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帥
像中國這樣歷史源遠流長的國度,如果沒有幾部經(jīng)典的古典歷史劇,簡直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宗。盡管中國影視劇長河中從來不乏歷史劇的身影,但堪稱典范的作品依然是少數(shù)。
這里說的古典歷史劇是刨除了戲說、穿越、言情等,比如《甄嬛傳》《還珠格格》《康熙微服私訪記》,也不包括古典文學改編的電視劇,如《三國演義》《水滸》等。
如果想了解一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歷史劇是哪些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一些品質(zhì)考究、制作精良的歷史劇。當年的電視熒幕上少見恢弘壯闊的戰(zhàn)爭場面,也缺乏逼真的特技效果,但有導演、編劇和演員對藝術形象的精準把握和認真的態(tài)度。
我用“寫實”來概括這些考究的歷史劇。比如,王繪春主演的《孔子》,是我看過的最考究、最接近史實的電視劇。人物服飾、形象、語言、動作和場景布置,都依據(jù)史書,比如,有一集花了十幾分鐘呈現(xiàn)八佾舞,其舞蹈動作、配樂和服飾完全依照史書來。
類似的劇還有《東周列國》(春秋篇和戰(zhàn)國篇)和一些早期的歷史人物劇,其故事情節(jié)基本與歷史事實吻合,在細節(jié)上頗為考究。
從上世紀80年代到新世紀的作品里,即使是古典文學改編的歷史劇也越來越不重視細節(jié)的考究,寫實性也越來越差,逐漸轉(zhuǎn)變成以寫意為主的風格。這在同類題材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比如,1989年梁麗主演的《封神榜》是能考證到的中國最早的封神榜電視劇,真實再現(xiàn)了奴隸社會的黑暗與殘酷。但因為太講究“真實”——劇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恐怖、暴力、色情鏡頭,駭人的鬼魅、炮烙酷刑、紂王的暴虐行為等,都毫無修飾地加以直面呈現(xiàn),以至于播出不久就被叫停。目前網(wǎng)上能找到的視頻資源只有五集(也有說法是只拍了五集)。
1990年代初傅藝偉主演的《封神榜》,就比梁麗版溫和多了,在很多方面都更符合現(xiàn)代觀眾的“喜好”,但真實的殷周之變不可能是這樣充滿浪漫主義情調(diào)的田園牧歌。
而到了前幾年新拍的《封神榜》(鳳鳴岐山和武王伐紂兩部),就成了明星飚戲的舞臺,全然沒了歷史和神話的味道,成了偶像劇和三角戀愛劇的風格,這顯然已經(jīng)悖離歷史劇的本來面貌了。
一直有朋友想讓我推薦講述不同歷史時期有代表性的影視劇名單,其實面對諸多作品,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總歸有一些歷史劇是有口皆碑的。
夏:無。(有人對我說有一部河南孟康酒廠贊助的老片子,叫《古夏血觴》,據(jù)說是唯一一部講述夏朝歷史的影視劇,里面有少康復國的故事。但我沒有找到片源。)
商:無。(《封神榜》不能算)
周:《孔子》《東周列國》
秦:《大秦帝國》
漢:《漢劉邦》《淮陰侯韓信》《漢武大帝》
三國:《三國演義》(歷史和文學已經(jīng)糾纏在一起,密不可分了)
兩晉南北朝:無
隋:無
唐:《貞觀之治》(不是《貞觀長歌》?!敦懹^之治》片長50集,是根據(jù)《唐書》、反映唐太宗貞觀之治編劇的歷史劇,由張建亞執(zhí)導,阿城、孟憲實編劇。2006年12月播出)
五代十國:無
宋:《大宋王朝趙匡胤》
遼:無
金:無
西夏:《賀蘭雪》
蒙元:《成吉思汗》
明:《朱元璋》《鄭和下西洋》(有很多內(nèi)容講的是明成祖朱棣)《大明王朝1566》
清:《雍正王朝》《走向共和》
這幾部歷史紀錄片,刷新了歷史水平
很多人對中國的歷史題材的紀錄片并不熟悉,其實,中國的歷史紀錄片的水平已經(jīng)不亞于國外一些經(jīng)典的紀錄片(比如BBC系列),在拍攝技術水平上,較之前已有很大進步,而重要的“講故事”的能力,從下面幾部我推薦的片子來看,也有其獨特亮點。
《神秘的西夏》
這個片子是我隆重推薦的一個作品,我認為它達到了目前中國歷史紀錄片的最高水準。雖然也有一些問題,比如因經(jīng)費原因?qū)е潞蟀氩績?nèi)容重復、敘事啰嗦等毛病,但在人物選角、背景音樂、敘述結(jié)構(gòu)和主題導向上,較之前有了長足的進步。其中重要的是,把觀眾當成一個平等的被敘述者,而非以上帝視角來灌輸知識,讓觀眾切入的視角十分妥當。
為了讓今天的觀眾了解真實的西夏歷史,金鐵木導演和主創(chuàng)團隊研讀了大量的西夏文獻,還邀請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建筑學家、甚至測繪學家、服飾專家等參與創(chuàng)作。
