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志明
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活動的延伸,引導學生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就是貫通課內(nèi)課外的學習,綜合施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健全人格。推動農(nóng)村學生重視并開展課外閱讀活動勢在必行?!督K教育》在2015年第七期刊登劉曄的一篇題為《拓展課外閱讀 提升文化品位——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自主能力》的文章中曾說,“閱讀的意義在于個體體驗的精神愉悅”,而且理所當然地能夠提升文化品位,促進精神成長。鑒于農(nóng)村學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言,我們還應該加強針對性指導。
一、來料加工式:以內(nèi)促外
根據(jù)課內(nèi)閱讀和課堂的實際需要,適當拓展,鏈接與教材文本緊密相連的作品或者作品片段,一方面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的理解,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能力。
我們要掌握恰當?shù)臅r機:既可以從課外的鏈接文本牽出對教材的閱讀,也可以從課外的文本補充教材文本之不足,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增進對教材的理解,以求得閱讀教學收益的最大化。
師:同學們,課前瀏覽了我給你們的閱讀材料《女人的藝術》這本書的部分內(nèi)容了嗎?誰來介紹一下這本書?
生:看了,這本書使我認識到媽媽的美……我懂得了一個女性的魅力體現(xiàn)在哪兒。
師:女人的藝術體現(xiàn)的是人性之美,而自然世界的美也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不信嗎?(學生詫異)讓我們一起閱讀朱自清的《綠》一文……
這位教師授課前安排學生閱讀法國暢銷書作家薇若妮卡·魏納的作品,起初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當教師導入到新課學習后,學生帶著好奇閱讀文本。而另外一位教師,在學生品讀到描寫山澗瀑布時,鏈接了《雨中登泰山》的散文以及描寫瀑布的古詩,在比較中更加透徹地理解了融情于景、烘托修飾等手法的運用。
值得一提的是,對于缺乏足夠外力支持的農(nóng)村學生而言,這種方式最為適合,所以,我們必須盡可能地向學生提供現(xiàn)成的閱讀材料,以節(jié)省他們的時間和尋找資料的困難。這一點我們應該未雨綢繆。
二、廣而告之式:以講促讀
基于課堂閱讀活動的推動畢竟具有局限性,我們還應該極力創(chuàng)造條件,讓全體學生都能接觸到經(jīng)典作品,獲得心靈的滋潤和語文的熏陶。利用課前課后、甚至課堂時間,讓熱愛讀書的學生講名著、講心得、講感悟、講評價,以廣而告之的形式使讀書的學生享受掌聲,得到精神的鼓勵,為其他學生創(chuàng)造讀書的氛圍,從而吸引更多的學生積極進行閱讀。這種方式能夠進一步打破學生缺乏可讀之書的瓶頸。
從心理學上分析,學生往往偏愛娛樂性、八卦式的低速讀物,但是如果在課堂活動時間里,學生身置一個開放的、集體的場合,就會不自覺地受到這種氛圍的熏陶,自覺不自覺、主動不主動地接觸課外讀物。
起初我們可以推薦熱愛讀書的學生講讀物,大家共同評價,并且逐步地將講讀物的人選擴展到整個班級。至于選擇什么讀物,則以學生最為感興趣、相對較為感興趣的作品為主,再慢慢地有計劃地擴展開來。
比如《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這些作品學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些,但缺乏系統(tǒng)的閱讀,我們不妨一天若干回,或簡略或詳盡地引導學生講。筆者所帶的學生就是這樣講出來讀書的興趣的。
當然,講的方式可以富有創(chuàng)造性,比如依據(jù)提綱而講;搜集關鍵性圖片,以直觀的形式描述故事情節(jié);借助讀物本身的關鍵句段,綴連而講等,能夠保證條理性、完整性。講的主體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小組,乃至集體講述。另外,基于時間的考量,我們應當和學生一起制訂計劃,貼近學段和學情,有序推進。
三、流動交流式:以私濟公
組織全體學生將自己擁有的讀物與其他學生共同分享。班級圖書角的建設在有的農(nóng)村學校大力倡導,不過這同時增加了班級管理負擔,我們不妨構建虛擬圖書館,即發(fā)動學生說出擁有的圖書信息,班主任乃至學校管理隊伍幫助學生搜集、編輯錄入圖書信息,再派發(fā)給各個班級,使每一位學生都能了解他人是否擁有自己喜歡的讀物。
其實,這種方式的本質就是依靠文化氣息的營造,使學生了解他人喜歡的讀物,以蝴蝶效應推動學生持續(xù)地進行課外閱讀。心理學告訴我們,人有趨同心理,易受到他人的暗示,交流的一個直接效應就是使交流者明白他人喜歡的讀物,自然也會受到暗示,增加對所借圖書的關注度,激起閱讀熱情。
不過,課外閱讀的指導方法多種多樣,不可拗于一種。課外閱讀活動也應當作為一個課題認真研究,因地制宜地以專門開辟的課堂閱讀版塊為龍頭,以可操作的閱讀指導機制為保障,以營造讀書氛圍為重要手段,切實陪伴、呵護、鼓勵,推動農(nóng)村學生愛讀書、讀好書、會讀書。只要我們悉心指導,持續(xù)發(fā)力,就會引領學生樂享課外讀物無比瑰麗的風景。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大泗學校(22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