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媚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已經步入信息時代。當前社會下,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小學數學課堂就是其中的領域之一。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整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抽象知識點的理解,從而達到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整合方法
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是小學數學老師當前面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數學老師首先要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然后再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課堂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數學老師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信息素養(yǎng),本文對此展開詳細的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存在認知能力低、學習水平低等弱點,但是小學生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如果數學老師能夠抓住這一點,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則可以有效彌補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帶來的缺陷。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只有對數學充滿興趣,才能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態(tài)度才能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而多媒體集視頻、音頻、動畫于一體,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數學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活躍課堂氣氛,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數學老師可以結合外面的秋景,對學生進行提問:“現在正是秋天,同學們說,秋天美不美?。俊睂W生肯定會異口同聲回答“美”,然后老師再引導學生觀賞秋天的美景,通過多媒體給學生展示五彩繽紛的蝴蝶、各種大小和顏色的楓葉以及青翠欲滴的松樹等,讓學生沉浸在美景當中。結束幻燈片放映后,老師再對學生進行提問:“我們剛剛看到的松樹、蝴蝶和楓葉,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大家能夠找得到嗎?”在問題的指導下,學生開始進行思考和積極討論,最終得出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等學生全部掌握之后,老師再帶領學生深入課本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的時候就相對簡單得多,也能快速、有效地掌握課本知識點。
二、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既枯燥又乏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大多數學生擁有的思維是形象思維,一般都處在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而數學知識抽象性較強,學生很難理解。在小學數學中,“相遇問題”一直是教學中的難點。很多學生無法在自己的認知基礎上解決“相遇問題”,“相遇問題”中一般含有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較多,學生的邏輯思維不強,在審題時無法精確提煉出題目中的已知信息,并借助已知信息列出相關的數學公式。
無法理清頭緒是小學生面對“相遇問題”時無法下手的原因,這不僅困擾了學生,同樣也困擾了老師。而多媒體的應用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數學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制作一個小視頻,視頻中有一條公路,公路的兩端分別為甲乙兩點,甲點處有一輛小車A,乙點處有一輛小車B,老師按動播放鍵后,A車開始由甲處向乙處開,而B車由乙處向甲處開,在屏幕的右上角設置一個電子時鐘,當小車開動后,時鐘就開始計時。兩個車子行駛一段時間后就會在公路上的某一點處相遇。老師可以暫停畫面,然后對學生進行提問:兩車相遇的時候,A車行駛了多長時間。學生會根據時鐘顯示的數字報出一個數據。然后老師對學生進行提問:兩車相遇的時候,B車行駛了多長時間,學生也根據時針顯示的數字報出一個數據。老師再提問:通過這兩組數據,我們可以發(fā)現什么規(guī)律。引導學生突破“相遇問題”中的第一個難點:兩車相遇時,所行駛的時間是一樣的。接著老師再帶領學生邊觀看視頻邊學習“相遇問題”,指導學生逐個突破難點,進而全面掌握“相遇問題”的所有知識點。這種借助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加強了學生的理解,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提高數學老師的信息素養(yǎng)
要使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課程有效整合,數學老師不僅要具備豐富的數學教學經驗和教學水平,同時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利用多媒體將數學課堂交給學生,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教學的最根本目標,同時還要對信息技術有正確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過度依賴信息技術,要以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為主,針對教學中的重難點內容再借助多媒體。在傳統(tǒng)教學課堂上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可以有效落實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信息技術是未來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小學數學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并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的結合方式進行積極探索,豐富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將信息技術的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張永芹.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探索[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9(4).
[2]王便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