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濤
摘 要:近年來,電視新聞巧妙地運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樸素哲理,以一份“平民意識”、平常心態(tài)、平實的手法,顯示出一種對時代、對生活、對現(xiàn)實的尊重,體現(xiàn)著新時期廣播電視順應時代的嶄新審美。新聞界一直強調“三貼近”,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電視新聞類的節(jié)目尤其以關心群眾為出發(fā)點,反映群眾的生活。作為一個新聞記者,我深刻體會到,要特別融入生活,學會與群眾溝通,站在他們的角度看問題,必須樹立平民意識。
關鍵詞:新聞記者 平民意識
什么是記者的平民意識?我個人認為,平民意識,就是記者站在普通的人民大眾的立場上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其核心是站在普通群眾的立場上,特別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立場上來看問題,來分析問題。說得直白一點,所謂平民意識,就是大眾意識,百姓意識,弱勢群體意識。也就是說,記者在寫新聞報道時,心中要時刻裝著人民大眾。
一、出色的記者必須善于平視生活
學會從百姓的角度看問題、搞報道。具體地說,作為記者,在新聞報道中,無論是時政報道、經(jīng)濟報道,還是社會新聞報道,都要善于從平民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和選擇報道的內容和主題。多從基層生活中發(fā)現(xiàn)具有普通意義或對全局有指導和啟示意義的新聞。比如,報道一項重大政策或措施,要善于選擇平民視角,通過具體的事實,反映這些政策措施會給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而其中百姓又需要做些什么,等等。有這么一個例子:是關于東南沿海漁民休漁期禁止?jié)O民捕魚的新聞。內地有一家電視臺是這樣報道的:現(xiàn)在已進入休漁期,所有漁民都不能進行捕撈,違者重罰。而鳳凰衛(wèi)視的報道針對這個通告的背景,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休漁期漁民的收入從哪里來?鳳凰衛(wèi)視選取這樣的報道角度,讓平民化的內容變得更加立體、客觀、豐富,是實實在在向下看的平民化。
電視新聞記者要有平民意識,這首先是由新聞傳播規(guī)律和電視新聞的特點決定的。電視作為一種覆蓋面廣、滲透力強、聲情并茂、語言通俗易懂的電子傳播媒介,尤其是有平民化的優(yōu)勢和發(fā)展?jié)摿?。由新聞傳播者的地位決定的。電視新聞記者采集、選擇、制作電視新聞,目的是滿足電視觀眾的需要,其產(chǎn)品的優(yōu)劣要由受眾評說。受眾是新聞的主人,新聞傳播者是受眾的公仆,以提供新聞的方式為受眾服務,同時,新聞傳播者又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主體,有自己的責任和權利。這種既是公仆又是主體的地位,決定電視新聞記者只有自覺地站在廣大群眾的立場上,心中時刻裝著觀眾,才能創(chuàng)作出為廣大電視觀眾所喜愛的新聞作品。
二、如何樹立和體現(xiàn)電視新聞記者的平民意識呢?
