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媚
【摘 要】本文基于CNKI與文獻檢索的方法,以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為出發(fā)點,以文獻為研究對象,分析當前小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梳理成因,闡述微課應用于“圖形與幾何”教學的優(yōu)勢,并通過對國內外研究成果的述評,進一步提出有關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微課;圖形與幾何;文獻研究
一、當前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
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內容的教學,一直存在著就圖論圖的問題。新一輪課程改革以后,教材中“圖形與幾何”部分在內容上已有了較大的修訂,一線教師也開始慢慢將其與生活聯系起來。然而,在“圖形與幾何”實際教學實踐中,筆者仍然常常遇到一些困惑:其一,學生較難掌握“圖形與幾何”中概念的內涵,較難理解推理過程,空間觀念較難形成;其二,學生個體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兼顧到每一位學生。
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1. 課堂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單調
傳統(tǒng)課堂主要以老師講授為主,忽視學生的操作體驗,使學生難以獲得不同的學習體驗和認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容易很好的調動起來,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2. 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資源,難以開展自主學習
班級授課形式的課堂,往往有小部分學生難以跟上教師的思路和教學進度,尤其在一些概念、重難點的把握上更是存在很大的困難?,F代化的網絡環(huán)境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但是由于學生不能很好地甄別網絡信息,而且在浩瀚的網絡中找到優(yōu)質的學習資源耗時耗力,不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
三、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優(yōu)勢
首先,有利于明確教學目標。微課可以抓住學生的注意力,直擊重難點,直奔主題。其次,有利于學生思維培養(yǎng)。通過適時適度引入微課,教師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來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進而有效整合微課和現有的數學課堂,把微課構建成一個課前、課中、課后有機聯系的整體。最后,有利于兼顧個體差異。微課可以平衡學生學習方面的差距,理解速度慢、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課下可以反復觀看視頻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對學習內容有遺忘的學生可以通過微課查漏補缺,從而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
四、微課應用于“圖形與幾何”教學的國內外研究述評
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除相關書籍、專著外,主要基于CNKI期刊數據庫平臺,了解小學“圖形與幾何”的教學研究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對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為深入研究奠定基礎,明確研究方向。
1. 國外關于微課應用于“圖形與幾何”教學研究的現狀
國外有關“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主要有以下幾種:突出幾何事實,讓學生了解或掌握作為事實的幾何圖形所具備的性質,而不追求通過什么途徑或方法獲得這些性質;其次,強調幾何的實際運用,而不是追求其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最后,更多的是利用幾何直觀來進行教學。
美國的微課理念形成于1993年,美國北荷華大學的LeRoyA.McGrew教授在化學教育中提出了60秒課程(60-SecondCourse)的設計思想,他把化學課程的概念、解釋、舉例融合在一分鐘以內,將化學知識廣泛普及。之后,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教授在1995年提出一分鐘演講(One Minute Lecture),這種方式,讓學生將演講精煉到一分鐘,同時要求具備良好的邏輯和一定數量的例子,以便快速掌握科學知識的核心概念。然而,由于受當時網絡與通信技術的限制,微課沒有廣泛地傳播與普及。
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城州圣胡安學院的戴維·彭羅斯(David Penrose)教授明確提出了微課的理念。他把微課程稱為“知識脈沖”(knowledge burst)。這個概念提出以后,在美國基礎教育領域受到了普遍的歡迎。而在國際高等教育領域,也引起了人們的爭論。
與此同時,教育工作者積極主動地對學習環(huán)境進行探索,以開發(fā)在線課程和面對面教學課程。在這些探索中,獲得成功的是孟加拉裔美國人薩爾曼·可汗。為幫助其表妹克服學習數學的困難,初期他利用雅虎的涂鴉功能來解釋數學概念,然后他開始編寫代碼,制作一些練習題,其表妹通過網上練習以檢查學習效果。2007年,可汗開了非盈利的在線“可汗學院”,隨著可汗學院的迅速發(fā)展,這種以微視頻作為主要課程資源載體的網絡條件下的先學后教,被認為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教學范式,而被廣泛應用于小學課堂教學。
國外這些微課的研究與實踐,每一個視頻都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有較強的針對性,對筆者設計微課的框架有指導作用。尤其是,David Penrose和薩爾曼·可汗在設計微課時非常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學內容由易到難的進階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對筆者開展研究有非常大的啟發(fā),這是把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應該借鑒的。
2. 國內關于微課應用于“圖形與幾何”教學研究的現狀
微課作為一種新興的學習方式,在國內已經有許多教育研究者以及一線教師對它進行了研究和探索。筆者在CNKI數據庫平臺利用高級檢索功能,分別以“微課”“小學數學”等為關鍵詞,搜索到相關的文章的數量非常多。筆者在此基礎上進行篩選、分類、歸納、分析。
第一,研究成果呈現逐年遞增。期刊的發(fā)表和碩士論文總數從2011年的1篇發(fā)展到2016年3040篇(至2017年4月為5780篇),增速之快,可見一斑。
第二,國內教育界對微課在教學應用的優(yōu)勢有一定共識。體現在:很多一線教師反映微課的呈現形式新穎活潑,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給傳統(tǒng)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微課的功能有多種,既可以用來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又可以引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三,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成果不多。國內有關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文章并不多,共有文獻資料65篇,只是大致指出了微課的開發(fā)和應用的框架,缺少深入研究或極具推廣價值的文章和成果。
第四,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研究成果甚少。從發(fā)表的文章上看,僅僅8篇。其中有碩士論文1篇,期刊論文7篇。
3. 已有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經過對CNKI文獻的研究,筆者發(fā)現在國內把微課應用于“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形成了一定經驗,也呈現了一些案例,但存在一定的不足與局限性。第一,研究經驗的提煉有待加強,在已有研究成果中,鮮有在成功經驗和典型案例的基礎上提煉為具體通用的教學策略或行之有效的做法。第二,已有研究成果對微課如何應用于課前、課中、課后闡述不清,難以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五、文獻研究的啟示
根據文獻研究的結論,把微課引入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知識教學可以進一步開展,可以有所“微創(chuàng)新”,在教學中適時適度引入微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數學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1.“圖形與幾何”微課的定位與內容選擇
根據“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明晰相關知識點,分解和細化知識點,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易錯點,并進一步選擇和確定微課的主題與內容,完成教學設計,為后期微課的制作提供支持。
2.“圖形與幾何”教學微課開發(fā)與設計
針對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內容,設計微課結構、內容,編寫腳本,選擇合適的多媒體技術,開發(fā)并制作相應的微課資源,形成系列微課。微課設計立足“一個知識點就是一個微課”或“一個微課只討論一個問題”的理念,微課中提出的問題要難易適中,要能啟發(fā)學生思考,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同時,微課要兼顧課內、課外都能用的原則,所設計的微課,要適合學生預習,要適合教師課中講解,要適合學生課后復習。
3. 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過程的研究
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過程全過程,試圖解決“圖形與幾何”知識板塊內容相對抽象枯燥,力求突破幾何圖形認知難點。課前,學生通過微課自主預習新知,啟發(fā)思考;課內,教師針對教學重難點問題,運用微課來呈現與突破重難點;課后,學生運用微課鞏固拓展,促進對知識內容的內化。在研究過程中,梳理、總結和提煉微課運用于小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的策略或方法。
[*本文系廣州市海珠區(qū)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7年課題《微課應用于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知識教學的行動研究——以六年級為例》(立項號:2017C002,課題編號:2020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