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娜
【摘要】本文論述了旨在分析《善良》一文教學中的困惑,提出解決對策,提高議論性散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通過創(chuàng)設良好閱讀與口語訓練的環(huán)境、課本與實踐相結合、自主與合作探究等研學后教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的教學案例。
【關鍵詞】《善良》;語文;對策;議論性散文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文分析
《善良》這篇課文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guī)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一單元閱讀與欣賞部分的一篇議論性散文。文中對“善良”的論述與勸導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社會性。同時,作為一篇議論性散文,該文語言精辟、精煉,論證有力,通過作者的精辟論證,賦予了“善良”一詞新的美好內涵,啟發(fā)人們對人性進行深刻的思考。
本文所處單元重要的教學目標是感悟人性之美,同時要求重視課文文本功能,指導學生自主閱讀并加強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結合本文中心主旨與學生學習特點,本人制訂了以下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
1.通過閱讀分析課文,了解作者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中心主旨;2.自主研學,分析文章句子,體味作者筆下“善良”深刻的內涵;3.能針對現(xiàn)實事例進行篩選、整合信息,客觀認識“好人吃虧”的現(xiàn)象,進而悅納作者的“善良”觀;4.認識“身邊的善良”,端正價值觀。
二、教學困惑分析
根據(jù)上述文本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定,《善良》一課在教學過程中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厭“舊”
1.中心主旨“舊”
善良這一主題是恒久的,也是經常被提及的德育教育內容。在學生看來是相當“舊”的主題內容,因此能很容易理解“善良”一詞的內涵。但受商品經濟大潮沖擊,學生價值觀出現(xiàn)搖擺,言行帶有明顯的功利性,“善良”這一美好品德在學生們看來是“老調常談”,甚至個別同學有“人善被人欺”“做好人吃虧”的觀念,對“善良”持懷疑態(tài)度。時代在不斷地變化,社會也在不斷進步,新時代下的經濟環(huán)境賦予了“善良”一詞更豐富、復雜的內容。單單理解文中作者對善良的理解,在當今的環(huán)境下是不夠的。
2.文本論據(jù)“舊”
課文文本的分析與學習對學生掌握知識,理解作者觀點,進而提升自己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文本的閱讀與分析。其中事例的引用與分析能幫助學生理解作者觀點。《善良》一文引用作為論據(jù)佐證材料的事例(如“文化大革命”“迷彩服”等)大部分年代久遠、陳舊,相對于當代青年學生來說較為疏遠,難以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形成了學習障礙。
(二)被動式的學習
《善良》一文是議論性的散文,其中的論點、論據(jù)以及論證方式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點。但是在平時教學與閱讀議論文時,我們一般都是鼓勵學生找到中心論點后,了解作者的論證方式,學習他采用論據(jù)與論證方法的方式。我們這樣做的目的是想幫助學生獲悉作者的立場觀點,進而被作者說服,理解并認同作者的觀點。
這樣的教學方式存在兩個問題:1.學生是處于一種“被學習、被說服”的被動狀態(tài);2.這樣的教學思路暗示了學生:作者的觀點是無可置疑的,學生對文章的觀點質疑的概率低,很少產生一種思考質詢的過程,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提高,扼殺學生思維與探究的樂趣和剝奪了其主動學習權利。
(三)學生文化基礎水平差,閱讀耐性不足,學習興趣不濃
中職學生詞句積累不足,基礎差,表達能力不流暢,閱讀耐心不足。《善良》一文句子雖然簡潔精辟,但是長句使用過多,學生在閱讀與分析過程中容易存在一定的障礙,進而難以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深意,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三、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5分鐘)
(1)觀看視頻:彭宇案;學生簡單談談對此案的看法。
(2)彭宇案網絡評論以及名言名句鋪墊。
(3)引入主題,通過提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同學們,自小,父母就告誡我們:不要與陌生人說話;童話故事“東郭先生與狼”也在述說:做好事沒好下場;社會新聞整天在報道:某某誤信“某假受困者”被騙,彭宇案更是告訴我們“好人沒好報”?,F(xiàn)在這個社會,還需要“善良”,“善人”還能立足嗎?這些原本答案明顯的問題,變得難以回答。也許《善良》這篇文章能給我們答案!
