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魏多麗【波蘭】陳怡光【中國臺灣】 編輯_ 周春倫 圖片由作者提供
波蘭媽媽、臺灣爸爸:我家就是國際學校
文_ 魏多麗【波蘭】陳怡光【中國臺灣】 編輯_ 周春倫 圖片由作者提供
楊東平:魏多麗、陳怡光夫婦以及他們的女兒明秀和明哲的教育故事,非常引人入勝。這個國際化家庭超過12學年“在家上學”的經(jīng)歷,使我們看到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家長可以走得多遠。不過,這個案例對多數(shù)大陸家長來說,也許太過優(yōu)秀和完美,以至于有曲高和寡之感。因而,領悟他們的教育真諦是真正重要的。
在臺灣地區(qū)的表述中,“在家上學”可歸為“自主學習”,這正是“在家上學”最核心的價值。與體制化、標準化、大批量的學校教育不同,個性化、家庭化的教育,歸根結(jié)底是一種自我學習、自主學習——而且不僅對學生,也是對家長的。
“在家上學”更為深遠的意義不僅是自助和自救,而是探索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自學為主的全新的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
在自主學習的框架中,魏多麗、陳怡光夫婦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重要的經(jīng)驗,也極大地打開了我們的視野,使我們看到在學習化社會和網(wǎng)絡教育時代,這一新型教育已經(jīng)達到和可能達到的程度。
明秀在2013年獲得 Eelin 璀璨之星模特兒比賽總冠軍(右起依次是:爸爸陳怡光、大女兒明秀、媽媽魏多麗、小女兒明玲)
我們家是一個多文明的國際自學家庭。多文明國際是因為我們家的成員中有臺灣地區(qū)人、波蘭人和美國人,而且我們長住過歐美亞三大洲。自學是因為我們要建立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態(tài)度,勇于挑戰(zhàn)現(xiàn)狀而不會人云亦云,積極擁抱未知,當一輩子的好奇寶寶,所以我們選擇讓女兒和兒子都不到學校去接受制式的國民教育。
我們深信孩子怎么學比學什么更重要,因為錯誤的學習態(tài)度影響的不只是一個項目,而是一輩子沒有能力面對新的挑戰(zhàn),在這個國際化的世界里,知識是唾手可得的大宗物資,孩子需要的長期競爭力,不是在短時間內(nèi)能答對幾道選擇題、而是在面對沒人提過的問題時能自己設法找出答案中培養(yǎng)的。
其實,不管家長用什么方式教,孩子學什么科目,只要認清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力,而不是為了準備考試,不論是自學或上學,都可以教出多文明的國際化小孩。
美國華盛頓州,新手媽媽們的聚會(右起第一位:魏多麗抱著明秀)
我和怡光在1995年討論結(jié)婚時,就針對未來要住在哪里、孩子應該如何教育等問題,有過深度的討論。當時,最主要的結(jié)論是:要尊重彼此的文化,也就是雙方祖國的文化都要同等地教給孩子,不讓其中任何一方成為主導文化。
1996年婚后,陳怡光申請上了華盛頓大學,于是我們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附近,和其他學生合租了一棟老房子,我們租了其中兩室一廳。怡光念碩士班,我剛從波蘭華沙大學遠東研究所拿到漢學碩士學位,在家將臺灣地區(qū)短篇小說譯成波蘭文來打發(fā)時間。
1997年,老大明秀(女兒)在美國出生以后,我們決定依照婚前的討論進行實踐,也就是我跟她說波蘭語,怡光跟她說漢語,因為外部大環(huán)境的關系,她自然而然會使用英語。
明秀還只是個小寶寶時,我們主要是讓她參加游戲團體,以及像金寶貝等音樂律動課程。不論刮風下雨甚至下雪,我每天都會推著嬰兒車帶明秀到華盛頓大學的校園散步,看松鼠在草地上撿食松果,偶爾也會帶她去旁聽怡光的課。因為波蘭人相信,小孩需要呼吸戶外的新鮮空氣,并從小接觸不同的環(huán)境刺激,這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幫助,長大之后才不會害怕接觸陌生人或新環(huán)境。
