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耿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興趣是學習數學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數學保持緊密聯系、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前提。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好的問題情境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從而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能力。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實際生活問題、趣味性問題、數學活動、多媒體手段等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1. 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體會趣味之樂
小學生由于年齡特征,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故事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因為故事的情節(jié)引人入勝,能夠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同時兒童故事里充滿了令孩子向望的童話世界,他們能從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與自己心靈產生共鳴的情感體驗,能從故事幽默風趣的言語中得到開心的一笑,能從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發(fā)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把教材中的問題編成童話、小故事,用小動物來做主人公,使學生身處擬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這樣,不但增強了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
2.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體會應用之樂
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fā)了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與數學內容相近的學習情境,讓學生貼近生活,從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學習中生活,充分感受數學問題在生活中的存在,充分提高學生學習情趣。
例如在學習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與四邊形的易變性后,可通過展示課前收集的一些生活中的實例“如修補搖晃的椅子,給椅子加上木條形成三角形”“學校推拉門是四邊形”“自行車的車架是三角形”等,讓學生應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原來學生只知其然,現在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分析,知道了所以然,都非常的高興與自豪——原來數學可以這樣用、這么有用!又如: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學校,學生在就餐時存在很嚴重的浪費現象。在學習了統(tǒng)計知識之后,我就指導學生開展調查,通過抽樣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列表統(tǒng)計,根據統(tǒng)計數據估算學校全體學生一年浪費的糧食數量、相當于多少人一年的糧食,讓學生明白浪費糧食的嚴重性,從而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糧食的習慣,又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現實世界是數學的豐富源泉,教師應該將學生的生活和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發(fā),聯系生活講數學,使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更多的機會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趣味和作用,體驗數學的魅力。
3. 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體會參與之樂
小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還比較差,他們對具體形象的內容,生動活潑的形式,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創(chuàng)設操作情境,既能幫助學生豐富表象,架設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又能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機會,為學生感知具體數學知識的現實背景創(chuàng)造條件。
實踐表明,為學生創(chuàng)造操作情境,讓學生通過操作等形式充分感知,讓學生親自體驗探究,能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動手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的體積》時,我先復習由棱長是單位1的小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從中讓學生建立“由棱長是單位1的小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的數量等于小正方體的個數”的表象,使學生意識到:當要求由棱長是單位1的小正方體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時,只要求出小正方體的個數即可求出長方體的體積。再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利用棱長為單位1的小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從中探究拼成長方體的小正方體的個數與長方體的長、寬、高之間的關系:小正方體一層中每行個數即為長方體的長,行數即為長方體的寬,層數為長方體的高,所以拼成長方體的小正方體個數=長×寬×高,這樣,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就呼之欲出了。
實踐證明,“動手操作”這種學習方式,由于能吸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省時、省力、輕松、愉快地獲得知識。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