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嘉倩
摘 要:據眾多調查資料發(fā)現,不能流利地運用英語交談是目前小學生學習英語存在的一種現象。這種奇怪的現象我們把它稱為“啞巴英語”。解決啞巴英語問題刻不容緩。將通過實際例子、名人著作、知名期刊、維基百科等渠道分析小學生說不出英語的原因,并探索出一些應對的策略,望攻破小學生啞巴英語的瓶頸。
關鍵詞:小學生;啞巴英語;對策
當今中小學生的課業(yè)十分繁重,作業(yè)多負擔重,在英語課堂上采取知識“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由此就引發(fā)了學生會考不會說的奇怪學習現象——啞巴英語。這種現狀在目前較為普遍,解決問題刻不容緩。為什么學生不會說,不能說,不想說英語?如何讓學生正確地用英語表達自己?本文就此兩個問題展開論述。
一、小學生啞巴英語產生的成因
(一)缺乏正確的行為導向
在中國等非英語母語的國家,英語課堂是學生學習英語的唯一場所。久而久之,學生不會說英語也恐懼說英語了。啞巴英語就是這樣子產生的。英語是一門交際語言,沒有交際成為小學英語的荒謬現象。這一問題不解決會影響學生的一生,學生以后在學習和工作中就不會用英語交流。
(二)沒有運用英語思維學英語
著名學者克拉申提出了聞名于世的二語習得理論。在他的理論里,他主張所有的二語習得者要“入鄉(xiāng)隨俗”,用二語該有的思維學習二語。比如,六年級的學生要口語表達“我是生活在農村的”,往往會出現“I am live in countryside .”這類句子,這是中式英語的具體體現。但可惜的是這種中式英語無處不在,危害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
在麗貝沙的語言學習策略中,她指出,在二語習得里面,要強調可理解輸入和輸出的關系。比如在一節(jié)課上,老師說:“This is a cat。這是一(只)貓。分別介紹主語、謂語、數量、賓語、代詞、系動詞、不定冠詞,說明這句話是一般現在時陳述句第三人稱單數系表結構。為了應對考試,部分教師仍然過分注重學生語法的學習,但卻不知道,翻譯、語法不但不能幫助學生交流,反而會阻礙英語學習者的交流。
二、應對小學生啞巴英語的教育策略
啞巴英語與我國提出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不利于人才的塑造。但只要努力去落實,就會取得進步。我提出采取以下有效的應對教育策略。
(一)正確引導,克服畏懼心理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確定合理的目標
有方向就會有目標,就會有前進的可能,正確指導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利于對其設計合理、穩(wěn)妥、有效的學習計劃,從小目標到大目標,從局部目標到整體目標一步步前進,一點點地品嘗學習的成功,建立學習信心,建立人生的信心。此外,強調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知識,而不是顯得比他人聰明能干。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就感,這在很多教師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淡化學生之間橫向的比較,這樣會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進步和成功,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而不是在橫向比較中擔心、焦慮和自卑。
2.利用獎懲合宜,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自覺性低,基礎差,學習上缺乏自信心,又不能持之以恒,并且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不好又如何能學習?
作為一個居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筆者認為,學習習慣影響細節(jié),影響我們學習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妨以獎懲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口語學習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內化學生的語言建構
一個人的努力很重要,但學習的方法更重要。沒有方法,一切都是無用功。一個好的學習方法勝于一個老師,因此,我提出以下幾點想法。
1.強調可理解輸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英語是一門語言。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多聽,先聽后說,以聽促說,有了聽的語言氛圍,在一定的語言輸入于儲存后,便會產生強烈的說話愿望,積極開口說話,表達思想。聽說讀寫是一個連續(xù)性過程。以輸入促進輸出,以輸出強化輸入,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迎接社會更多的挑戰(zhàn)和機遇。
2.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堂活動,為學生口頭輸出提供條件
課堂應成為學生樂學的場所,大力開展有趣的課堂生活,為學生發(fā)揮他們的特長提供機會,讓他們緊張的神經能有機會得以松弛,創(chuàng)造一種輕松愉快的說英語的氛圍。如繞口令、單句接龍、英語歌曲、小品等,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他們對學校和老師的感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當前小學生啞巴英語的成因是錯綜復雜的,解決啞巴英語問題的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相互滲透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合理選擇或綜合運用,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盧兆強.解決啞巴英語的認識誤區(qū)[J].外語學刊,2010(2).
[2]王大偉.關于啞巴英語的誤解、起因及對策[J].外語學刊,2002(5).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