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早上7時30分
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fā)射!
接下來,景海鵬、陳冬兩位航天員將在太空生活33天。
一個多月的時間里,神州十一號的兩位航天員將在太空中吃什么呢?還是印象中的“牙膏”食品嗎?今天小編為大家揭秘航天員的特殊飲食。
魚香肉絲等100多種食品,五天不重樣
在失重的條件下,食品無法老老實實地待在盤子里。過去,太空食品被設計成牙膏式,航天員要像擠牙膏一樣擠著吃。而現在航天員的進食方式已有了很大的改變,航天員中心航天營養(yǎng)與食品研究室副主任曹平透露,這次33天的飛行任務中,航天員的食品在種類上比之前的神舟九號、神舟十號更加豐富,一共100多種。
據介紹,航天食品包含了主食、副食、即食、飲品、調味品和功能食品等六大類產品。不僅有醬牛肉、魚香肉絲等傳統(tǒng)菜肴,還有甜點配備。為防止飲食單一,讓航天員產生厭食現象,神州十一的食譜周期為五天,五天之內菜譜不會重樣。
安全又營養(yǎng),航天員身體最重要
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由于對身心健康要求極為嚴格,所以,航天員的飲食營養(yǎng)和飲食安全非常重要。在承擔任務期間,他們不能像正常人那樣自由體驗“舌尖上的快樂”,而必須由航天營養(yǎng)專家來精心配制食譜。
對于航天食品,安全、營養(yǎng)、美味、效能是它的基本特征。其中“安全” 是排在首位的。因為原料中如果含有致病菌和寄生蟲,或含有未知的化學污染,即使只是營養(yǎng)價值較低,也會給航天員的內臟功能帶來額外負擔,即便不超過人體在地面上時的應對能力,都有可能會影響航天員在太空中的狀態(tài)和安全。
同時,航天飛行會導致航天員骨鈣丟失,肌肉萎縮,紅細胞減少等,那么,食品就要提供充足的優(yōu)質蛋白質和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D;飛行初期航天食品的脂肪量不宜太高,以免加重空間運動病的癥狀;為防止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失調,就要求限制航天食品中鈉的供給,保證鉀的供給。
此外,為了節(jié)省飛船的空間和發(fā)射時的有效載荷,航天員攜帶的航天食品應盡可能重量輕,體積小。
曹平表示,在神舟十一號自主飛行段,考慮到航天員可能食欲不佳,會配備粥等清淡的食物。等正式入駐天宮二號后,航天員就可以享受到如同在家里生活一樣的一日三餐的待遇了,吃飯時間與地面同步。
航天食品的保存期限一般在一年以上,并不含防腐劑,是安全可靠的。而航天員的飲用水也是經過特殊方式消毒,能夠長期保質。
小心翼翼地吃飯,端碗要輕柔
太空食品大致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在太空正常飛行時航天員所要吃的食品,比如點心、魚塊等,另一類是在特殊情況下所要用的食品,比如鋁管包裝的半固體果醬、菜泥、肉羹等,一旦飛行器發(fā)生故障,航天員必須穿著航天服食用或者航天員著陸后,降到遠離人煙的地方,等待救援期間飲用。
航天食品通常制成一口大小的長方形、球形和方形等,如肉塊、魚塊、點心塊,食品表面涂有一層可食的保護膜,航天員進食時一口一塊,既方便簡潔,又不會掉屑,從而避免食物碎屑撒落在艙內飄浮。
除了“一口吃”的即食食品,航天員的食品還有很多需要加熱和復水,而且種類較多,這就需要一名航天員擔任“廚師”,在就餐前30至60分鐘,負責準備食品。天宮二號就配備了專用的食品加熱器,航天員可以吃到熱騰騰的飯菜。
復水食品是冷凍干燥食品,因為它在被送上太空時輕而小,在航天食品中占有較大比重,但在食用前必須復水,在它的包裝袋上都有一個單向入水閥門,以便復水用,復水后即可食用。
而加熱食品就是我們常說的經過加熱滅菌自理的軟包裝和硬包裝罐頭類食品。它們的特點是不僅含有正常量的水分,而且與普通食品從口感到形狀最接近。太空飛行證明,在失重條件下用普通餐具由開口容器中取食完全可行。
用餐時,航天員每人一套餐具,包括餐盤、勺子、叉子、安全剪刀等,將餐盤束縛在航天員一側大腿上,勺子、安全剪刀等吸附于餐盤上,利用餐盤上的尼龍搭扣,將食品固定在餐盤內。端碗要輕柔,動作太猛,飯會從碗里飄出去。航天員取食食品后,要閉嘴咀嚼,防止殘渣外泄。復水食品具有相互粘連性,用勺子食用,飲料用吸管吸食。
餐后,航天員要將食品包裝袋及剩余食品放入廢棄物收集袋中,以防止食品碎屑、水滴或包裝物在飛船座艙內到處飄浮。
充滿中國特色的航天食品
我國的航天食品從1968年開始進行先期研究,到20世紀80年代太空食品已經有百種以上。這些食品在加工方法、包裝形式上借鑒了國外的技術,但是在菜品的內容上都有中國特色。
