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應酬環(huán)境與程嘉燧的繪畫創(chuàng)作

      2017-06-26 10:44:40張義勇
      中國書畫 2017年3期
      關鍵詞:云林扇面友人

      ◇ 張義勇

      應酬環(huán)境與程嘉燧的繪畫創(chuàng)作

      ◇ 張義勇

      程嘉燧(1565—1644),字孟陽,號松圓、偈庵,徽州歙縣人,僑居嘉定,與唐時升(1551—1636)、婁堅(1554—1632)稱“練川三老”。因四明謝三賓任嘉定縣令時匯集程嘉燧、唐時升、婁堅、李流芳(1575—1629)四人詩,刻成《嘉定四先生集》,后之載籍又稱“嘉定四先生”〔1〕。

      早年的程嘉燧,因父程衍壽(1530—1588)多年經商的積累,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隨著萬歷十六年(1588)父親的去世,不事生產的程嘉燧,生活迅速陷入困頓〔2〕,到萬歷二十八年(1600),已至為斗儲而憂的地步〔3〕,只能靠借貸度日〔4〕,甚至連訪友的盤纏都需要他人的資助〔5〕。在詩文及題畫之中,程嘉燧多次表達了對生活艱辛的無奈。如《松圓浪淘集》卷七《送方平仲歸兼寄康侯》云:“途窮真欲仗友生,我窮未蘇君尚賤?!薄?〕在持贈友人建昌梅慶生的《江月圖》題詩中,程嘉燧寫道:“平生澹蕩人,饑餓僅免死。樽罍遙可呼,瓶罌先見恥。”〔7〕為胞弟程嘉燃所作祭文中,程嘉燧在備述弟早亡的感傷之后,發(fā)出以下的感嘆:

      吾優(yōu)游誕漫,垂老勞生。無力濟援,愁病以死。生死狼狽,天實為之?!?〕

      因為貧困,程嘉燧一生大部分時間不得不為生活而奔走四方,在詩文中常有類似“我真為饑驅,垂白投遠徼”的感慨〔9〕。因此常常依靠友人的資助。在給友人方時化的信札中,程嘉燧寫道:“弟蒲柳之姿,昨歲一病,萬念灰冷,猶以業(yè)深累重,依投故人,平生習氣盡如嚼蠟。閉門靜思四十九年之非舉非真,實雖饑寒切膚,憂患灼心,無一在者?!薄?0〕也因此,他的繪畫作品不可避免地帶有現(xiàn)實意義的考慮,成為家庭經濟支柱之一端。《戲題畫遺起田》云:“每對湖山算買山,買將身置畫圖間。年來省作無錢計,自畫云林著老頑?!薄?1〕

      [明]程嘉燧 松谷庵圖扇 17.5cm×53.3cm 金箋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長期應酬環(huán)境下的創(chuàng)作,也使得程嘉燧倍感疲憊,早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即發(fā)出“畫請斷人乞,詩欲煩君替”的抱怨〔12〕。他在《題汪無際泖上游冊》中寫道:

      亦曾歷九峰,剩伎幾一弄。旋悔疲心神,反為耳目用。欲作已輒休,清債久逋空?!?3〕

      或是因為酬應繁重,作品成為他人耳目之玩,與“以詩畫自娛”的意愿相違〔14〕,而感心神俱疲,但又因生活之故,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逐步形了自己獨特的應酬畫風。本文通過對程嘉燧詩文集、后世畫史著錄、傳世作品及其它相關資料的整理與研究,從題材、形制、風格三個方面,旨在揭示應酬環(huán)境對程嘉燧繪畫創(chuàng)作的影響。

      一、山水題材的選擇

      后世畫史、著錄論及程嘉燧的繪畫時,皆以為他“善畫山水,兼工寫生”,但在討論具體作品時,卻以山水為多,鮮及其寫生作品。筆者在整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程嘉燧詩文集里逾百首題畫詩中,涉及人物題材的約計七首,花鳥題材計十余首,余皆為山水;傳世作品中,花鳥畫亦僅五幅,查各家著錄更是無一花鳥作品,大量的都是山水,偶及人物。但從他“昔年落筆多乘酒,花鳥能欺粉墨工”的詩句可知〔15〕,程嘉燧對自己的花鳥作品是十分中意的。

