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冬青(198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學院。2006年與先生王曉峰共同創(chuàng)辦日日新學堂,提出并踐行“自然而然”的教育主張。著有《可能生活》《扼住命運之喉的貝多芬》《中國古代教育研究》等)
保持兒童與成人世界的距離
文_張冬青(198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北京青年政治學院。2006年與先生王曉峰共同創(chuàng)辦日日新學堂,提出并踐行“自然而然”的教育主張。著有《可能生活》《扼住命運之喉的貝多芬》《中國古代教育研究》等)
王曉峰、張冬青夫婦
現代的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這一廣告語,成為一種流行的心態(tài)和思維??墒?,在具體而復雜的生活現實中,我們無法只保證好的事物成為可能,事實上,一切的惡以更快的速度實現了自己。
當一切皆有可能時,一切也皆已破碎。范梅南在《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韻》中是這樣描繪我們孩子的生存環(huán)境的:
與他們的父輩和祖輩相比,今天的年輕一代生活在一個支離破碎的世界——家庭變得更加不穩(wěn)定,離婚已司空見慣,鄰居們搬遷越來越頻繁,且越來越缺乏鄰里相幫的意識,學校少了人情味多了競爭性。同齡孩子搞起了對立的小幫派。尤為甚者,電視、無線電臺、報刊和其他的新聞媒體將大人的形象過早地充斥年輕一代的生活空間——性、暴力、毒品、全球危機與沖突,五花八門。許多父母和教育家們對于一些音樂錄像上瘋狂的、極具性挑逗的圖像對正在發(fā)育的幼小觀看者身心的影響感到十分不安。他們認為,在我們這個以消費為目的、以信息為基礎、以廣告作驅動的文化中,我們的小孩在尚未成熟之前看到和經歷得太多。技術,以計算機、錄像機以及其他的通訊革新的形式,同樣也急劇地改變著現代生活方式。過去,孩子們在達到更復雜的閱讀水平之前,在有機會閱讀更成熟的文學作品之前,成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對他們而言都是秘密,現在卻成了兒童生活中的主導話題。這使得一些教育家暗示兒童和成人之間的邊界已逐漸模糊,而童年時代,作為人生的發(fā)展階段,也在逐漸消失。
信念、價值觀、宗教信仰、生活條件、信息以及生活方式呈現出多邊性、復雜性、多元性、支離破碎、充滿矛盾和沖突。正是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使今天年輕人的生活成為一種偶發(fā)性的經歷。偶發(fā)性的生活是一種不確定的、無法預測的生活。它隨機遇而變,受突發(fā)事件和無法預見的環(huán)境左右。生活在現代社會的年輕一代常常必須對早期的壓力和不成熟的期望做出反應,這種壓力和期望來自大人,他們希望孩子們過快地成長。”
毫無疑問,現代的生活環(huán)境是不利于兒童成長的。那么兒童需要什么樣的環(huán)境呢?如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環(huán)境呢?不利的環(huán)境能被改善嗎?對于最后一個問題,我們必須認識到,不理想的現代生活環(huán)境是無法改變的,我們作為成人只能正視和迎接所有的現實。
幸好兒童不是一生下來就被直接拋到社會生活中去的,他們要在各自的家庭中生活很多年,在學校中成長很多年,然后勇敢而充滿信心地走進社會的競技場。所以,作為家長和教育者,我們有非常珍貴的機會為兒童們創(chuàng)造適宜他們生長的空間。因此,我們需要明確地了解兒童所需要的環(huán)境。
馬克斯?范梅南(MaxvanManen):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育學教授、課程與教學研究院主任,“現象學教育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著有《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生活體驗研究——人文科學視野中的教育學》《兒童的秘密——秘密、隱私和自我的重新認識》(與巴斯?萊維林合著)等
首先,兒童需要一個充滿了愛的環(huán)境。父母堅定的愛是孩子自信的基石?,F在幾乎很少有家長不愛孩子的,但是,愛是雙刃劍,過猶不及。給孩子什么樣的愛才是正確的呢?
