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婷
摘 要:學校教育是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渠道、主陣地、主課堂,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必須把改進學校教育擺在重要位置。本文從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狀入手,進一步從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展開分析,提出讓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以促進中小學德育教育的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思想政治教育
小學思想政治教育與新課程改革息息相關。從小學新課程體系看,小學德育在新課程改革中得到了顯著加強與切實改進,體現(xiàn)了當代德育新理念。新形勢下,小學德育必須繼續(xù)抓住新課程改革創(chuàng)造的有利條件,實現(xiàn)多方面的變革。萬事德為首,國家要以“德”治國,做人要以“德”服人,無論做什么事情,先學會做人是第一位的。學校培養(yǎng)的應是“德才兼?zhèn)洹钡娜瞬?,這也正是各級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一、小學思想政治教育現(xiàn)狀
1.重智輕德。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確立,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促使教育對功利的追求不斷加劇。在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同時,智育的地位被大大提高而德育卻被忽視,從而在人們心目中自然而然形成了重智輕德、重成才輕做人的觀念。家長對學生的要求也體現(xiàn)在高分數(shù)上,只要成績好便一好百好,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便成為一句空話。
2.網(wǎng)絡沖擊。網(wǎng)絡本該是一個思想自由馳騁的世界,然而,這五彩紛呈的網(wǎng)絡世界并非真正的世外桃源,也并非一池清水,在其絢麗多姿的背后那洶涌的暗流對小學生的思想有著強烈的沖擊。西方文化的滲透,色情、暴力信息的腐蝕,網(wǎng)絡是一個虛擬世界,在這個世界里魚龍混雜,瑕瑜并存,其中的不健康信息也在網(wǎng)絡世界里泛濫。而小學生好奇心強,辨別是非能力差,網(wǎng)絡就不可避免地對小學生思想政治的良好發(fā)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3.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問題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新課題。目前,我國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已占絕大多數(shù),而這些獨生子女在家長的備加關愛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少合作意識,心理上常常有一種孤獨感和寂寞感。傳統(tǒng)的德育因忽視了這些問題而造成學校整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偏失與低效。
二、小學思想政治教育重點
1.基本道德。基本道德往往是歷史上傳承下來為人類社會廣泛接受的道德規(guī)范。比如勤勞、勇敢、誠實、守信、公正等。這些品德雖然具有歷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異, 但他們包含著人類文明共同的、基本的價值取向。我認為這些基本的東西要通過價值傳遞給下一代,不管時代如何變化, 我們總將有著和我們祖先同樣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過我們的一生,和周圍的人友好相處,保持那些指導我們更好成長的品質(zhì)。這些品質(zhì)是歡樂、愛、誠實、勇敢、信心等。德育的基礎正是要教會學生做人。所以諸如公平、正直、誠實、勤勞、勇敢、仁愛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質(zhì),應當成為小學德育的奠基性內(nèi)容。
2.國民公德。國民公德教育,是指通過德育對本國的國民給予的一種作為合格公民所應具備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場、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法制觀念等的教育。為何強調(diào)在小學加強國民公德教育呢?在當前我國擴大改革開放、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背景下,教會學生采取一種積極關心、參與建設的集體主義立場, 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鞏固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 將抽象的愛國與現(xiàn)階段愛社會主義、積極準備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結合起來;將狹隘的民族主義與愛護世界和平、維護全人類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國人結合起來;將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與虛心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文化結合起來;將愛國情感與實際的、點滴的愛國行動結合起來;將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質(zhì)與遵循最起碼的社會道德防線——民主與法制結合起來;將善良的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熱情與遵循民主與法制的方式結合起來;將公民的權利意識與公民的義務意識結合起來。
3.社會公德。社會公德教育和國民公德教育可統(tǒng)歸為公德教育。之所以將兩者區(qū)分開來是因為:第一, 兩者雖都屬于公共政治 (道德),但公共的領域不同,國民公德側重于強調(diào)在國家生活中怎樣處理個人與國家的關系,而社會公德則側重于在社會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樣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第二,我國傳統(tǒng)上較重視“家”與“國”,而忽視了處于兩者之間的社會生活,導致了在一些社會公共領域中社會公德意識貧乏的局面。社會公德教育,其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進行基本的文明行為習慣和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讓學生無論在學校、家里還是公共場所, 都能自覺遵守文明行為規(guī)范。這些內(nèi)容,涉及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看起來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卻是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的文化修養(yǎng)和精神內(nèi)涵的標志或表現(xiàn)。
誠如《小學德育綱要》所強調(diào)的“教育學生關心、愛護、尊重他人, 對人熱情有禮貌,說話文明,會用禮貌用語,不打架、不罵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學校、社會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禮節(jié);遵守學校紀律和公共秩序;講究個人衛(wèi)生, 保護環(huán)境整潔;愛護公用設施、文物古跡,愛護花草、樹木, 保護有益動物。
4.家庭美德。家庭道德關系處理,始終是個體人生的第一議題。家庭美德教育既關系個人的幸福, 也關系到社會的穩(wěn)定與風尚。中國是一個十分注重家庭倫理的國度,中國人始終相信“ 修身”、 “齊家”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家庭美德的教育內(nèi)容也是很廣泛的, 誠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所強調(diào)的“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nèi)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里做一個好成員?!?/p>
三、教學內(nèi)容回歸實際生活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F(xiàn)行小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效益較低,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學與行的脫節(jié)。過于注重未來,而忽視了現(xiàn)實生活;這樣教育的結果只能是使思想政治課脫離了生活實際,陷入困境。強調(diào)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回歸生活,目的就是讓學生參與社會生活,使學生所擁有的經(jīng)驗盡量豐富,以改變過去那種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德育灌輸。讓思想政治教育回歸生活,才會有學與行的和諧統(tǒng)一,才會讓思想政治課成為學生喜歡的一門生活課程。
四、結語
總之,思想政治德育是一項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它通過教師的教育引導,使學生的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并重,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與尊重信任,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他們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投入到學習和生活當中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通過各種教學措施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認識,進而加強他們的思想道德觀念。
參考文獻:
[1]劉津.超越自我.海潮出版杜.2015.
[2]符國云.教育基礎理論 學苑出版杜.2014.
[3]陳旭遠.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恩.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