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燕
摘 要:大力開展新課改活動,提高學生基本素質(zhì)是當前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當今的素質(zhì)教育不謀而合,它不但為新課改在理論上提出了一些指導方法,而且有利于我們更好地推進素質(zhì)教育。
關鍵詞:行知思想;踐行;靈動;化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2-034-1
作為新時期的一線教師,適時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思想,要真正從行知思想出發(fā),對學生進行生活方面的教育,要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實現(xiàn)教學做合一,讓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培養(yǎng),使學生通過教育教學,學會學習和生活,做一個合格的新時代學習者。
一、注重生活教育,提高教學效果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先生認為之所以生活具有教育意義是由于生活中的矛盾使然。他說:“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與沒有受過某種教育的生活磨擦起來,便發(fā)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發(fā)出生活的變化,即教育的變化。”所以說,要用“生活來教育”,使我們的教育與現(xiàn)實生活高度的一致。筆者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本著學生發(fā)展的需要,有目的地選取與生活有關的內(nèi)容為學生創(chuàng)建情境,給學生布置一些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問題,讓學生能夠把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化學對生活的意義,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化學知識。
如《構(gòu)成物質(zhì)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質(zhì)》該課時的教學,在課堂教學進行到探究“微粒之間有空隙”這一基本性質(zhì)時,在課本中是借助這樣的實驗來進行講述的:取一根約30cm長一端封口的細玻璃管,先在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紅墨水的水約15ml,再加入無水酒精至充滿玻璃管,用手指堵緊開口的一端,顛倒數(shù)次。然后發(fā)現(xiàn)其混合后的體積要比混合之前二者的體積小一些,從而證明微粒之間是有空隙的。這個實驗現(xiàn)象很明顯學生也能夠親眼看到這個結(jié)果,可是學生對于酒精和水混合后為什么體積會變小卻是不得而知。這時筆者把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展示給學生:拿過兩個一模一樣的塑料袋子,里面分別裝有半袋花生和大米,然后讓學生猜想一個塑料袋子能否裝得下花生和大米,在學生積極參與猜想之際,筆者開始把另一塑料袋子的大米慢慢地倒入裝有花生的袋子中,學生們看到的是“隨著大米的倒入袋子雖然在逐漸地裝滿,可是待大米被倒完時塑料袋子還有一部分是空的”,這種直觀的生活現(xiàn)象就會使學生輕而易舉地明了了酒精和水混合后為什么體積會變小。這樣既做到了學生對這一結(jié)論認可,同時也會增加課堂的教學效果?;瘜W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教學中引入的生活實例(如蚊子叮咬后涂上濃的肥皂水、胃潰瘍患者慎用小蘇打治療胃酸過多、燒魚時加上酒和醋、熱水瓶中水垢的產(chǎn)生與消除、石灰粉刷墻壁以及純堿浸泡蔬菜等),常常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化學知識,把知識的難度加以降低,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把化學知識和生活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使學生感覺到化學就在生活中,化學使生活更美麗。
二、教學做合一,培養(yǎng)學習習慣
“要想教得好,學得好,就需做得好。”它體現(xiàn)著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同時也可以看出,先生把“做”放在了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三者以做為基礎,要在做的基礎上教授,要在做的基礎上學習。只教不做不能稱其為教,只學而不去親自動手做,不能算作學,因此要讓學生在“做”這一過程中來獲取有用的知識?;瘜W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該學科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很多動手的機會,所以教學中要多去鼓勵學生動手去做。在做的過程中來學習知識,這也是學好化學的基本方法,筆者利用實驗讓學生親自去做,在“做”的過程中既鍛煉了手又鍛煉了腦,還為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
如《常見的化學反應——燃燒》的課堂教學,在探究“滅火的方法與原理”這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筆者以“說出多種熄滅蠟燭的方法”進行了學生實驗,實驗前就為學生事先預想了很多個相關問題。要求學生把課本中問題回答出來之外,還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a.處于固態(tài)的石蠟,一定要呈現(xiàn)為氣態(tài)后,也就是石蠟的蒸汽才能實現(xiàn)燃燒嗎?b.蠟燭可以被吹滅,吹滅(或煽滅)的原因是什么呢?當蠟燭吹滅瞬間時,往往都會冒出一縷白煙,這種白煙的成分又是什么呢?c.剪斷棉紗線、火焰上方罩支銅絲網(wǎng)也可以熄滅蠟燭,蠟燭熄滅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呢?d.滅火的原理有幾種……在上課之前筆者已經(jīng)把這些相關的內(nèi)容一一進行操作,盡可能多地通過做,學到更多的、細致的知識,摸索更多的實驗細節(jié)。課堂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去動手動腦進行實際操作,學生會在吹滅蠟燭的瞬間親身感受白煙的存在,學生還會嘗試著把燒杯倒置在燃燒蠟燭的上方,既知道了熄滅蠟燭的方法又發(fā)現(xiàn)了蠟燭燃燒時的一種生成物水的存在;當學生用銅絲網(wǎng)熄滅蠟燭發(fā)現(xiàn)了銅絲網(wǎng)變黑的地方時,為了弄清楚黑色物質(zhì)的成分,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和深入的研究……當然,學生在做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問題,這時筆者會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實驗引導,以便把教學任務順利地完成。
通過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做的和諧統(tǒng)一,筆者在做的過程中也有新的發(fā)現(xiàn),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會動手、動腦的樂趣,利用做來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從而高質(zhì)量地實現(xiàn)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陳福蘭,楊玉清.借實驗之妙手,尋化學之魅力——淺談初中生化學實驗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06).
[2]方楊平,秦勤.用“生活化課堂”開啟化學啟蒙教育之門.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5(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