父母是非常自私和脆弱的。這樣說,我知道會招致斥罵和疑問。在我自己沒有做母親之前我不敢這樣說,因為會被指責為忘恩負義,等等?,F在,我養(yǎng)育了兩個孩子,已經躋身于辛勞的父母的行列,體驗了養(yǎng)育子女的所有的幸福和勞累、寬慰和焦慮,我站在自我反思的角度這樣說。我也不是因為要標新立異故作驚人之語,我是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自私的父母有兩種,一種是不愿意讓孩子打擾自己的生活,盡量把孩子推得遠遠的,盡量不承擔責任,盡量不付出辛苦。這種類型的自私,不在我的審視視野之內。我要評判的,是另一種類型的自私,更多的家長都屬于這一類。他們愛孩子,他們關注孩子的成長,他們付出巨大的財力培養(yǎng)孩子,他們用強大的愛來包裹住孩子,甚至是為了孩子而活著。
但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情況:把自己的人生愿望轉嫁到孩子身上,讓他來實現我們未了的心愿,從而用期望和壓力侵害孩子的童年?我們有沒有讓孩子為自己掙臉面的虛榮心?我們是不是情緒化地對待孩子,即我高興時可以很有耐心,而當我厭煩時會隨意地處置孩子?我們是否因為孩子的哭鬧而妥協讓步,因為我們心疼他們或受不了打擾?我們是否極力地讓孩子生活在富裕中,什么都舍得買,以為那就是付出?我們是否因為受不了孩子穿鞋很慢而替他穿好,其實我們也沒什么急迫的事?我們是否更加關心孩子的學習?當孩子離開我們的懷抱而投入到他的游戲中去時、當孩子離開家門順利地上了學而且快樂時、當孩子因為快樂而暫時忘記我們甚至覺得我們的叮囑很啰嗦時,我們一定感到過失落,那么我們是否因為忍受不了這樣的失落而阻止過孩子成長的腳步,比如說不給他獨自做事的機會,比如說不讓他學會照顧自己,比如說不許他有自己的思想和秘密?我們是否因為自己的孤獨和生活的不如意而占據了孩子所有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來填滿我們的空虛?……
如果上述情況我們有過,那么,我們就是自私的。所謂父母的自私,指的是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只從自己的本位出發(fā)去行事。因為在家長和孩子之間,家長是強勢的、主動的一方。我們不能要求孩子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而我們家長必須做到既站在自己的立場又站在孩子的立場上,這是我們的責任!
“這種親密在實際的生活中往往讓孩子感到窒息,于是他們會反抗,通過任性來反抗,通過發(fā)脾氣反抗,通過毀滅自己反抗。所以,一定要在自己和孩子之間留下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裝滿尊重。"
可是,我們還是覺得冤枉,我們日夜為孩子操勞,我們花了那么多的錢,我們一輩子都為孩子生活了,到頭來卻被說成自私,多么殘酷啊。是的,我們必須敢于正視和反思我們的愛,因為,不當的愛,是有毒的。
為什么會出現不合適的愛呢?因為缺乏理性和尊重。很多年前,有一次,我的大女兒問我:媽媽,都說距離產生美,你和爸爸那么親密,沒有距離,怎么還互相覺得美???這個問題讓我想了一小會兒,我意識到,我們之間是有“距離”的,這“距離”就是尊重。父母和孩子也應該是這樣。尤其是母親,孕育、哺乳,孩子就是在母親的懷抱中長大的,無論是身體還是心靈,都應該和母親親密無間,但這種親密在實際的生活中往往讓孩子感到窒息,于是他們會反抗,通過任性來反抗,通過發(fā)脾氣反抗,通過毀滅自己反抗。所以,一定要在自己和孩子之間留下一個空間,在這個空間裝滿尊重。
父母的脆弱體現在下面一些事例中:我們往往把教育的失敗歸咎于孩子的不聽話;面對孩子的優(yōu)秀,我們沾沾自喜,面對孩子的錯誤或失敗,我們就很急躁和惱火;家長會上老師反映了孩子的不足我們一定會懲罰孩子,會沖他們發(fā)脾氣。能不能寬容、平靜地對待孩子的缺點,是對家長最大的挑戰(zhàn)。