攝制組跨越8個省、15個自治州、26個縣,耗時兩年之久,攝制組還遠赴俄羅斯圣彼得堡拍攝了大量珍貴的西夏文物,采訪了國外的西夏研究專家。在策劃階段,金鐵木導演就確立了“用電影思維打造高端紀錄片”的原則和目標。在忠實于史實的基礎上,紀錄片《神秘的西夏》以“故事化”的方式,充分運用各種影像語言,對某些細節(jié)進行了再度創(chuàng)作。
電視紀錄片《神秘的西夏》以歷史記載和考古取證為依據(jù),通過對世界唯一性的西夏文明的探索,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黨項族的源起,全面地展示了西夏王朝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和西夏研究的最新成果。
《東方帝王谷》
該紀錄片以陜西境內(nèi)帝王陵、歷史現(xiàn)場、文物為基本資源,探索一座座陵墓墓主的命運沉浮,一位位墓主背后的王朝興衰,一個個王朝所演繹的文明成長。無論是周的禮樂文明、秦漢的制度文化,還是唐帝國的博大開放的氣勢、綿延后世的詩風舞韻,都讓人心馳神往。
第一季播出的前8集以周、秦兩個朝代為基本版塊,著力體現(xiàn)“西周創(chuàng)新、秦進取”的時代主題,展現(xiàn)了“和周、強秦”的時代風采。第二季播出的后12集以漢、唐兩個朝代為基本版塊,圍繞“強漢、盛唐”的輝煌氣象,在延續(xù)第一季的思想深刻性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考古材料、凝練深化分集思想。
這個紀錄片在背景音樂、劇情設置和人物選角上都有可圈可點之處。
《楚國八百年》
該紀錄片歷時近兩年策劃、攝制,完整、系統(tǒng)地講述楚國近800年恢弘偉大的歷史,奇譎瑰麗的文物解讀楚國輝煌燦爛的文明,盛衰榮枯的歷程揭示歷史背后值得深思的規(guī)律,以全新的視角解讀楚文明。
整體來說,楚國八百年與其說用歷史角度,不如說是用時間角度。沒有較強的專業(yè)性,反而飽滿了感情和文學色彩,通過一些人物的政治斗爭與各國戰(zhàn)事興衰相連來講述的方式很新穎,將楚國的興衰白描般的勾勒出來。該片融入手繪動畫技術等全新表現(xiàn)手段表達,實現(xiàn)精美而富有現(xiàn)代感的視覺效果。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共十集,每集50分鐘,用影像的方式立體展現(xiàn)河西走廊斑斕多彩的自然風光和生態(tài)風貌,畫面美輪美奐,可看性很強;同時將不同歷史時期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用電影化的手法再現(xiàn)歷史場景,增強了故事性。
《河西走廊》的敘事宏大壯麗,時而熱烈奔放,時而溫柔婉轉(zhuǎn),有評論稱,其“畫質(zhì)細膩,演員表演基本上也融入到歷史場景中,不造作,也不突兀,有點大片的觀感。至于配樂方面,雅尼的《河西走廊之夢》,兼具蒼涼與壯闊感,配器也有特色,基本上是采取A-B-A-B-A的曲式結(jié)構(gòu),”這個點評十分到位。
而我更感興趣的是《河西走廊》“講故事”的能力。
其一,是用文化史來置換政治史。講述河西走廊的故事,發(fā)生在這里的政權(quán)更迭的風云變幻固然令人好奇,但文化根脈的延續(xù)與發(fā)揚卻更能讓人怦然心動、魂旌神搖。
如何講述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亂世,一直是紀錄片面對的難題。如果重點放在亂世政治更迭上,雖然話題有噱頭,但不合“宣傳要求”,如果舍棄這段歷史,又十分可惜,也不符合歷史的脈絡。
《河西走廊》講述了郭荷-郭瑀-劉昞三代圖隱居傳承儒學的故事,在中原大亂時,他們堅持對學術的追求,保留了儒學的承續(xù)。
其二,就是學會了從細節(jié)入手,從小人物“成長”的意味上來還原英雄名人的傳奇。對小人物的尊重,讓歷史變得靈動而充溢著人性的關照。
《河西走廊》在講述張騫通西域的故事的時候,不只是給張騫重申了彰顯英雄主義情懷的探險家形象,還給了他的匈奴妻子不少的鏡頭。
“史書中對這個女人的著墨少之又少,但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這段愛情,給了張騫在大漠堅持數(shù)年的力量。”影片如是說。
《史記》上沒留下這個匈奴女人的名字,但《河西走廊》給予了她應有的地位——陪伴張騫走過了艱難的十余年的西域生涯,但在回到長安后一年便死去。張騫通西域的故事被轉(zhuǎn)變成西部片里常見的“英雄/美女”敘事,這樣的處理方式是更巧妙的,也更容易打動觀眾,使觀眾有強烈的代入感。
將歷史人物還原成普通人,從小人物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里去揣測他們在歷史關頭的選擇,這是對先輩功業(yè)艱辛的尊重和理解。
責任編輯:孫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