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小學教育中的基本學科,學習語文,有利于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小學生可以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以樹立健康的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干力量,本文就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重要性分析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個小學的語文教學也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語文教學的內(nèi)容和形式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點,而小學語文知識同樣也在擴展著,語言越來越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焦點問題。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自身來說,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大的引導作用,教師自身的表達能力和知識傳授方式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盡管在小學語文的課本上,課文的體裁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然而,他們之間卻存在共性,也就是這些課文都會或多或少地與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的聯(lián)系。如果小學語文教師不積極引導小學生進行語文學習,那么對于一些有深意的課文,他們自然就很難理解了。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講述之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語表達,并抓住小學生自身的注意力,讓小學生能夠從根本上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進而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一批具有較高文學素養(yǎng)的學生。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的特定分析
(一)科學規(guī)范性
在進行小學語文的講述之時,教師要采用科學的方式,用科學性的語言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語言能力,不斷豐富小學生自身的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小學生的素養(yǎng)。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授課時,首先要清楚詞語的使用,而后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小學生。如果小學語文教師不清楚詞語的具體含義,將其含糊地教給學生,忽視了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特點,必然會對小學生的語文學習和語言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除此之外,小學語文教師還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個性進行語文教學,按照學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語文課文中的內(nèi)涵,讓小學生更容易地進行語文學習,準確掌握所學的語文知識。
通常來講,小學生所積累的知識比較少,對于事物沒有較強的分辨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經(jīng)常會模仿,模仿小學語文教師的發(fā)音,模仿小學語文教師的寫字,模仿小學語文教師的思路,總而言之,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學生帶來重要的影響。從某種角度來說,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模仿能力,對于教師的言行會印象深刻,如果小學語文教師在小學語文的教學過程中的語言表達不當,被學生記住以后,這種毛病就很難改掉了。因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務必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使用規(guī)范性的拼音,使用規(guī)范性的語言,給小學生提供一個規(guī)范性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不然就會阻礙小學生的語言發(fā)展,達不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理想效果。部分小學語文教師還會受到方言的影響,分不清平翹舌,將一些音誤讀,或者是將一些聲調(diào)誤讀,把一聲的字讀成了四聲,再或者是部分前后鼻音,把自己的不良語言習慣帶入到小學語文的課堂之上,犯下語言錯誤,引導小學生也走錯誤的語言發(fā)展道路。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一定要規(guī)范自己的語言,避免語言錯誤的出現(xiàn),正確引導小學生的語言發(fā)展,用清晰、自然的語言營造一個規(guī)范性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
(二)接近性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語文語言表達方式,采用小學生熟知的方式進行語文的表達,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容易地理解語文知識,接近語文,走進語文的世界之中。對于年級較低的小學生,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運用簡單形象的教學語言進行語文教學,對于年級較高的小學生,小學語文教師更應該注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使用的規(guī)范性和科學性。讓學生更接近語文,在優(yōu)美的語言畫面中進行學習,以產(chǎn)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三)生動趣味性
小學生的思維直接影響著小學語文教學,因而,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語文教材,從課文中找出深入人心的語文知識,并用富有活力的生動性語言進行小學語文知識的講述,讓小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教師精心規(guī)劃的生動語文情境之中,進而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及自我的聯(lián)想理解語文知識。當小學語文教師講述到經(jīng)典的人物之時,要將課文中的內(nèi)容進行形象化的轉(zhuǎn)述,讓小學生能夠由課文聯(lián)想到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在生動的語文課堂上進行語文知識的學習。
小學語文教師的語文教學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進而讓小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運用生動趣味性的語言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原本枯燥的語文知識變得有趣,讓課堂的學習氛圍更為輕松愉悅。當然,趣味而詼諧性的語言形成還需要小學語文教師的不斷積累,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而自然而然地說出趣味性的話語,讓小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體會到小學語文無與倫比的美,進而促進小學生的小學語文學習和語言養(yǎng)成。
(四)情感藝術性
小學語文的教學目的不只是讓小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更在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品質(zhì),促進小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特別注意情感的流露,讓小學生能夠感受到語文的思想內(nèi)涵,分辨真善與丑惡。小學語文教師所運用的語言倘若具有一定的感染性,那么必然會引發(fā)小學生的情感共鳴,讓小學生不斷積累語言知識,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促進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
語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載體,生動詼諧的語言更容易引導學生進入一個藝術性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之中,學生能夠切身感受到語文的語言魅力和文學的藝術性。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注意教學語言的采用,使用流利詼諧的語言讓學生走進語文的藝術世界。
三、結語
語文教學是促進小學生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該注意自身的語言表達,用科學規(guī)范性、接近性、生動趣味性、情感藝術性的語言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讓小學生收獲更多的語文知識,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作者簡介:孫蓬,女,1967年生,遼寧省沈陽市人,沈陽市皇姑區(qū)昆山西路第四小學校,本科學歷,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