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孩子需要愛,我們理所當然地會把愛界定在孩子與父母之間,其實遠不止于此,孩子所需要的愛還包括父母之間的愛情或友情(對離婚者而言),包括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對中國的獨生子女而言,這是一種奢望),更包括父母對鄰居、對他人、對人類的關懷。唯有如此,孩子才可能在得到愛的同時懂得回報和付出,才可能有闊大的視野和胸襟。
其次,兒童在形成他們的世界觀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單純而條理分明的生長環(huán)境。兒童并不太喜歡變化。他們愿意受到具有一致性的觀念的引導。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比如,你為了培養(yǎng)孩子的悲憫心和同情心,會鼓勵對乞丐施舍。孩子很快就會熱衷于此。終于有一天,乞討者出現得太頻繁,而且會反復遇到同樣的乞討者,你完全明白這些乞丐是職業(yè)性的或者是騙人的,你開始阻止你的孩子的善舉了。孩子會非常不理解,甚至會覺得你缺少愛心。為了讓孩子了解為什么你改變的原因,你一定會說人要靠勞動生活,不勞而獲是可恥的,不能勞動的乞討者才是值得幫助的,或者告訴孩子哪些乞討者是騙人的,等等。知道嗎?當孩子聽了這些真相后,他眼睛中的光芒就會減少一些,他可能再也不施舍了,因為他實在無法判斷哪些人該同情。當又有乞討者走到面前而忍著不去理會時,孩子的心其實就變硬了一分。最初的教育算是失敗了,誰讓生活就是這么復雜呢!
再比如,為了讓孩子克服害羞的弱點,你可能鼓勵他去和陌生人溝通,比如問路、買東西、做訪問,等等。但后來你發(fā)現孩子喜歡和陌生人說話后,你又會告訴他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并且會講一堆理由給孩子聽。之后,孩子的判斷就會混亂。孩子需要絕對,不能理解相對;孩子需要單純,不能接受復雜;孩子需要恒定,不喜歡偶然。
相對、復雜和偶然首先是讓孩子失去安全感,不知所措,繼而不利于兒童自我觀念和人格意識的形成,還會使他未來的學習生活充滿心浮氣躁和功利心理。那么我們怎么構筑一個單純而條理分明的生長環(huán)境呢?
第一,家長要有明確的生活信念和追求。這樣,為人處事就會有比較恒定的原則。這是孩子需要的大環(huán)境。小的環(huán)境是:要明確對孩子的要求,而且對孩子的要求既不能太多,也不能相互矛盾,更不能隨意改變。
第二,不要把成人的世界過多地展示在孩子面前。有的家長認為,既然孩子早晚要走向社會,那么讓他早一些了解社會,早一些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能力不是更好?比如,現在的世界是一個競爭激烈的世界,如果孩子不懂得競爭,那么走向社會后就是一只任人宰割的小羊羔,就是一個失敗者,所以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競爭的意識和能力。我怎么樣才能說服有這樣想法的家長呢?這樣的家長是不是都是功利主義者呢?是不是都是以占有為榮耀的呢?如果是,那么我怎么用“為道日損”的道理說服他們呢?我不知道。我只能說,在這樣的社會中,我愿意做個犧牲者,讓想吃我的人吃掉我。
當然我還活著,沒有被吃掉。這倒不是我說話不算數,而是這個世界沒有那么惡。我認為,孩子只有生活在一個愛與美的環(huán)境中,生活在一個相互需要和扶助的氛圍里,他的心智、品性、人格才能充分而又飽滿地成長。也只有這樣的孩子才具備真正的持久的競爭力,才會給世界帶來良性的、適度的競爭。
