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 左”與“ 右”原本是人們用來表示方位的名詞。在中國古代社會里,人們不斷賦予其豐富的社會內(nèi)涵,將之與禮儀相結(jié)合,附有尊卑高低意味,從而逐漸形成了“尊左”或是“尚右”的觀念?!独献印吩疲骸熬泳觿t貴左,用兵則貴右?!庇衷疲骸?吉事尚左,兇事尚右。”(湯漳平、王朝華譯注《老子》三十一章,中華書局,2014,119 頁)《禮記·王制》載:“ 道路,男子由右,婦人由左?!保钐煊睢抖Y記譯注·王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66 頁)由此可見,“左”“右”的文化內(nèi)涵,因不同時期、不同領(lǐng)域、不同對象而不盡相同,具有一定的復(fù)雜性,我們要針對不同情況做具體分析。下文將簡單談一談中國古代社會中那些約定俗成的“左”與“右”。
一、官階序列
自周以來,歷代官職均有“左右”之分,《禮記·玉藻》提到:“ 動輒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保ā抖Y記譯注·玉藻》,362 頁)最初,官之左右并無等級高低之意,隨著時代的推移,官制前冠有的“ 左”“ 右”字樣開始有了區(qū)別上下尊卑、數(shù)量多寡、內(nèi)外輕重的作用?!妒{齋養(yǎng)新錄》云:“ 唐宋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為上。元左右丞相,左右丞,則以右為上……明六部左右侍郎,左右都御史,左右給事中,左右布政使,仍以左為上?!保ㄥX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左右》,上海書店,1983,233 頁)可知,官職中的左右尊卑并非是簡單的靜態(tài)劃分,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
秦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以后,制定了一套在全國推行的職官制度,在文獻(xiàn)中均有或詳或略的記載,但官職以左為尊還是以右為尊卻并沒有明確的說明,學(xué)界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稘h書·百官公卿表》載,秦爵共分二十等,由低至高分別為“ 一級曰公士,二上造……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皆秦制,以賞功勞”(《漢書·百官公卿表上》)。《韓非子·定法》載:“ 商君之法曰:‘ 斬一首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斬二首者,爵二級;欲為官者,為百石之官。官爵之遷與斬首之功相稱也?!睂⒁陨衔墨I(xiàn)結(jié)合來看,秦國的官與爵是相對應(yīng)的,即有一定的軍功爵位就可以擔(dān)任相應(yīng)的官職,兩者配合使用。以此,我們可以推論秦代之官制應(yīng)以“ 右”為尊。
漢代官制按文武不同,左右尊卑是有區(qū)別的?!妒酚洝り愗┫嗍兰摇份d,孝惠帝元年(前194),相國曹參卒,以安國侯王陵為右丞相,陳平為左丞相。高后時,王陵得罪了高后,免去右丞相之職。左丞相陳平徙為右丞相,以辟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到孝文帝元年(前179),因太尉周勃誅諸呂有功,文帝便以周勃為右丞相,位次第一,陳平為左丞相,位在周勃之次。時隔不久,周勃考慮到自己才能不及陳平,于是上書文帝,要求將右丞相職位讓于陳平。以此來看,漢代文職官員應(yīng)以“右”為尊,武職則恰恰相反?!稘h書·王商傳》:“(王)商少為太子中庶子,以肅敬敦厚稱……元帝時,至右將軍、光祿大夫……元帝崩,成帝即位,甚敬重商,徙為左將軍?!薄稘h書·史丹傳》:“ 元帝竟崩,成帝初即位,擢丹為長樂衛(wèi)尉,遷右將軍,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三百戶,給事中,后徙左將軍、光祿大夫。鴻嘉元年,上遂下詔曰:‘ 夫褒有德,賞元功,古今通義也。左將軍丹往時導(dǎo)朕以忠正,秉義醇一,舊德茂焉。其封丹為武陽侯,國東海郯之武強聚,戶千一百?!币浴稘h書》中這兩則事例來看,因功從右將軍遷升到左將軍,顯然是由下及上、從卑到尊的變化。因此,我們可以推斷漢代的武職應(yīng)以左為尊。
