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晴怡
春寒已然褪去,縱然清晨和晚間涼意不期而至,和煦的四五月還是盈盈而來,帶著春天獨有的情思。校園更是花團錦簇,花香四溢。枝頭上櫻花開始爭先綻放,玉蘭花開和紅樓配得正好,梨花帶雨楚楚動人,長在荊棘中的月季花更顯朝氣。校園的美,美在了寧靜的土壤里,到處都是歡聲笑語的點綴;美在了從這片土地里走出的名家大師,至今仍回蕩著他們的音容與教誨;當然校園的美更是美在了所有求知若渴、虛心若愚、執(zhí)著不棄的學子身上。唯有求知的種子,才是春日的校園里最美的似錦繁花!
在這樣的校園,很難不去思考教育的初衷?;ǖ拿溃涝诋敃r而發(fā),盛時而放,在最凜冽的風中不變一絲風采。那么,教育如何讓學生的美也盛世綻放呢?在最有朝氣的年華里,在最該有抱負、有情懷的年紀時,學生如何茁壯優(yōu)秀?
我看到一段文字,感慨良深。六十八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站在講臺前,與中國讀者分享她創(chuàng)作《二手時間》的經(jīng)歷“當我寫作的時候,我一天常常要花三至四個小時與人交流。我不用筆記錄,我用錄音帶?!边@段文字寫的是一位老人站在時間的長河里,用沉默的長方形匣子,一言不發(fā)地記錄下所有發(fā)生的瞬間,沉浸在自己寫作的精神世界里平靜而又深邃的信仰。如此謹慎、執(zhí)著、專注,用心地抓住時間縫隙里的一分一秒,把“二手的時間”再次倒進生命的火爐里錘煉敲打,終于鑄成一把利劍,才讓她成為如此卓越的作家,如此令人敬畏和震撼。這位老人給我的啟示就像是春日時分最柔美的光線,細細密密地縈繞在我的心頭。我們的青春有多少時間荒廢成了“二手時間”,卻不加珍惜?分秒必爭的人總是最迷人,就像是六十八歲的阿列克謝耶維奇。
閉上眼睛想到教育的“詩與遠方”,腦海里必然浮現(xiàn)出那幅經(jīng)久不衰的教育夢境:“暮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教育的美,在一瞬間變得柔和無比、親密動人。教育的夢對每一個散落在校園的孩子而言都是一場青春試煉的旅途,在最美好的時間里去最盡情地追逐夢想,去叩問真知,去完善人格,去經(jīng)世濟民。而說到如此分秒必爭的緣由,我想大家應(yīng)該不陌生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那句話:“哪里會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成長就是在孤獨中豐滿自我,在自我中融入他人,在融入里完善自我。”就像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對教育的期待那樣:“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贝汗庹茫砷L正美,教育就在路上。
香港中文大學唐端正教授在畢業(yè)典禮上對他的學生們深情地說:“一代一代的精神、品位和氣質(zhì),如同河流的流轉(zhuǎn),傳遞流淌下去,就是今日的香港中文大學?!?/p>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