如何不讓成人的世界打擾兒童的成長呢?首要的是限制兒童看電視。看電視不僅對于兒童的身體健康沒有好處,尤其對孩子的精神會造成污染。電視中的廣告充斥著情色的誘惑和奢侈的生活觀念;大量的綜藝節(jié)目低劣庸俗;即使是兒童節(jié)目或者少兒頻道也免不了商業(yè)化,那種矯揉造作的幼稚和對時尚的迎合是對兒童審美趣味的敗壞。
要適當限制的還有計算機和網絡、流行歌曲和卡通漫畫。
家長還要注意餐桌上的家庭談話。工作中的是是非非、人際交往中的勾心斗角、對生活的抱怨、對他人的議論、家庭成員間的矛盾,等等,非常容易通過餐桌上的談話影響孩子世界觀的形成。
第三,給孩子一個沉靜的學習環(huán)境。要問當前中國的家長最關心孩子的問題是什么?一個答案:學習。其實,希望孩子學習好沒有錯,尤其現在又是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已經成為事實。問題是,怎樣關心才是正確的,怎樣關心才會使孩子學到真的知識,怎樣關心才能收獲孩子的全面成長?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的教育如果只強調“學”而忽視“思”,那將是畸形的教育。如何重視“思”呢?首要是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也即給孩子一個沉靜的學習環(huán)境,然后是給孩子實踐的機會。沉靜的學習環(huán)境包括兩個層面,一個是足夠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個是較為單純的學習內容。
“尊重兒童,不要過分擺起家長的架子,不要侵犯兒童的孤單生活。"
——杜威
有家長會詰問:給孩子自由的時間?那他還不玩瘋了?要知道,游戲是孩子的第二生命。動物都是通過游戲獲得了生存的能力。對于人來說,僅有游戲當然是不夠的,但在兒童期,游戲是至關重要的。如今,也有很多教育者知道游戲的重要,創(chuàng)造出各種“玩中學”的方法,貌似特別重視游戲。殊不知,他們是把游戲當成了學習的手段,目的還是學。我說的游戲是沒有目的、沒有設計、沒有監(jiān)督,甚至不提供玩具,讓孩子自由地玩耍。除了玩耍,孩子還需要發(fā)呆和胡思亂想,需要自言自語,需要有自己的秘密,需要與伙伴聊天,需要父母的不完美……這些都是成長必不可少的生活內容。孩子不需要很早地知道精細的時間,比如知道現在是什么年月日、幾時幾分,孩子需要知道的是春夏秋冬、晨昏午夜。讓他們有完整的時間感,不要讓時刻與計劃分割孩子的心理時間。
鑒于此,社會上出現了另一種主張,主張慢生活。最近,又出現了慢教育??炫c慢,不僅僅是兩個形容詞,它們的背后是生活的觀念與態(tài)度,是哲學。
較為單純的學習內容,我指的是學習的課程種類在同一時期不宜過多,比如學校一般有八到十門課程,在課程的設計上兼顧了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種類已經相當多。但有些家長還嫌不夠,生怕孩子的哪方面潛能沒有及時開發(fā)出來,于是業(yè)余時間還要安排孩子學習樂器、舞蹈、武術、游泳、輪滑、英語,等等等等。但俗語說“吃多嚼不爛”,吃得太多會出現胃動力不足,導致消化不良,那么,學得太多呢?要知道,真正的智慧來自沉靜的心靈,真正的修養(yǎng)來自豐富的學識和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那種淺嘗輒止的多樣化訓練只是漂亮的外包裝。
也許有的家長很同意我所說的,但在目前整個教育局面沒有改觀的情況下,誰有勇氣去實踐呢?的確,社會發(fā)展至此,我們都有責任也都無能為力。我們該怎么辦?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教育的意義和方法。既不能迎合也不能因循。我們要讓教育成為兒童成長最強大的支撐力量和最安全的屏障,這是我們教育者和家長們的責任和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