漢以降至唐宋皆以左為尊?!赌淆R書·百官》載:“ 左右仆射分道。無令,左仆射為臺主,與令同?!薄缎绿茣ぐ俟佟分幸?guī)定:“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奔醋筘┯谄芳壣细哂谟邑?。在《資治通鑒》中曾有這樣一段描寫,稱:“ 房玄齡、高士廉遇少府少監(jiān)竇德素于路,問:‘ 北門近何營繕?德素奏之。上怒,讓玄齡等曰:‘ 君但知南牙政事,北門小營繕,何預(yù)君事!玄齡等拜謝?!逼渲?,房玄齡為左仆射,高士廉為右仆射,文中屢稱“ 玄齡等”,可見房玄齡的職位高于高士廉,即左高于右。
元朝建立后,一改唐宋舊制,規(guī)定以“ 右”為尊?!对贰げ亗鳌份d,至元二年(1265)七月,伯顏官拜光祿大夫、中書左丞相。各部官員向其稟報事務(wù),有難以解決的,他往往用一兩句話就決斷了。眾人都贊曰:“ 真宰輔也!”至元四年,伯顏被升為中書右丞相??梢娫僦埔杂覟樯稀T坏俾氁杂覟榇?,考科取士也分左榜和右榜。右榜為社會地位高的蒙古人、色目人,左榜為地位較低的漢人、南人。
朱元璋在元末起義時,因制度未備,禮儀仍沿用元朝舊制,以右為尊。據(jù)《明史》載,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吳王位,建百官,故以文臣李善長為右相國,武將徐達(dá)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十月,朱元璋“ 令百官禮儀尚左”,明確了以“ 左”為尊的制度,遂改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dá)為右相國。明朝建立后,中央各部、院副職以及地方各級機構(gòu)多同時并設(shè)左、右二職,如左右都御史、左右侍郎及左右布政使,皆以左官居上。清承明制尚左。清代官員,一般以滿人擔(dān)任左職,漢人出任右職。
二、乘車座駕
車輿作為古代人們主要的交通工具和戰(zhàn)爭用具,根據(jù)車輛形制和性質(zhì)的不同,乘車的過程中亦存在不同的乘車之儀。因為古代車制車廂寬大,一般可乘坐一至三人。所以,當(dāng)乘者多于兩人時,就不可避免會出現(xiàn)乘員的位次排序問題。
《史記·魏公子列傳》:“ 魏有隱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貧,為大梁夷門監(jiān)者。公子聞之,往請,欲厚遺之。不肯受,曰:‘ 臣修身潔行數(shù)十年,終不以監(jiān)門困故而受公子財。公子于是乃置酒大會賓客。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侯生攝弊衣冠,直上載公子上坐,不讓,欲以觀公子?!蔽闹小?虛左”便是留下車上左邊的尊位,等候侯嬴就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虛左以待”,表示自己禮賢下士?!斗ㄑ浴分杏涊d:“ 茅焦歷井干之死,使始皇奉虛左之乘?!薄堆嗟ぷ印肪硐卵嗵拥び埱G軻時,“ 太子自御,虛左,軻援綏不讓”。由此可見,古代乘車之禮中多以左為尊位,即尊貴長者居左而坐。
《周禮·冬官考工記》載:“ 進(jìn)則與馬謀,退則與人謀;終日馳騁, 左不楗( 楗:通“卷”,即“倦”的古字);行數(shù)千里,馬不契需;終歲御,衣衽不敝。此唯辀之和也。”鄭玄注:“ 辀和則久馳騁,載在左者不疲倦,尊者在左。”《禮記·曲禮》:“祥車(謂死者生前所乘之車)曠左?!笔瑁骸皶?,空也。車上貴左,故仆在右,空左以擬神也?!薄稘h書·文帝紀(jì)》云:“ 乃令宋昌驂乘?!鳖亷煿抛ⅲ骸?乘車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處車之右,以備傾側(cè)。是以戎事則稱車右,其余則曰驂乘。”至于為何在乘車時“ 尊左”,除了“載在左者不疲倦”的因素外,御車者在右,執(zhí)鞭、執(zhí)轡都較方便馬車前行,可以避免碰撞到主人或客人,這一點也是乘車“ 尊左”的決定性因素。
三、習(xí)禮位次
在講求規(guī)矩禮法的古代,不僅于官制及車位上講究“ 左右”,日常生活習(xí)尚中也常用“ 左右”來區(qū)分長幼尊卑、賓主上下,比如宗廟神主的排序和席間宴飲的座次。
