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幾乎所有小朋友都聽過,都知道有司馬光這個人。但知道司馬遷這個名字的時候,小朋友們應該都長成“大朋友”了。
司馬遷和司馬光不是哥倆,兩個人一個在西漢、一個在北宋,相差了1000多年。之所以他們的姓名里面有兩個字相同,是因為他們的姓是“復姓”,姓就有兩個字。作為姓氏的“司馬”來源于古代的官職名稱——“司”有“主管、負責”的意思,“司馬”就是管馬的官??墒悄f別小看了這個官,同樣是管馬,它和孫悟空當?shù)哪莻€“弼馬溫”是有天壤之別的,它是負責軍務的國家最高官員之一。
怎么會這樣呢?管馬就那么重要嗎?回答是:對的!因為馬進入軍隊后產生了一個新的兵種——騎兵,這對戰(zhàn)爭的影響是革命性的。對原先的步兵來說,騎兵的出現(xiàn)是一場噩夢,他們速度快、機動性強、沖擊力大,還可以用馬拉動戰(zhàn)車——簡直就是古代的坦克。春秋戰(zhàn)國的時候,就常用“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來形容一個國家的強大實力,比的就是戰(zhàn)馬和戰(zhàn)車的數(shù)量。所以司馬是最高官員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最先用“司馬”作姓氏的人,不是做過司馬,就是祖先有人做過司馬。這樣的家族在最早的時候有教育資源上的優(yōu)勢,后來也往往傳承了重視教育的家風,所以子弟中成才的比例也會很高。司馬家族出來的大人物就有司馬遷、司馬光、司馬相如、司馬懿等等。然而,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也并不一定會成為人才,他們能夠成才還是因為具備了優(yōu)秀的品質。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最棒的史書,作者司馬遷因此被稱為“歷史之父”,他又有哪些過人的優(yōu)秀品質呢?
司馬遷從小就是個刻苦、自立的孩子。很小的時候,司馬遷就在父親的啟蒙下開始習字讀書。還不到十歲的時候,父親就到京城擔任記載史事、編寫史書的太史令,而留在家鄉(xiāng)的司馬遷一邊學習種地、放牛,一邊自己刻苦攻讀。后來,他的水平越來越高,但仍不斷學習,被兩位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接受為學生??装矅强鬃拥氖缹O,他和董仲舒都是當時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他們的指導下,司馬遷的學問更加深厚,并且建立了成熟的歷史價值觀。
司馬遷也是個十分勤勉、認真的人。長大成人后,司馬遷到京城投奔父親,在父親身邊學習歷史知識,對史學的興趣更加濃厚。20歲的時候,父親讓司馬遷去游歷天下,搜集流散在民間的遺聞舊事。他從現(xiàn)在的陜西西安出發(fā),足跡遍布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江蘇、山東、河南等地。要知道那個時候的水陸交通是遠沒有現(xiàn)在發(fā)達的,出門旅行是一件特別艱苦和危險的事情。但司馬遷不怕苦累,在游歷中印證自己所學,并采集了書籍上沒有記載的大量史實。
司馬遷還有著正直、求實的性格品質。游歷歸來后,司馬遷在朝廷擔任了官職,用心結識天下賢能之士,其中包括賈誼、樊噲、馮唐的子孫。后來又擔任了太史令。在他47歲的時候,將軍李陵在西北與匈奴作戰(zhàn)時被俘降敵,漢武帝十分憤怒,群臣也都聲討李陵的罪過。只有司馬遷說:“李陵對父母孝敬,與人交往講信用,為國打仗奮不顧身,一向有國士之風。況且他帶五千步兵,深入敵后,吸引敵軍主力,殺敵上萬,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他之所以被俘未死,是想建立曹沫那樣的功績呀。”曹沫是春秋時魯國大將,因劫持齊桓公而要回了魯國被占領的國土(故事見2016年第7-8期《武藝高強的刺客們》)。但漢武帝沒接受司馬遷的說辭,而將他定了死罪。
司馬遷在面對困境時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了人生追求而忍辱負重。當時的死罪可以有兩種辦法贖代,一種是用大量金錢贖買,一種是用宮刑代替。但很多沒有錢的人寧可選擇死亡,也不愿意受宮刑的屈辱。司馬遷沒有錢,也不想受辱,但他想到沒有完成的史學事業(yè),想到孔子在困頓時作了《春秋》、屈原在流放時作了《離騷》、左丘明在失明之后完成了《國語》、孫臏在被切掉膝蓋后編纂了《兵法》,于是他選擇為了追求而活下來。
《史記》是中國古代二十四史之首,也是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年間3000多年的歷史,無論從體例上、敘事手法上還是思想價值觀上,都對后世史書有巨大影響。它還兼具極高的文學價值,被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能完成這部恢弘的巨著,正是刻苦、自立的性格為他打下了學識基礎,勤勉、認真的態(tài)度為他積累了史學知識,正直、求實的品質為他確立了寫作原則,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他鑄就了人生輝煌。
(摘自《新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