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牧 文 趙天 編
眾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7天不吃飯,但只要3天不喝水,就會有生命危險,這就是為什么迷失在沙漠中的人等于被宣告了死刑。
人一旦肚子餓的話,忍一忍也就過去了,最多流流口水;但口渴的話,短時間內(nèi)人的咽喉就仿佛在冒煙,渾身上下如同被烈焰灼燒,這時候若不能及時找到喝的,就只能眼巴巴地盼望著奇跡發(fā)生了。
對此,動物們有話要對自稱萬能的人類說。
無可爭議的是,動物雖然沒有人類這樣高超的智慧,但卻往往具備遠在人類之上的生理機能,比如有的動物能夠在極端缺水的自然環(huán)境下生存,可以連續(xù)幾年滴水不沾,甚至完全不需要喝水,卻能夠安然無恙!如此驚人的天賦,相比人類那脆弱的身軀,確實是強大得可怕!
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那些擁有逆天解渴能力的動物們,看看它們是如何做到的。
說到耐渴的動物,相信大多數(shù)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有“沙漠之舟”美稱的駱駝。
和人類一樣,駱駝是哺乳動物,而作為恒溫動物的哺乳動物,想要維持正常生理功能,必須讓自己的體溫保持在38攝氏度左右。然而“地球的火爐”沙漠,氣溫動輒40~50攝氏度,在這樣地獄般的環(huán)境中,哺乳動物想要散熱,就得通過出汗或喘氣讓體內(nèi)的水分蒸發(fā),這樣一來就很容易造成脫水,這就是為何人類在沒水喝的情況下無法在沙漠中熬過12個小時。
那么同樣身為哺乳動物的駱駝,是如何做到在沙漠中安然無恙的呢?
原來,駱駝會利用脂肪代謝當“水源”,自己造水。駱駝的駝峰不是用來儲存水的,而是用來儲存脂肪的。脂肪分解后主要會產(chǎn)出二氧化碳和水。一般駱駝的駝峰可以存儲36千克脂肪,分解每克脂肪,會獲得1.12毫升的水,當長時間沒有喝到水時,駱駝就會將這些脂肪轉(zhuǎn)化為水來解渴。
駱駝脂肪化水的功夫堪稱奇妙,而有些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的招數(shù)則更加“簡單暴力”,它們是自帶“蓄水池”的高手。
北美洲南部干燥貧瘠的沙漠中生活著一種巨大的陸地龜,叫做沙漠地鼠龜。顧名思義,這種陸龜會打洞,且常年躲藏在它們自己挖掘的深淺不一、冬暖夏涼的洞里,這種技能可謂是避開嚴酷沙漠的妙招。然而躲得過烈日,卻終究躲不過沙漠中缺水的現(xiàn)實,這時候,地鼠龜?shù)牧硪环▽毦团缮嫌脠隽恕鼈兊陌螂住?/p>
每當碰上下雨天,或找到仙人掌等沙漠植物時,地鼠龜將毫不猶豫地享用這來之不易的饕餮水宴,能喝多少喝多少,直到它們那容量驚人的膀胱被水分填滿方才罷休。待到干旱缺水時期,地鼠龜再通過可滲透的膀胱壁提水使用。憑借膀胱的強大儲水能力,沙漠地鼠龜可以度過長達一年的旱季。
此外,儲水蛙也是膀胱儲水高手。儲水蛙看起來跟普通青蛙一樣,但它們生活在澳大利亞沙漠地區(qū),和地鼠龜一樣,儲水蛙同樣面臨著沒水喝的困境。所以,趕上下雨的時候,儲水蛙會鼓足勁吸水,膀胱和腮都成了它的儲水器,它存儲的水量相當于自身重量的50%,而一旦“蓄水池”裝水足夠,儲水蛙可以滴水不沾地存活5年。
雖然具備這樣那樣的解渴神技,但沙漠中一水難求的境況依然不能讓這些動物們掉以輕心,畢竟就算儲水能力再強,也得先找到可儲的水才行。既然在沙漠中儲水不容易,那么,減少體內(nèi)水分的流失就很重要了。
為了不讓體內(nèi)流失過多的水分,沙漠動物們最普遍的做法是在干燥炎熱的白天藏在濕潤陰涼的地洞里。還有一些動物保持水分的生理機能進化得極為精密,它們可以減少排泄、流汗、呼吸導致的水分流失,比如像沙漠中的爬行動物和鳥類,都以尿酸的形式排泄。這種尿排出前,其中的水分已被動物們提取了,所以呈黏稠狀,而另外一些動物干脆自己制造起了“防水衣”。
澳洲棘蜥
亞馬遜雨林有一種巨猴樹蛙,跟儲水蛙不一樣的是,這種青蛙不僅不躲避陽光和熱量,反而大搖大擺地住在高枝上,暴露于無比干燥的環(huán)境中,它們之所以敢如此“毫無忌憚”,是因為它們早早地給自己涂上了防水的蠟狀物質(zhì)。
遇上干旱季節(jié),巨猴樹蛙會分泌一種黏稠的蠟狀物質(zhì),它們會用前腿將“蠟”一絲不茍地涂抹全身。等蠟狀物變干后,巨猴樹蛙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風干的“木乃伊”,這樣一來,其體內(nèi)的水分就被牢牢地鎖在身體中。
非洲有一種肺魚進一步改善了這種方法,這種魚強大到竟然可以在泥土里存活。作為鰻魚的一種,肺魚的棲息地一般是河流或池沼。當旱季到來時,河床干枯,這時肺魚會用腹鰭在淤泥中挖洞,然后蜷縮在洞里。為了防止變成“魚干”,它的皮膚會分泌特殊黏液裹住全身,形成防水層,只留一個小孔呼吸,這時它們改用鰾直接呼吸空氣。
經(jīng)驗豐富的沙漠探險家,在進入沙漠前,會準備一些易于吸水的干抹布。
由于晝夜溫差大,沙漠中的清晨總是伴隨著露水,此時,探險家們會拿出干抹布,想盡辦法讓抹布被露水浸濕,這樣一來萬一實在找不到水,抹布中吸附的水分也能救人一命。其實,沙漠中有的動物早已想到了這一招,并且它們使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在澳大利亞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有一種從頭到腳都被彎曲的大刺覆蓋的蜥蜴——澳洲棘蜥。在棘蜥尖刺間的皮膚上,分布著數(shù)以千計的細小凹槽,這些凹槽可直接通到蜥蜴的嘴巴。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沙漠變得非常冷,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棘蜥的身體上形成露水,這些露水最終將順著凹槽直接被送進棘蜥的嘴里。不僅如此,凹槽還像油墨紙一樣,當棘蜥經(jīng)過植物或動物身邊時,也會帶走附著在這些生物身上的夜間露水。由此看來,棘蜥才是真正的解渴天才,它們?nèi)∑鹚畞砗敛毁M力,堪稱真正的“盜水高手”。
生物進化的力量是如此強大,物競天擇的自然規(guī)律,促使嚴峻生存環(huán)境下的動物們找到了各自的求生之路。
●珠珠 薦自《科學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