我自己也是在這樣的理念下長大的。我從出生到5歲都住在離華沙約50公里的一個名叫Belsk的小村莊,那里是有名的蘋果產(chǎn)地,而我家旁邊就是一大片森林,我從小就在森林和蘋果園中度過,采野菇、藍莓、覆盆子和蘋果,天天生活在大自然之中。
我們夫妻倆也很認真、很努力地找說漢語或是波蘭語、有年紀相仿的小孩的家庭,然后相約孩子們一起玩。有時候,我們在公園碰到同樣帶小孩的家庭,就會注意聽他們在說什么話,如果是說漢語或波蘭語,就沖過去自我介紹,想說服他們跟我們一起玩。
睡前或是平常說故事時,我們使用的也是有中、波、英三種語言的繪本,讓明秀自己選擇她當時想聽的故事??傊?,明秀從出生就一直在這三種語言環(huán)境下成長,每天睡前,怡光還會念閩南語的祝禱文給她聽。
陳怡光夫婦的三個孩子都是“在家上學“,圖中,明哲正教明玲認識植物部位的名稱
文化不是只有語言,還有很多節(jié)日慶典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比如波蘭人除了重視圣誕節(jié),更重視復活節(jié),所以明秀和明哲(兒子)從很小就開始跟著我們一起準備迎接復活節(jié)的來臨。
復活節(jié)時,我的父母會從波蘭過來,再加上教堂有波蘭語彌撒,所以我們都是依照波蘭的習俗在過節(jié)。怡光也很努力,比如他會做珍珠奶茶給大家喝,因為那是臺灣的特色食品。過年時要吃餃子,國外的商店買不到,所以我們家連餃子皮都要自己搟。由此可知,想要讓孩子在異地了解自己家鄉(xiāng)的文化,真的必須非常努力才行。
2002年初,因怡光工作的關系,我們搬回臺灣,住在臺北。在臺灣,再怎么努力學習、了解波蘭,還是比不上親身經(jīng)歷,因此,我們每年會盡可能地挑不同的時間回波蘭,讓孩子感受波蘭不一樣的節(jié)氣和氣氛。我們總是盡量挑在有重要節(jié)慶時回去,讓孩子親身體驗那種氛圍,這樣孩子對文化和歷史的認同才會深。
比如波蘭的清明節(jié)是在每年的11月1日,這天要在墓碑前獻上鮮花、點上蠟燭,把整個墓園裝點成一片燭海,到了夜晚會吸引許多人去逛墓園,即使非親非故,很多人也會在已過世的名人和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為保衛(wèi)波蘭而犧牲的軍人點上蠟燭。
旅行,尤其Long stay,是最能深度認識一個地方的方法,我們在安排旅行時,都希望能帶孩子們學習歷史、文化和地理上的知識。除了去波蘭,我和怡光都喜歡滑雪,明秀和明哲從小就開始滑,所以我們每年冬天都會去有雪的國家。我們不論去到哪里旅行都會帶著功課,比如,2011年底去加拿大,就安排了學習古羅馬時期的歷史。
每次旅行回來以后,明秀和明哲都必須做一個旅行報告,報告里面可能包含照片、車票、景點的介紹等一路上搜集回來的東西。只有重新整理過一遍,他們的印象才會更深刻。
決定讓孩子在家學習,真的是經(jīng)過我們夫妻倆不斷討論和審慎評估之后才做出的決定。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和怡光無法接受學校的教學方法和教材。
當時臺灣小學的上課模式,就是一個老師在前面講課,下面一群學生坐著聽課,就算部分學生已經(jīng)學會了,還是得乖乖坐著聽,但是學生聽不懂的部分,老師為了進度問題,也不會停下來解釋直到所有學生都了解為止。教材和課程的設計理念還是以習慣性的“好教”為最高指導原則。此外還有學習不連貫的問題,孩子只能斷斷續(xù)續(xù)地學習知識,這樣怎么可能產(chǎn)生學習興趣?即使對某個主題產(chǎn)生了興趣,接下來要上的課程卻完全無關,那么孩子要如何深入學習呢?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我們的孩子本身比較特殊,明秀和明哲是多語言多文化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們對自己的認同能夠保持下去。
2013年,明秀在家學習生物
在上述種種因素考量之下,我們最后決定讓明秀在家自學。在我們決定要在家自學之后,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選擇哪一套課程才符合我們的既定理念,既能繼續(xù)國際化教育,又能深植文化認同。于是,我們開始了一連串反復嘗試、打聽和尋找的過程。
比如數(shù)學,我只找到一本比較趣味的,書名就叫《我+數(shù)學=聰明》,這套書視程度分級,從小學一年級到小學六年級的都有。書中也討論數(shù)學的觀念,可是用一些比較好玩的方式來呈現(xiàn),對于喜歡數(shù)學的孩子來講是比較有趣的。書中沒有很多重復練習的內(nèi)容,每一道題目都不太一樣,每一個單元會介紹一個觀念,應用在不同的地方。我不要明秀為了考滿分而浪費時間在重復練習上。
