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慶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近年來,針對日益嚴峻的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我校高度重視并進行了一些積極有益的探索:
1、我校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
檔案資料能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兒童”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學習動機和態(tài)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監(jiān)護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點是監(jiān)護人如何對孩子進行管教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及工種、經(jīng)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lián)系溝通情況等。
2、建立“留守兒童”學習指導制度
在學習指導上學校要以班級為單位,對留守兒童逐一進行分類、分組,落實到每一位任課教師。科任教師備課要做到“五個明確”,明確教學目標,明確課程標準要求,明確教材特點、難點、重點,明確雙基訓練任務和方法,明確教學思路;上課要做到“五個精心”,精心設計導語,精心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精心選擇教法,精心使用教具,精心設計練習;作業(yè)要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題多批多改,重點題細批細改,對學習困難的留守兒童要面批面改。
3、積極開展教育活動,促進“留守兒童”的管理
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的管理。學校應以重大節(jié)日為契機,并側重“留守兒童”,開展一些扎實有效的活動。每學期召集全校兒童開展安全與法制教育講座,增強安全意識與法制觀念。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舉行“關愛留守兒童見真情”主題班會、“為留守兒童辦實事”實踐活動等,指導“留守兒童”給父母打電話、寫信等溝通,加強與家長的親情交流、給“留守兒童”送生日賀卡等系列教育活動。
4、建立班級留守兒童談心制度
我校各班級結合實際建立自己班級的“愛心驛站”,由分管政教的副校長或政教主任擔任站長,做到有機構、有人員、有牌子,具體組織和協(xié)調“愛心驛站”關愛活動的開展。主要任務是:搭建留守兒童心靈溝通、情感宣泄、正面引導、正面教育的平臺,構筑起學校、師生尤其是社會各界為留守兒童提供思想、學習、生活幫助的橋梁。定期召開幫扶教師、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或委托監(jiān)護人座談會。要求班主任每月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shù)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fā)展不健全、道德發(fā)展失范、涉嫌違法的留守兒童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5、積極開展有益的教育活動,促進“留守兒童”的管理
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有利于促進“留守兒童”的管理。學校應以重大節(jié)日為契機,并側重“留守兒童”,開展一些扎實有效的活動。每學期召集全校兒童開展安全與法制教育講座,增強安全意識與法制觀念。指導“留守兒童”給父母打電話、寫信等溝通,加強與家長的親情交流、給“留守兒童”送生日賀卡等系列教育活動。同時班主任要帶領“留守兒童”過集體節(jié)日,讓他們融入到班集體之中。
6、建立示范家長學校
蘇聯(lián)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學校應領導家庭”,學校要主動承擔起家長培訓的重任,建立示范家長學校,指導和服務家庭教育,提高家長和監(jiān)護人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讓家長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監(jiān)護人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流。
總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社會問題是教育工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它不僅關系到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也關系到廣大農村地區(qū)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的穩(wěn)定關系,關系到農村基礎教育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