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學習。事實上,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積極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與應用過程,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感悟和實踐的過程??梢姡抡n程改革把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作為改革重點之一。那么,如何使探究性學習成為小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學習方式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指導小學生開展語文探究性學習:
一、選準探究的切入點
語文教學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產生,問題可以說充斥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合理的質疑是學生思維的起點,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它能使學生的探索欲望從潛伏狀態(tài)迅速轉入活躍狀態(tài)?!睘榇耍覀冊陂喿x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學會因文而宜的探究方式,引導學生學會摸準問題探究的切入點。
如有的就課題來引導學生探究:如學《藍樹葉》一課,讓學生就課題發(fā)問,學生說:“樹葉一般都是綠的,為什么這課文以‘藍樹葉為題呢?”教師隨即以此問題為探究導線,引發(fā)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尋找答案,以激起學生探究興趣。
有的就課文的重難點處切入,來引導學生探究,如學《誠實的孩子》一課,學生問:“為什么他做錯了,還是誠實的孩子呢?”這正是需要學生探究的重點,教師引導學生品讀課文,尋文溯因,學生情緒高漲。
有的就課文的關鍵詞語切入,如《美麗的公雞》一課,學生提出為什么文中要用上“自以為”這個詞,圍繞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討論、交流的探究方式,終于明白了公雞外表雖然漂亮而內心并不美的思想內涵,從而為理解下文做了鋪墊。
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能貼近學生自己的思維實際,更能引發(fā)其探究的欲望。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學習的空間,大膽地讓他們去想,讓他們去說。然后,激發(fā)學生自己去探求,這實際就是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強烈欲望。
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時空
學習是一個過程,探究性學習更應是一個充滿著觀察、想象、實驗、模擬再現和推斷的過程。因此,教師作為這個過程的組織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更應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如在小組學習中,我們應給小組中的每一位學生發(fā)表意見和思考的機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觀察要到位;實驗要讓學生親身經歷;模擬再現要讓他們完全體驗;推斷要讓學生大膽去想、大膽去說,不怕學生出錯。不要因學生出錯影響教學而禁錮學生的大膽推斷。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中,在教學中特別要強調“學生主體”的意識,不要讓探索學習過程匆匆而過。當孩子圍繞著學習任務正熱烈討論時,千萬不要因為教學計劃而中斷學生的學習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彼f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同樣,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條件。有了時間保障,我們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有探究的空間,這樣,我們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思維方式自由開放地去發(fā)現、去探究,從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經歷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語文的探究精神和探究學習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
有效的語文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索并獲得語文知識,應用語文知識。如筆者在教學《詹天佑》一課中的“人”字形鐵路的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本地學生對鐵路不是很了解,更沒聽過“人”字形鐵路的設計,所以文中的鐵路設計使學生感到陌生。于是筆者就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思考,一起畫“人”字形鐵路示意圖,并有所創(chuàng)意地運用小火車模型在“人”字鐵路模型上運行,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感受“人”字形鐵路設計的偉大。由于筆者以合作交流方式進行本課的教學,使學生在想、做、說的過程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進步,語文知識得到應用。
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教師在其中發(fā)揮應有的組織、引導作用,并親身參與學生的探究過程,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探究的機會,給予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和放手讓學生探究的空間。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使學生學會在復雜的環(huán)境中運用科學的探究態(tài)度去認識、發(fā)現、創(chuàng)造,以適應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的需要,實現語文學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王慶利,山東鄒城市石墻鎮(zhèn)大石二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