(二)自主研學(20分鐘)
學生獨立完成研學案。研學案主要圍繞作者、作品知識,生字詞、主要修辭方法、善與惡的對比及課文結構層次等方面設計。
(三)合作探究1(20分鐘)——人們需要“善良”
1.整體感知,初步理解“善良”內涵:什么是“善良”?請從自己、文中的一般人以及作者的觀點三個方面進行歸納。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歸納、總結,代表發(fā)言;教師逐步引導學生初步理解“善良”。
2.聚焦局部,理清思路,通過重點語句進一步分析“善良”的內涵。
(1)以畫圖填充的形式,合作理清文中1—4自然段的論證思路。
(2)重點語句分析
第一,“但我們也不妨想一想……有多大比例是毒蛇或者惡 狼”。分析明確:善與惡的比例。也許我們所幫助的人中,有許多的“騙子”以及“不具感恩之心”的人。但這些“毒蛇”在我們生活中畢竟是屬于少數(shù)的。為了那“少數(shù)毒蛇”,丟失我們的善良之心是十分不合算的事情。
第二,對“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的理解。分析明確: 善良者坦蕩與作惡者惶惶的心態(tài)對比,使對立統(tǒng)一關系更集中、更鮮明,使論證更深刻、更吸引,更有說服力,說明善良的人永遠不會喪失信心。這個社會,人們是需要“善良”的。
(四)合作探究2(20分鐘)——人們需要怎樣的“善良”
首先,利用新聞材料:昔日警察成連環(huán)殺手——昔日“警界驕傲”變身殺人惡魔,引導學生觀看視頻,進行聽說訓練,合作完成視聽訓練表。接著,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試聽訓練表,熱議“英雄”:你認為視頻中的“他”是“正義的化身”還是“毒蛇”?為什么?
引導明確:不能因為受到了毒蛇的傷害,就將自己也變成了毒蛇。
(五)拓展延伸(10分鐘)
運用展示與善良有關的圖片、文字與音樂烘托氛圍,讓學生聯(lián)系個人實際情況,結合生活,通過自由發(fā)言,討論問題:我們遇到“毒蛇”時,可以怎么做?通過討論,教師引導學生學習面對歹徒時,如何自救并救人。最后,通過全班齊聲朗讀有關“善良”的抒情句子,達到情感升華,呼喚人們向善。
(六)總結考核(8分鐘)
根據(jù)學生課堂表現(xiàn),教師從自主研學內容完成情況、小組討論、回答問題、聽說訓練以及朗讀等方面進行客觀的評價。最后針對課文主要知識性內容以及善良的深刻內涵做小結,啟發(fā)學生關注身邊的善良,用一顆向善的心看待復雜的社會。
(七)布置作業(yè)(2分鐘)
認識“善良”,體味“善良”,回味身邊的善良。請寫一件自己做過的善事,或自己知道的一件身邊的善事選其一作文,200字以上。
四、解決對策(基本設想)
上述的教學設計中主要提出了以下幾點解決對策:
(一)推陳出新
選取“新材料”,增加“新角度”,剖析善良,幫助學生悅納作者的“善良”觀?!渡屏肌愤@篇課文的主要觀點是“懲惡揚善”。就全文所規(guī)勸的內容來看,它并沒能突破中國人的價值觀念中一向主張的觀點,更沒能幫助我們解決“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是否需要善良”“人們需要怎樣的善良”“怎樣區(qū)分‘真正的善良與‘可笑的善良”等現(xiàn)實問題。在這樣“中規(guī)中矩”的規(guī)勸下,學生即使理解了“作者的善良觀”,同樣還是會質疑它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的適用性。
因此,我在教學中選用現(xiàn)實“新案例材料”,增加“現(xiàn)實角度”的分析與理解,幫助學生自我代入,將舊題融入新背景,進行“自我規(guī)勸”,進而悅納作者“善良”觀。從“什么是善良—現(xiàn)實中的人們需要善良—人們需要怎樣的善良—如何‘行善”四步,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深入思考:
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眼中的“善良”、文中一般人認為的“善良”以及作者筆下的“善良”三個方面來體味“善良”的內涵。初步理解:什么是善良。第二步:引用爭議較大的話題事件“彭宇案”,通過討論:面對摔倒的老人(受困者),我們究竟是“扶”還是“不扶”?引導學生思考“不扶”背后的原因——怕“遇到毒蛇與餓狼”。熟悉的現(xiàn)實事例更能引發(fā)學生的共鳴,激發(fā)學生思考、討論、探索答案的積極性。最后使用文中句子明確:毒蛇與餓狼是屬于少數(shù)的,現(xiàn)實中的人們需要善良。第三步:善良的方式。讓學生觀看“美國:昔日警察成連環(huán)殺手——昔日‘警界驕傲變身殺人惡魔”的新聞視頻,并完成“視聽訓練表”上的內容。通過討論、引導,幫助學生明確:不能因為受到了毒蛇的傷害,就將自己也變成了毒蛇。第四步:身邊的善良,自己如何“行善”?這里通過問答式的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目前他們的“善良方式”。
(二)改變教學方式與模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1.不再“逆思維”的議論文閱讀教學
議論文閱讀教學中,我們經常要求學生分析其準確嚴密的語言以及分析運用事例闡明觀點的方式方法,采用的是“分析文章—感悟總結—結合生活中的現(xiàn)象理解”這樣的閱讀學習順序。但是,我們一篇文章的形成往往經歷的是“生活中的現(xiàn)象—感悟總結—行文”的過程。這種閱讀教學與作者寫作過程順序是剛好相反的,不利于學生的思辨能力的訓練與提高。