2003年10月15日神五飛天,航天員楊利偉在太空的20多個小時里,只食用了一些即食型的點心類食品和咖啡飲品。兩年后的神六任務,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可以吃到熱食、喝到熱飲,食品種類從神五的20多種增加到了40多種。
▲楊利偉吃小月餅
在2008年10月發(fā)射的神舟七號任務中,食品種類更加豐富,從40多種增加至近80種。主食以米飯為主,菜品有魚香肉絲、紅燴豬排和蘑菇等中式菜肴。同時,航天員在用餐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添加酸、辣、咸等口味的調味品。
▲神州七號豐富的食品
2012年6月的神九任務,航天員的太空食品種類更為豐富,在注重營養(yǎng)和葷素搭配的同時,還根據航天員的個人口味按照個性化需求進行特別定制。為了防止航天員感覺飲食單一,食譜周期為4天,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時, 4天內不會吃到重樣的食品。比如神九航天員在太空歡度端午節(jié)吃的八寶飯,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八寶飯中的蓮子和桂圓等配料還有保健功能,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
2013年6月的神舟十號任務是我國首次應用性載人飛行,航天員的工作更加繁重。由于航天員會面臨復雜艱難的環(huán)境,體力消耗大,因此他們每天所攝入的航天食品都要經過科學地計算和設計,嚴格配套,進一步豐富了食品種類,新增了新鮮水果、小米粥、酸奶、月餅、冰激凌、豆沙粽子等,共計80多種。endprint
▲神舟十號攜帶的豆沙粽包裝袋
目前,航天員的飲食越來越注重個性化。由于失重和空間運動病等因素的影響,航天員在太空飛行時食欲會降低,導致進食減少,影響能量的攝取和營養(yǎng)的平衡。要克服這種狀況,滿足航天員的心理和口味要求,就要盡可能提供一些他們比較熟悉的食物,不僅量足而且要品種多樣,方便他們按照自己的口味進行配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武平表示,“神州十一號這次任務食譜周期達到5天,膳食結構更加科學;同時還考慮了個性化需求,增強了食品感官接受性,任務期經過了航天員的試吃,他們還是比較滿意的?!?/p>
盤點航天食品的歷史
20世紀60年代:鋁管包裝的牙膏食品
以美國的航天食品為例,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發(fā)射的飛船中,航天食品只是為了解決航天員的“溫飽問題”。那時發(fā)射的“水星”和“雙子星座”飛船中配備有三種食品:
第一種是糊狀食品,例如牛肉漿、蘋果漿、菜泥和肉菜混合泥等,它們被壓到鋁制牙膏殼內,吃時像擠牙膏似的,將它們擠壓到口中;
第二種是“一口吃”食品,就是將食物壓成一小塊,一口可以吃一塊;
第三種是復水食品,它是一些冷凍干燥的食品,加水軟化就可以吃了。
這三種都不好吃,由于這兩個型號飛船飛行時間都很短(15分鐘-14天),座艙小,航天食品只要維持航天員的營養(yǎng)就可以。
20世紀70年代:改進包裝用勺子吃
在70年代,飛船中配備的航天食品達到了“小康水平”。
在美國的“阿波羅”7號、8號和9號飛行中,仍然采用的是“雙子星座”中的太空食品,航天員對這些食品非常不滿意,帶上去的食品常常出現剩余,航天員的健康水平也在下降。因此,不得不對航天食品進行改進。
“阿波羅”10號以后的食品有了很大的改進,主要是改進了食品的包裝和增加了食品的花樣。例如,將復水食品的包裝上加了一個進水口,可加入熱水,用勺子吃;增加了罐頭食品;除了各種主食和副食外,還有水果蛋糕、小點心、果凍、桃干、杏干、梨干等。
“天空實驗室”飛行的時間是28-84天,空間站中的食品水準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航天員采用6天的標準食譜,食品包裝也做了全面的改進,采用了加封一層塑料膜的整蓋易拉式鋁罐包裝,可以對食物進行加水和加溫;實驗室中建立了微型的“太空廚房”,廚房中有食品貯存設備、食品制造設備和航天員進餐設備;航天食品的花樣和品種大大增加,在航天員的菜單上列了80種食品和飲料。
20世紀80年代:“太空廚房”點菜
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宇航員吃的幾乎和地面上一樣豐富,已經達到了使航天員“滿意的水平”。航天飛機中安裝了更為先進的“太空廚房”,航天員在飛行中按照菜單進餐,菜單上的食品保證一周內不重復,航天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點菜。
此外,每天還有點心和零食,美國國家航天局為宇航員設計了74種不同的食物和20種飲料,確保了太空食品的多樣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