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孟倫+朱讀君
摘 要: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轉型期的他們大多缺少愛心。作為班主任,必須掌握新形勢下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施以愛心教育,讓愛心承載未來。新常態(tài)下學生管理應有新形式、新方法,對學生施以愛心也需與時俱進。文章就是結合新形勢談談對學生施以愛心教育,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引言
經常聽同事在一起談論,說某某孩子疏于管教,不聽話;某某孩子被家長過于溺愛,太任性;某某孩子缺少關愛,太孤僻;某某孩子個性太張揚,某某孩子言行舉止太囂張,等等,總而言之,現(xiàn)在的孩子太難管了,書太難教了,班主任太難當了!聽到這些,我不禁想:他們說的都是事實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是家長使然?社會使然?抑或教育自身的原因?還是其他?
誠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城市建設的快速崛起,越來越多的農村父母加入了城市建設的大軍行列,而他們的孩子大多卻留在了農村,成為“留守兒童”。從某種程度而言,上述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客觀存在著,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實,他們并不是缺少管教,而是缺少科學的管教;他們也不是缺少關愛,而是缺少父母的關愛;他們更不是生來就任性、張揚和囂張,而是家庭、社會和學校的教育不當造成的。試想:一個缺少父母關愛和正常管教的孩子,他(她)能不任性嗎?一個從小泡在蜜罐里長大而從未受過委屈或挫折的孩子,他(她)能不張揚、不囂張嗎?
英國心理學家洛克認為:兒童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你在上面畫什么就有什么。也就是說,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孩子后天的成長影響非常大,所以說,造成孩子出現(xiàn)上述狀況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孩子自身,而在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不當。面對上述現(xiàn)象,作為教育者應如何解決呢?簡單地說,兩個字:愛心——用愛心滋潤孩子的心田,用愛心澆灌孩子的尊嚴,用愛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二、全面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情況,播撒愛心
孩子入校后,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必須全面了解每一個孩子的詳細情況,包括孩子的學習、生活、思想、性格、興趣愛好等,并建立每一個孩子的電子檔案。建檔之后,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經常瀏覽,密切關注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思想動向。
全國著名班主任任小艾的一個做法值得我們效仿:給學生過生日。孩子入學時她就給他們建檔,并經常翻閱,適逢某個孩子的生日,她便在班上給他(她)過生日:帶領全班同學為他(她)唱生日歌,她還自己掏錢給孩子買一個日記本。有些孩子連自己的生日都不記得,突然收到全班同學的祝福和班主任的生日禮物,孩子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一個簡單而簡短的生日Party,便將班主任的濃濃愛心撒進了學生的心田,一下子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孩子們都知道,自己的生日一般只有自己的父母或親人知道,班主任知道自己的生日,說明班主任把他們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他們,這樣的老師難道不值得他們去愛、去尊敬嗎?
臺灣著名的教育家高震東曾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碑斎?,我們老師不是神,但我們可以換位思考、將心比心,相信我們是完全能夠做到的,關鍵是班主任的這種做法也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因為一個沒有愛心的人,是不可能把愛心傳遞給他人的。
三、經常找學生談心,普施愛心
找學生談心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經常用的一種方法,也是班主任對學生施以愛心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同時也是師生之間加強溝通加深感情的橋梁和紐帶,目的是增進對學生的了解,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向,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但這種方法在現(xiàn)實中如果使用不當,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相反,還會引起其他學生的誤會,從而疏遠師生之間的感情。大多數老師或班主任在找學生談心時一般只找兩種學生: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和違紀違規(guī)的學生。老師找“優(yōu)生”談心,既是對他們學習成績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更是一種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關愛,希望他們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老師找“違紀生”談心,既是對他們的違紀行為的一種告誡,也是對他們違紀行為的一種批評約束,希望他們以后不要再犯,言語之間,同樣流露出老師對他們的關切之情。而對于那些成績中等而又遵規(guī)守紀的學生,老師找他們談心的次數就少得可憐,這樣一來,久而久之,勢必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因為在他們看來,老師找學生談心是對學生的一種關愛,是一種愛的表達。有的學生為了能讓老師找他們談心,不惜違紀違規(guī),這樣就會出現(xiàn)令人尷尬的局面,這是師生都不愿看到的情景。因此,為了避免出現(xiàn)上述情景,教師必須經常找學生談心,而且是每個學生都談。記得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哪怕工作再忙,他每天都堅持找五個學生談心。要讓所有的學生都覺得老師對他們的關愛是平等的,是一視同仁的,這樣既可避免學生的誤會,又可增強班級凝聚力。
四、教師對學生要愛之有度、愛之得法
教師對學生施以愛心是貫徹以人為本的要求,也是良好師德的具體表現(xiàn),但教師對學生施以愛心時不能因為某某學生成績好而給予特別關愛,以至于讓關愛成為偏愛;也不能因為某某學生違紀違規(guī)而吝嗇自己的愛心,以至于因愛生恨,這都是不可取的。同時,教師對學生施以愛心時還要愛之得法、因人而異。留守兒童大多是缺少父愛或母愛,但他們并不缺少親人的關愛,而對于缺少父愛的人,我們要讓他們知道:父愛如山,高大而嚴肅,父愛深沉,不輕易表露,同時父愛通常都是愛中有嚴、嚴中有愛;而對于缺少母愛的人,我們要讓他們懂得:母愛如海,寬廣而細膩,母親的一言一行都透露出對子女的關愛,母愛隨處可見,于細微處見真情。而對于單親兒童,更要有針對性地施以愛心,要把他們失去的父愛或母愛補回來,讓愛陪伴他們健康成長。而對于父母都在身邊的孩子,也要對他們施以愛心,他們由于常年生活在父母身邊,天天都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愛,正因如此,一旦父母沒有滿足他們的要求,便認為父母不愛他們了,通常情況下他們會帶著情緒到學校,主要表現(xiàn)為對同學愛理不睬、上課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此時,細心的老師或班主任,只要找他們談談心,了解一下事情經過,再給予其適當的安慰,他們便覺得還是老師或班主任對他們好。
其實,和父母相比,老師的關愛還是有限的,但事實卻是:關鍵的時候,老師偶爾關心一下,哪怕是一個溫柔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一個輕微的撫首動作,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甚至認為師愛不亞于父母的愛。所以,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哪怕是看似微不足道的但能顯示對學生關愛的言行,因為,愛的力量是無窮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五、教師在對學生施以愛心時,要讓學生懂得珍惜老師的愛心
班級剛組建時,班主任對所有的學生都做了詳細而深入的了解,并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都施以愛心,這讓學生懂得老師是關愛他們的,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做錯了事,違反了校紀班規(guī)老師也不責備他們,該責備時還得責備,該嚴格要求時還得嚴格要求。老師的關愛并不是包容一切,當然,只要學生知錯就改,老師對他們依然像以前一樣。同時,還要讓學生明白:只要你做得好,老師會倍加愛護你。如此一來,學生就知道了該如何做才能獲得老師的愛心,于是他們就會朝著老師的期望值去努力,尤其是當在班上公開表揚某某學生因為做好事或學習進步而獲得老師的愛心表達之后,學生就會向受表揚的同學學習,不知不覺中,良好的班風和學風便形成起來。
六、結語
當然,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對學生施以愛心的方法,那就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用愛心承載民族的未來,用愛心助推中國夢的早日實現(xiàn)。
(作者單位:安徽省岳西縣湯池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