中國古代宗廟祭祀活動是對祖先崇拜的反映,是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抖Y記·王制》規(guī)定:“ 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所謂昭穆者,是指宗廟的建筑布局及祖先位次的排列?!抖Y記·中庸》:“ 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漢書·韋賢傳》:“ 祫祭者,毀廟與未毀廟之主皆合食于太祖,父為昭,子為穆,孫復(fù)為昭,古之正禮也?!薄段宥Y通考》載:“ 祖廟居中,而父昭在左,子穆在右?!保ā段宥Y通考·宗廟制度》,江蘇書局重刊刻本,光緒六年,6 頁)又“室中位太祖西方東向,太祖子為昭,北方南面。太祖之孫為穆,南方北面”(同上,9 頁)。也就是說,太廟中祭祀的布局應(yīng)為太祖位次居中,坐西向東。后代按行輩秩序分列太祖兩側(cè),面面相對。昭為父輩,坐北朝南,居左;穆為子輩,坐南朝北,居右。隨著朝代的更迭,宗廟制度雖有變革,太祖神主的朝向由坐西向東改為坐北向南,但后輩神主的位序卻仍遵循先祖居中、左昭右穆、以左為上的順序進(jìn)行排列。下面筆者將以清乾隆時期太廟時享神位排列為例,以資佐證。
乾隆二十一年(1756)欽定《大清通禮》載:“(太廟)前殿太祖高皇帝正中南向……太宗文皇帝東位西向……世祖章皇帝西位東向……圣祖仁皇帝東次西向……世宗憲皇帝西次東向?!保ā稓J定大清通禮·吉禮》,吉林出版集團(tuán),2005,74 頁)配合《大清五朝會典·乾隆會典》所繪《太廟前殿時享圖》可知:乾隆時期,太廟前殿祭祀以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為始祖,其神位居正中,南向;其子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為昭輩,神位在努爾哈赤之左,即東位西向;其孫清世祖章皇帝福臨是為穆輩,神位在努爾哈赤之右,即西位東向;清圣祖仁皇帝及清世宗憲皇帝皆以次左、次右排列。
古人在席間宴飲的座次,與宗廟祭祀神位的排序原則相仿,也是以左為尊?!妒酚洝ろ椨鸨炯o(jì)》中,司馬遷不惜筆墨地對“ 鴻門宴”的座次做了如下描述:“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鳖櫻孜湓凇度罩洝分醒裕骸?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故宗廟之祭,太祖之位東向。即交際之禮,亦賓東向而主人西向?!保櫻孜洹度罩浖尅|向坐》,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581 頁)項羽自恃兵力強大,剛愎自用,坐在了最尊貴的位置,而項伯作為長輩,與項羽并排而坐。亞父范增居次位,即坐于正位之左,南向。而劉邦雖是客,但在項羽看來不過是階下囚罷了,故并沒有把他放在眼里,將其安排在了第三等的位置上,即正位之右,北向坐。至于劉邦的謀士張良則只有“ 西向侍”的資格。項羽、項伯、范增處尊位上位,劉邦、張良處卑位下位。由此可見,主位之左尊于主位之右。
《紅樓夢》第三回敘述賈府接待林黛玉的一次安席情況時,是這樣描寫的:“ 見王夫人來了,方安設(shè)桌椅……賈母正面榻上獨坐,兩邊四張空椅。熙鳳忙拉了黛玉在左邊第一張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讓。賈母笑道:‘ 你舅母你嫂子們不在這里吃飯。你是客,原應(yīng)如此坐的。黛玉方告了座,坐了。賈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個告了座方上來。迎春便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第二,惜春坐右第二?!保ú苎┣邸都t樓夢》,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2,46 頁)第七十五回寫賈母等中秋夜在凸碧山莊賞月,“ 凡桌椅形式皆是圓的,特取團(tuán)圓之意。上面居中賈母坐下,左垂首賈赦、賈珍、賈璉、賈蓉,右垂首賈政、寶玉、賈環(huán)、賈蘭,團(tuán)團(tuán)圍坐”(同上,1052 頁)。曹雪芹筆下每寫座次必歷歷分明,禮法整肅,規(guī)矩嚴(yán)謹(jǐn)。以其描寫便可看出端倪,前者黛玉乃是遠(yuǎn)到之客,后者賈赦為長子,賈政為次子。除賈母身為一家之主,坐于居中主位以外,二者皆遵循主位之左為最尊位,右為次位,然后左右穿插排序的原則分坐。古人如此重視座次的安排,這是區(qū)分長幼尊卑的需要,同時也體現(xiàn)了我國禮儀之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選自《文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