如,Pocahontas《風中奇緣》,Dead Poets Society《春風化雨》,The Rock《石破天驚》,Deep Blue Sea《水深火熱》,Ghost《人鬼情未了》,Ali《叱咤風云》,Enough《忍無可忍》,Airport《九霄驚魂》等。
片名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一方面要求譯者有很高的語言造詣,豐富的翻譯經(jīng)驗以及精益求精的翻譯精神,另一方面要求譯者在充分傳達原片內(nèi)容的同時,根據(jù)受眾者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等進行電影名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
四、總結(jié)
目的論認為翻譯不僅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而且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目的論要遵守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對于電影名的翻譯來說,在追求電影名藝術(shù)、文化、審美等價值的基礎(chǔ)上,盡量發(fā)揮電影片名翻譯的商業(yè)價值,且不可為盲目地追求商業(yè)價值而丟棄藝術(shù)的結(jié)晶、文化的瑰寶及語言的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asA Purposeful Ac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與方法[J].外語教學,2001(1).
[3]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2006(5).
[4]熊啟煦,王春艷.電影片名翻譯的現(xiàn)狀分析與對策[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