1、對準百姓及其關心的人和事
到何處尋找新聞?選擇什么樣的新聞?實質反映的是記者為什么人的問題。幾年前,以“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空間》和評說“大眾話題”的《焦點訪談》為標志,我國的電視新聞開始將鏡頭對準百姓和他們心中的焦點,其受歡迎的程度最有利地反襯主題先行的灌輸式電視新聞報道的缺憾以及觀眾對高高在上的空洞說教的反感和淡漠。《東方時空》的成功啟示每一個電視新聞記者:電視屬于老百姓,當你肩負起貼近百姓、反映百姓生活的責任時,就能在無論平凡的人性還是波瀾壯闊的社會生活中獲得可貴的靈感和創(chuàng)作源泉。
2、用人情味代替冷面孔
《東方時空》的《生活空間》采用了紀錄片的方式,用平視的目光、平靜的心態(tài)講述生活真實的老百姓的故事,觀眾看到這些拍攝時正在發(fā)生的“故事”感到格外真實、格外可信、格外親切。這種方式最大限度地用電視語言刻畫人物性格、反映事物細節(jié),不用形容詞來提高什么,貶低什么,不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觀眾,而是讓觀眾從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和故事中去琢磨、感悟出點什么。在電視新聞中,這不僅僅是表現(xiàn)形式的變革,也是平民意識的體現(xiàn)。
主題鮮明突出是以往做節(jié)目的要旨,但生活并非如此簡單,有許多時候同一事件可能具有多層次的含義,不同層次的觀眾也可能會有多角度的理解,這就很難用幾句話來簡單概括你所表現(xiàn)的生活的全部涵義。紀錄片的形式恰恰能夠避免主題的單一性,留給觀眾更多的思考和想象空間,觸動觀眾的心靈世界。與說教灌輸、直抒胸臆的方式相比,淡化創(chuàng)作這主體意識的紀錄片方式更多地體現(xiàn)了對生活的尊重、對人的尊重,更具有人情味。但是電視新聞并不排斥紀錄片之外的其他形式,評論、話題、消息等電視新聞還要大量運用蒙太奇思維與技巧?!案腥诵恼?,莫先乎情”,無論哪一種形式,只有電視新聞記者首先動之以情,去真心感受生活、真誠對待觀眾,觀眾才能透過你的畫面細節(jié)、你的解說詞、你作品的形式和結構,真正領會到你所要傳遞的信息。反之,不管百姓痛癢的冷面孔說教只能令觀眾生厭,更無藝術性可言。
3、找準記者位置,與觀眾平等交流
電視新聞記者肩扛攝像機或者手持話筒,工作在眾人之間,在不少人眼里真的很風光,又因為電視新聞記者似乎具有讓人是否上鏡頭的權力,所以電視新聞記者如果不是時時用觀眾服務者的角色告誡自己,會很容易出現(xiàn)居高臨下、擺布攝像對象、把自己放于眾人之上的情況。而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有損于記者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會直接影響采訪結果。電視新聞與其他新聞采訪不同,除了弄清楚新聞事實本身,還會將采訪當時的環(huán)境,分為通過畫面和聲音帶給觀眾,有些事實和觀點需要通過被采訪者親口傳遞給觀眾,那么,如何營造一種和諧的交流氛圍,使被采訪者樂于并無拘束地表達,就是電視新聞記者的一種功力。
除了與人交流的能力外,電視新聞記者的“站位”在其中非常關鍵。電視新聞記者是具有“采訪者”的主體地位,但完成好采訪則需要記者在采訪時候有意淡化、甚至在表面上放棄采訪者的地位,而站在平等的位置,全身心與人交流,以至于如同面對老朋友而忘記攝像機鏡頭的存在。雖然在采訪和拍攝中存在技巧,但在這里記者應該強化的是平民意識,需要丟棄的是個人的名利心。只有這樣,鏡頭記錄下的才能是接近真實的生活和被采訪者的心里話。
此外,與人平等地交流還應考慮觀眾的接受能力和傳播效果。比如,對一些難以用語言或者畫面表現(xiàn)的內容、對一些需要引起觀眾注意或加深記憶的問題,恰當?shù)厥褂米帜?、圖畫、表格、照片等多種形式進行表述,以達到觀眾理解和視覺藝術的良好效果。從這個意義上說,為觀眾著想,就是為電視新聞本身著想,電視的平民性和藝術性是統(tǒng)一的。
三、結束語
平民意識的產(chǎn)生,主觀上講,是黨的新聞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的一種具體體現(xiàn);客觀上講,平民意識是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一種需求。傳播學認為,這種與以往就政治而政治、就宣傳而宣傳的傳統(tǒng)觀念明顯不同的主導思想,我們稱之為平民意識。要使電視新聞體現(xiàn)平民意識,我們的電視記者必須在從事報道時,以一種平民化的價值取向與平時生活的視角來觀察和思考問題,使熒屏內外的傳播與接受、社會與個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
要與被采訪者保持人格平等,讓被采訪者真切感受到記者真誠可信,從而達到心靈的溝通,記者首先要在情感上接近對方,并且自覺地換位到被采訪者的角度,使雙方情感產(chǎn)生共鳴,從而可以使采訪任務完成得更順利。其次,記者必須尊重被采訪對象,用自己的真誠言行贏得對方的尊重。只有記者把自己放在與被采訪者平等的地位,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體會他們的喜怒哀樂,才能進入他們的心靈深處,從而挖掘出更真實、更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