為了讓學生更好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與文章主旨,我在教學過程中分別在導入部分以及合作探究合作討論部分選取了現(xiàn)實案例題材,目的是先讓學生從現(xiàn)實事例出發(fā),思考分析現(xiàn)實案例,有自 己的感悟之后,再結合作者觀點學習?!胺治錾瞵F(xiàn)象—思考總結—與作者取得共鳴”,這樣的學習過程與作者寫作的思路過程一致,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與作者總結的句子產生共鳴。以往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說服學生去理解作者的用意與思想,效果不佳,不如讓學生走作者一樣的思路,最終能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路,掌握中心思想,達到“不用說服”,學生“自悟”“自我感知”的教學效果。
2.“研學后教”的教學模式
采用研學后教的方式,學生先學,教師后教,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與積極探究的能力,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主要從導入、自主研學以及合作探究三個教學階段開展:
導入部分,我采用了情景教學法,將“彭宇案”、新聞視頻、網絡討論節(jié)選以及名言警句作為材料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自主研學部分采用任務驅動法,讓學生完成以作者、作品知識、生字詞、主要修辭方法、課文結構為內容的研學案,先學后教。合作探究階段,以學生分組討論為主、教師適時介入點撥引導為輔,分析現(xiàn)實材料,結合課本內容合作探究,理解“善良”這一美好品德的深刻內涵。
通過研學后教的學習方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由地交換觀點和意見,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運用技能,改變態(tài)度,鍛煉學生的分析能力及口語交際能力,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加強學生基礎能力的訓練,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
1.文本閱讀
一篇文章的學習離不開文章作家背景與文本閱讀。文本閱讀更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它對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閱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善良》一文哲語式的長句表達方式,導致閱讀耐心差、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閱讀起來倍感吃力,進而影響了對文本的理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布置了作家、生字詞、關鍵句與文本結構等四個方面的自主閱讀學習任務,作為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培養(yǎng)的學習內容,通過任務驅動法拉動學生細讀文本,達到初步理解文本的效果。
《善良》是一篇議論性強、結構清晰的文章,因此這樣的自主閱讀學習任務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在課堂上,我采用分層引導的方式以及問答式的教學方法,檢查了學生預習情況的同時鍛煉了學生閱讀課文、篩選信息、分析材料和組織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同時,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文本思路的基礎上,聚焦局部,重點分析前四段的課文思路,品讀文中重點句子,采用了提問點撥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探究。
2.增加課堂語文實訓活動,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中職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教師應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創(chuàng)設良好的環(huán)境,引導學生,充分關注學生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尊重學生的個人見解,并將口語交際體現(xiàn)于課程與日常學習中。語文教學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語言文字訓練,以提高學生口頭和書面語言的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因此,“合作探究二”部分側重于訓練學生的聽說能力。首先是聽,學生觀看新聞視頻,聽取信息,篩選信息后完成訓練表上的內容;接著,小組內部自由分析討論,并記錄要點;最后,每組學生代表發(fā)言。通過多樣的表達訓練,幫助學生提高語言綜合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汪昌華.先學后教課堂教學模式典型教學課例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6.
[2]蔡林森.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后教[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