在語文學習方面,那時候我們是直接問學校的老師:如果可以自己選的話,你會選什么教材?我們也有從香港引進如“綜合高效識字”學習用書,他們采用的是“集中識字法”,直接讓孩子大量地識字、大量地閱讀,通過一套有系統(tǒng)的方法去認識漢字。比如,我要介紹“青”這個字的構(gòu)造系統(tǒng),我可能會在一篇文章里,特別寫晴天、情人、請、感情、水清、山青等字詞,把所有這些含有“青”的字串成一個故事,讓孩子下次就算看到不同的字,也能認能念出來,因為他懂得其間的關聯(lián)性。所以,選教材就是要問,去打聽并到處看。
還有一個搜集教材的地點是每年春節(jié)前后舉行的臺北國際書展,我們會去藏在角落的小攤位找有創(chuàng)意的教材和書籍,經(jīng)常會有意外的收獲。在選教材時,盡可能要讓孩子試用以后再買回家,以免家長看上的教材孩子不喜歡用,況且每個孩子學習風格不一樣,一定要經(jīng)過他們自己試用才好。
我們還會讓明秀和明哲輪流使用波蘭文、中文和英文這三種語言來寫小日記。我用不同的方法教孩子中文和波蘭文。中文在小學階段以識字和練習造詞及學成語用法為主。明秀也曾在書法研究會學習書法、寫春聯(lián)、剪紙、彩繪燈籠及參加其他文化活動。到了中學階段,還會和其他自學學生共同學習,請自主學習促進會的老師帶領他們學習欣賞詩詞和文言文。
TIPS
陳怡光:
臺灣自學受限于缺乏本土教材
在臺灣,沒有本土教材對自學發(fā)展是一個很大的限制。因為沒有方便可用的教材,使得大部分家長必須依賴學校的課程。
然而,學校選擇教科書的最高指導原則是好教。對大多數(shù)學校老師而言,符合傳統(tǒng)上課方式的教材最好教,因為老師們已經(jīng)習慣把課程切割得細細碎碎的,一段一段,25分鐘內(nèi)可以講完一單元才有時間做班級管理和隨堂考試,所以只要符合這種好教的條件就是好的教材。
但這種以服務教學為導向的教材設計長期發(fā)展下來的結(jié)果就是,不同版本的教科書都長得非常像,可是這對自學或一對一、一對少的教學環(huán)境來說很不好,因為課程規(guī)劃被切割得太厲害,缺乏延續(xù)性,沒有系統(tǒng)性,除非你家的環(huán)境跟學校一樣,每40分鐘就打一次鈴去上廁所,不然這種教材家長使用起來會非常痛苦。
而且,學校課本的內(nèi)容真的少得可憐,真正的精華是在所謂的備課用書里面,它的目的是讓老師跟學生、家長之間產(chǎn)生一種信息不對稱,這樣才能夠鞏固老師在課堂上的權(quán)威。整個教科書市場管制非常嚴格,自學家長不易取得備課用書。家長或許會想,那靠參考書總可以吧?實際上,靠參考書會更慘,因為一般參考書的設計都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一再反復練習解題,對知識的學習一點幫助也沒有。
以美國的教科書為例,美國教科書都是厚厚一本包含所有內(nèi)容,所以孩子或家長真的只讀課本就夠了,可是臺灣的課本就不是這樣,無法單靠課本自學。
我在教孩子們波蘭文時會使用兩種波蘭文課本:文學課本和語法課本。波蘭文學課本內(nèi)容包羅萬象,有詩、短篇文章和節(jié)錄小說等,十分有趣。我發(fā)現(xiàn)臺灣的課本不常用文學家原著,而是為了方便課本教學用特別編寫的文章??墒遣ㄌm的課本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收錄著名兒童作家的原著,是真正的兒童文學作品,而不只是文章而已。除了課本以外,明秀從小就開始閱讀波蘭文學,而明哲也喜歡我念書給他聽。
當今社會是個網(wǎng)絡社會,對我們自學家庭而言,網(wǎng)絡真的是學習的好工具。比如,我們從過去到現(xiàn)在一直持續(xù)使用語言學習的網(wǎng)站。當孩子能在網(wǎng)上學習時,陪伴在他們旁邊加以指導,其實也是可以讓孩子快樂學習語言的。
除此之外,我們選擇了美國的一套課程。因為臺灣在當時其實沒有真正的自學課程,臺灣的課程都受到課綱的約束,被綁死了。我們選擇的這套課程,對我們家來說最適合,因為它不會強迫孩子的進度,給學生和家長較多的空間,時間上很有彈性,可以增加自己的素材,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加以調(diào)整。
雖然同樣是我懷胎10月生出來的孩子,同是在多語言環(huán)境下長大,但是因為性別、性格等因素影響,他們的整個發(fā)展方向和過程完全不一樣。
