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九翠
摘要:當今的語文教學,存在著大量不屬于語文的東西,有的把語文課教成其他學科知識的拼盤,有的則把語文課異化成其他學科的"保姆"。應試化、技術化,使語文教學失去了自由、自我與自尊;機械化與模式化又使它喪失了本真與個性。一個本應是最藝術化最富有情趣的教學領域,變成了枯燥、乏味甚至討厭的代名詞,缺乏甚至沒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充斥著許多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6-0064-01
1.學好課本知識
課本知識是語文的基礎,打好基礎才能更好的學習它。有不少學生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后認真完成作業(yè),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學習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課本要反復閱讀,直到把問題看的透徹了、明白了。為了鞏固知識,你最好在課下做一些練習,知識才會掌握的更牢固。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yǎng)了自己的學習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的自習能力和個性
學習的主角不是老師而是學生,多年來,我們的教學總停留在考試講課,學生聽課的階段。長此下去,學生慢慢養(yǎng)成了不思考只是埋頭背誦和筆記整理的習慣,主觀意識漸漸淡薄,思維也隨之鈍化。初中語文教學想擺脫這種你說我聽的尷尬局面,就必須打破這種毫不創(chuàng)新的教育模式。積極培養(yǎng)起學生的自習能力和對語文乃至文學的獨特個性。在中國的教育模式中,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向來不被大家所重視,有家長甚至會積極的去打壓學生的這種個性,要求孩子去學別人這個,學別人那個,孩子做一點與眾不同的事情就極力的去制止糾正從小就為自己有一個"乖"孩子而驕傲??墒撬^的"乖" 孩子就好比是已經雕琢完成的璞玉,雖然處處可以挖掘,但是并沒有閃光特點。讓人有心雕琢加工,卻不知道從何下手。而那些讓人拍手叫好的文章和文學作品,處處可以展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個性,特別是自己對事物的獨特見解看法,才是常常是現(xiàn)在人追捧的。在文學中強調的個性,而不是流水賬的共性。
而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顯著目標與中考升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就目前形式而言初中文學教育出現(xiàn)了一些扭曲的現(xiàn)象。學校將考試成績和中考的升學率看成了唯一的奮斗目標;完全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老師機械性的統(tǒng)一模式訓練學生。比如作為,同樣的開頭,固定的結尾,內容空洞,如果有一篇相對寫的較為有特點的,將為全班甚至全年級克隆學習,列為換湯不換藥,相同的視覺感官,相似的經歷歷程。勢必會將有著璞玉光輝的學生們打磨成光滑相似的鵝卵石。
3.善于適時引導、點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育的真諦在于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去啟發(fā)智慧,而不僅僅是教給知識。知識是無止境的、是教不完,而啟蒙后的智慧可以自己發(fā)現(xiàn)和生成知識。教的本質在于引導、點撥。教學過程中提倡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并不等于教師在課堂中作用的淡出,而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學生發(fā)展的促進者、引導者。強調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自主對話,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善于抓住學生思維活動的關鍵點,及時引導、點撥,才能真正優(yōu)化課堂教學,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如在教學《傷仲永》這一課時,同學們在討論時有一個同學提出了"家庭的經濟環(huán)境的好壞是一個人成才的關鍵",并列舉了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貧困地區(qū)的學生因家庭困難就算考取了大學也沒法上學的事例。他的觀點再班上引起了激烈的爭論,雙方都各據(jù)一辭,無法說服對方,最后學生提議讓我做公證,我就適時地給以點撥,并沒直接肯定誰對誰錯,只是列舉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家境優(yōu)越的同學的學習狀況和家境比較貧困的同學的學習狀況,讓他們自己去對比。最后學生通過再次的討論明白了"家庭經濟環(huán)境的好壞并不是一個人成才的'關鍵'",通過這樣的引導,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更深入思考,自己去判斷事情的對錯。既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事物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又使學生的認知水平得到了提高。
4.初中語文教學中要加強交往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蘇聯(lián)學者列德涅夫在《普通中等教育內容的結構問題》一書中正面提出過這個問題。交往能力是社會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交往教育是教育系統(tǒng)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作為母語教育的語文課是"天生"的交往教育課程。人只能在交往中學交往,在運用語言工具的言語活動中學語言,在言語交際活動中獲得言語交往能力,有了言語能力才能獲得人文、科學知識。因此,列德涅夫將語文課歸位于交往教育的核心課程。而語文教育作為一種過程性、開放性和生成性的存在,需要在人們運用實踐、理解欣賞、交流對話中不斷發(fā)展完善。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語文課程集人文性與工具性為一體。其中,工具性即通過語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應用與實踐能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并將語文知識的學習應用到其他學科中。這要求教師構建一個輕松、開放的課堂。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與想象,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實現(xiàn)從課內至課外、從學習至實踐的延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提升他們的人文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