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
語文是對語言文字的傳承,文字又是思想感情的載體,它融進了人的所思所感,是喚起我們生命記憶的符號。語文教學實際上就是“情育”,是美育。語文教材從來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篇,語文教學要把求知與求實、真情與詩情結(jié)合起來。
自古以來,“文以載道”,今天的語文教學仍然擔負著育人重任,培養(yǎng)學生的健全人格是教育的最終目的。愛因斯坦說過“愛并打動人心才是教育的核心和根本?!闭Z文教學最終要體現(xiàn)這種愛,這種愛就是以真誠之心面對他人和社會,以詩化之情豐富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語文課堂要教會學生欣賞身邊的美,去愛身邊的一切,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體驗真情與詩情,從而陶冶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
語文的本質(zhì)決定了語文教學要動之以情,必須以“真情”教語文。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的外殼;文字是思維的表現(xiàn),是思想的表達。語文是他人的思想感情的載體,學生通過語文學會了解他人的思想,體會他人的情感,通過語文學會表情達意,與他人交流溝通。如果沒有真情的流露和交流,就難以達到預(yù)期的效果?!叭酥跣员旧啤边@是人性的質(zhì)樸;“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是母愛的溫暖;“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重陽節(jié)對家人團聚的渴望。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滲透師生真情的朗讀,我們從這凝練的字里行間,一點一滴的體會前人的真情,與他們在漫長的時空中神交意會。如果沒有真情語文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
語文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只有動之以情,體會其中的真情,才能讓學生感受歷史的光輝。
語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各個時代的文人騷客仁人志士思想精神的結(jié)晶,是他們?yōu)楹笕肆粝碌木薮蟮木褙敻弧S械奈恼乱驗闀r代的久遠,在教學中難免有或多或少的閱讀理解障礙。比如我們教授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學生難以深入理解陶淵明歸隱田園的恬淡和喜悅,講授李清照的《聲聲慢》,學生對“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感受理解不透體會不深,這些都是時代的變遷給我們帶來的理解困惑。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回到那個年代,那個歷史階段,用我們的激情生動的再現(xiàn)先輩們的純真感情,在教學中通過激情的朗誦,真情的流露,感動學生年輕的心靈,喚起他們思想中的靈感,想象我們正在與前人共同經(jīng)歷難忘的歲月,一起感受刻骨銘心的激蕩,只有這樣動之以情,獲得真情的交流,才能體會歷史洪流中我們的先輩的高風亮節(jié),在詩意盎然中悄然教化學生的身心。
語文具有深刻的人文性,只有真誠的交流,真情的流露,才能讓學生感受人文精神的力量,繼承和發(fā)揚人文精神。
語文教材的課文,沉淀著我們民族千載的氣度和風骨,反映著深厚的民族心理習慣,人文精神就蘊含在傳統(tǒng)習性之中。在教學過程中,不同學生對同樣的課文會有不同的感受,會有不一樣的表達,例如教授《師說》時,對“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的理解,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表達的見解也別開生面:有的說老師的職能不只是這些,他們還有和學生共同面對時代變化帶來的困惑的責任,一起去面對新時代帶來的挑戰(zhàn),和學生是“革命戰(zhàn)友”的關(guān)系,更是學生的“莫逆之交”。 這個新穎的見解是學生的真情實感的流露,是學生真誠思考的結(jié)果,這樣的見解也體現(xiàn)了學生與時俱進的精神,因此在教學中我真誠的肯定了學生的看法,對學生深入的思考給予充分的表揚,這是與時俱進的人文精神在是語文教學中最成功的表現(xiàn),它標志著學生對人文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
“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語文教學完成的就是這樣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歷史任務(wù),近期《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等文化綜藝節(jié)目熱播,也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股清風,也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了清新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