2014年,明秀(前)和明哲(右)參與話劇演出,與伙伴們合影
明秀的專注力強,從小就喜歡追根究底,因此可以用專題式的方式學習,可以一個月、幾個月都在做同一個專題;但明哲沒辦法集中注意力在單一的主題上,最多不能持續(xù)超過一周,他不習慣坐著寫東西,因此沒辦法做練習本,而最適合他的學習媒介是多媒體影音、計算機和聽讀,所以我們要找合適的教學軟件或網(wǎng)站。
明秀和明哲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做主題報告,首先我會和孩子一起討論主題及呈現(xiàn)方式,包括海報、Labook、小書或照片集,而呈現(xiàn)方式多半取決于我們可以取得的素材。
主題的決定和孩子的興趣有關,因此明秀和明哲所做的報告是不一樣的。比如,在學習太空和天文這個主題上,明秀5歲開始就做了一個太陽系行星的大海報,之后編了一本12星座的小書,接著做了一幅長達4米的雙面太空探索大事記的時間軸,最后在10歲前花了7個月的時間,完成了一本厚達160頁的太空、天文和宇宙的報告;而明哲從6歲開始花1-2天的時間做過圖形和數(shù)字的三語字匯小書及三語海報,之后花了1周的時間完成了澳洲地形三語字匯的地理專題報告,用2周時間完成食物群組專題報告,后來用近1個月的時間完成汽車主題的報告。
明秀在小學階段每完成一個報告,我們就會征詢她設籍班的老師何時能去學校和班上同學分享她的研究報告。去學校分享報告,一方面明秀會得到成就感,另一方面則可以訓練她的表達能力。
每周日下午或是周一凌晨,是我準備明秀和明哲1周課程的時間。自2011年秋天以來,我一直試圖遵循更嚴謹?shù)纳险n時間表,所以我會先安排一個周課表,來顯示一周內(nèi)每一天應該和他們上課的科目。
有個書面的教學計劃,將孩子需要學習的內(nèi)容依序排列,對我頗有幫助,因為我不需要擔心忘記教應該教的內(nèi)容。每個星期天,我都會看下周計劃,然后把明哲每天會用到的教材分類整理好,明秀的部分則是整周的堆棧起來,讓她根據(jù)我們當天的計劃來選擇她自己想學習的內(nèi)容或是我需要和她一起做的功課。明哲需要分配好每天的量,他才不會覺得功課多到做不完,而明秀長時間專注于一個科目上的學習效果較好,因此她每天只學2-3個科目。
這幾年下來,我嘗試過用許多不同的方式來安排孩子的課程,有的方式還挺持久的,但也有些只維持了一小段時間。
不少人懷疑自學學生都關在家里怎么會有人際關系。其實,除了在家授課、自學,孩子們會去上些才藝課,因此會有才藝班的同學,也會因此產(chǎn)生同伴關系。我們還會和其他自學家庭組團游學,像明秀就跟幾個自學家庭的女兒都經(jīng)常保持聯(lián)絡,成了好友。明秀和明哲還結(jié)交到不少住在波蘭的好友,除了回波蘭碰面,在臺灣也可以通過網(wǎng)絡視訊保持聯(lián)系。
我們夫妻對明秀和明哲的多元人際關系抱持一種正面的想法,他們從小不斷有機會去交新朋友,所以他們對人際關系的處理就會比較成熟,比較不容易受傷害,因為他們知道就算今天的感情被傷害了,明天還有機會交新的朋友,即使現(xiàn)在大家往來密切,也終有分開的一天,所以這方面他們就很習慣。
我基本上不鼓勵也不認為家長應該放手讓小朋友自己去交友,完全不介入孩子的人際關系。家長應鼓勵孩子去嘗試新的事物,在試的過程中一定會交到各式各樣的朋友,那第一件事就是要學會如何去處理人際關系,例如,哪些人可以深交,但另一些人是有過一面之緣就可以了,孩子必須要很早就認識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孩子還是未成年人,處理人際關系的經(jīng)驗還不夠,不管智力高低,經(jīng)驗不足會影響他們的判斷,可能身陷危險而不自知。傳統(tǒng)父母的做法是,要孩子乖乖待在家里不要到處亂走交朋友,與其如此,不如更積極地去處理孩子的人際關系,一定要讓父母成為孩子人際關系圈內(nèi)的一份子。不是說強迫孩子一定要把家人加入他的Facebook好友,而是要帶著孩子參與社交活動增長見聞。
(注:本文節(jié)選自魏多麗、陳怡光著作《我家就是國際學?!罚?jīng)作者同意后刊載)
明秀14歲獲得加拿大滑雪指導員執(zhí)照,17歲獲得紐西蘭滑雪教練執(zhí)照,18歲獲得美國滑雪教練執(zhí)照,目前在日本創(chuàng)業(yè)開滑雪學校
明哲2015年薩克斯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