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蘇揚
摘 要:歷史地圖能夠促進學生對歷史事件認識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領悟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空間概念,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習慣。教師把地圖運用到歷史教學中,不但可以給學生以直觀的視覺感受,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特定歷史時期某個重要歷史事件的背景,如城市的地理方位、戰(zhàn)爭的經(jīng)過、航線的開辟等等。
關鍵詞:高中歷史;地圖;運用;方法;技巧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2-013-2
歷史地圖,作為歷史教材的有機組成部分,既是學生感受歷史的基本信息源,也是教師進行歷史教學的重要輔助材料。充分地利用歷史地圖,可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更快地提高記憶效果。課堂教學中授課方式和授課內(nèi)容的革新,是現(xiàn)代教育和傳統(tǒng)教育的不同之處。對歷史地圖的認識和解讀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以課堂教學改革為抓手,不斷深入挖掘地圖信息,使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能夠更好地理清歷史線索,掌握歷史知識。
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有效地進行歷史地圖教學?這是當下高中歷史老師面臨的一個實際的問題。本文試以《開辟新航路》一課為例,一起探討如何讓歷史地圖充分發(fā)揮作用。
一、認清歷史地圖在教學的意義
歷史學科的教學需要大量的資源作支撐,地圖是歷史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內(nèi)容,地圖和教材上的文字材料同樣重要。大多數(shù)高中生缺乏足夠的空間想象能力與必要的地理常識,當涉及到疆域位置,戰(zhàn)爭戰(zhàn)場,民族分布,交通態(tài)勢,政權更替,河流與海岸變遷等知識時,學生頭腦中往往一片空白或是一團漿糊,此時就極有必要使用歷史地圖。歷史地圖能夠明確地域空間概念,能夠讓學生更加形象和直觀理解和掌握內(nèi)容,并且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在《開辟新航路》一課中,本身就涉及極廣的地域范圍,很多學生通常只是機械地記憶了幾條航線,而對航線的地理位置無太多印象。這就需要課堂上教師充分而巧妙地使用歷史題圖。筆者認為,教學時可適當打破教材順序,不必按照先探討新航路開辟的背景與條件的常規(guī),導入新課后即可開門見山地出示《新航路開辟示意圖》,請學生結合課本文字介紹,通過觀察地圖自行探究哥倫布、達伽馬等航海家航行方向,到達的主要地點等信息,以明確從歐洲直接到美洲、到亞洲航線在地圖上具體走向。教師同時可以提問:在此之前,歐洲人是通過怎樣的航線到達東方?也就是說,與新航路相對的“舊航路”又是怎樣的一條航線呢?在15和16世紀交替的時候,為什么西歐國家這么急于開辟歐亞之間的新航路?以至于有的航海家們不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舊航路”上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問題?接下來教師可借助于另一張地圖——《十四世紀前后歐亞商路示意圖》,請學生觀察“舊航路”,尋找其必經(jīng)之地,然后學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這一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即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存在而使此前歐亞之間的商路遭到破壞。
由于歷史學科的特殊性,在教材中,有些國家或是地區(qū)的位置仍然是很模糊的,用文字來敘述也是相當困難的,而把它們落實到地圖上來,并與文字材料做好結合,就能把地圖的優(yōu)越性凸顯出來,能達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在恰當時機使用歷史地圖,通過與教科書的配合使用,不僅增加了史料的豐富性,防止學生對過多文字材料的疲憊與厭倦,同時還可以強化學生的時空觀念,使學生將對史實的敘述提升為理解其意義的理性認識。可以說,歷史地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對于實施歷史有效教學,打造高效課堂,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
二、激發(fā)學生讀圖的興趣
興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礎和保障。沒有興趣,一切皆是空話。談及歷史,多數(shù)人理解依然是什么時間什么人發(fā)生了什么事件,依然把歷史看做是歷史事件簡單的疊加或者堆積。而時間、空間和人物都是特定的,從而會使不少同學感到枯燥無味,缺乏興趣。因此,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激發(fā)學生對閱讀歷史地圖的興趣,從而使他們認識到歷史學習涉及到多方面的內(nèi)容與能力,歷史學科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特殊魅力。教師可以以兩幅地圖對比的方式導入:一是古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繪制的世界地圖,一是15世紀歐洲人眼中的世界地圖。請學生觀察比較:古希臘的地圖有哪些明顯的錯誤,15世紀的地圖有哪些進步之處,為什么會有這些進步?除了進步之外,15世紀的地圖還存在哪些問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自然導入新課,當然也為本單元的主旨——“世界市場的形成與發(fā)展”做好了鋪墊,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積極探索中不斷向前發(fā)展的。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動手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新性。
三、引導學生掌握地圖知識
歷史與地理向來很難分家,由此可見,讀圖能力是學生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能力。雖然學生都學過地理,讀過地圖,但是歷史地圖有別于地理地圖。歷史地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種復雜的歷史現(xiàn)象的動態(tài)性,圖上的線條,符號都有著特定意義,是文字材料的補充。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基本的識圖、記圖方法,歷史地圖與普通的地圖大致相同,方向和地理地圖是一樣的,即“上北下南,左西右東”,都有名稱、比例尺、圖例和注記等。其次,讀圖時不可漏看每一幅地圖上標注的時間,歷史地圖必然是反映了為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相關內(nèi)容,切不可用套用當今的時空地理信息。第三,學生往往只關注地圖本身,而忽略地圖上的文字信息,比如標注的國家、城市,乃至地圖的標題都會忽略,所以要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歷史地圖的類型、特點,并且對一些關鍵字詞做上著重標志。在頭腦中形成直觀印象,準確地把握歷史發(fā)展的軌跡。
在《開辟新航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讀圖,結合地圖描述航海過程,在了解歷史史實的同時輔以學生直觀的感受,加深學生的印象,使學生通過讀圖,把握新航路開辟的時間、人物、主要航線等基本史實,從而理解新航路開辟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學會分析新航路開辟的時代背景,并能夠從文字與圖片中汲取重要歷史信息,熟練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原因、條件和影響。
通過讀圖,我們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綜合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在分析地圖時要注意從橫縱兩個方面進行類比。
總之,歷史地圖不僅具有知識的傳播功能,而且具有能力培養(yǎng)的功效,在歷史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要不斷探索,反復鉆研,教會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能夠運用地圖,認清圖意,鑒還史實,讓歷史地圖成為幫助學生學好歷史的重要輔助材料。
[參考文獻]
[1]王劍英.歷史地圖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課程·教材·教法,1985(03).
[2]趙利劍.歷史,一堂人文課.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3]劉文濤.關于歷史地圖在高校歷史學研究和教學中的作用的幾點思考.歷史教學,2009(08).
[4]李靜茹.10論歷史地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及策略.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