      查程嘉燧有上款的繪畫作品,也以山水題材為主。僅以傳世作品計,花鳥為四幅,無一人物。似可認為,程嘉燧不常以其“寫生”作品作為平時的應酬之作。另外,通過對這四幅花鳥作品的受畫人進行研究時發(fā)現(xiàn),這些人往往都是程的摯友或身份特殊者。如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幅程嘉燧的花鳥扇面《桐雞圖》,作于1616年,是其早期作品。畫面沒有復雜的層次,基本集中于前景。右部畫樹干一株,兩側略布花草,樹的枝葉從空中向畫面的左部伸展,與主干呈半包圍狀,由此構成畫面的視覺中心。在這個中心區(qū)域,以墨筆畫了一只公雞。正如孟陽自言“前身應畫師”〔16〕,雖是文人之筆,但雞的造型逼真,刻畫精細。全畫以中鋒用筆,圓潤又不失渾厚。在畫的左上部分,款題云:“丙辰七月望前一日同郊游,長蘅屬為寫生。嘉燧?!背碳戊菖c李流芳為詩畫之友,李氏不僅長于山水,畫花鳥亦妙于傳神,冒襄曾有“知長蘅畫擅山水之妙得士夫逸韻,而不知其畫花卉更妙于傳神寫生”之贊,幾認為李流芳之花鳥更勝其山水一籌〔17〕。以李氏“更妙”之能而囑嘉燧為作寫生,可見長蘅對孟陽寫生花鳥之珍愛。同時,以所作花鳥投贈李氏,雖有“心若不能得之”之語〔18〕,也足可見程嘉燧的自信之處,若非此,必不能贈。

      再如天津藝術博物館所藏題為《松鷹圖》的扇面作品,為程嘉燧花鳥畫之精品。畫左側自題云:“壬戌春,值文初兄于都下,同夜醉,輒信筆寫生,曾為畫鷹。去年在虞山留此扇索畫,初夏攜在舟中,戲為作此,不審可意否。嘉燧?!卑纯滴某酰?570—?),松江人,錢謙益引為紀群之交,曾為作六十壽序,“且屬孟陽為詩以招之”〔19〕。壬戌之春,程嘉燧隨友人方有度入京,常寓錢謙益之官邸,與康文初相識很可能是錢謙益所介紹。錢謙益慕程嘉燧之詩才,又對他多有襄助,并于故鄉(xiāng)常熟拂水山莊筑耦耕堂,招嘉燧偕隱〔20〕。從題中“虞山留此扇索畫”可知是錢氏之所,應在錢、程偕隱之后。因錢氏之故,程嘉燧自然會對康文初另眼相待,不能隨意酬應之,故而此扇留于程處一年,方得以畫此幅花鳥作品。對這幅畫,程嘉燧自己自然很滿意,但他還是在題款后發(fā)出“不審可意否”之問,以示謙遜之意。

      有時,程嘉燧會因友人身份的不同而以相應的題材相酬應,其中不乏人物寫生之作。如《秘殿珠林續(xù)編》著錄程嘉燧《達摩葦渡圖》,根據(jù)畫題,可推斷此為一幅人物作品,款題“松圓居士程嘉燧贈碧公還落伽寺”〔21〕??钪小氨坦贝?,但以其“還落伽寺”可知是一位佛門僧侶。程嘉燧善事佛,曾以“偈庵”為齋名,并自引為號,又用為文集名,自然尤重佛門中人。他的好友,“練川三老”之一婁堅謂孟陽于佛教經典“出入無拘牽”〔22〕。他的友人中也多有名師高僧,想必此位“碧公”與孟陽亦相交甚厚,故以佛教經典故事寫以贈之。

      另外,友人也會以特定的主題向程嘉燧索畫。唐時升《看霽霞閣后玉蘭柬孟陽》云:

      林間客至萬花迎,玉樹偏當夕照明。歸去薄煙橫野渚,回看香霧裹春城。明朝更赴壺觴約,此日須夸屐履輕。意欲煩君留繪事,紅顏扶掖白頭行。〔23〕

      好友金兆登(1557—1638)霽霞閣后的玉蘭花開,唐時升應邀觀賞,心情舒暢,自感步履輕盈,歸時猶覺意猶未盡,于是作詩柬程嘉燧,請其作畫。很顯然,這是唐時升在向程嘉燧索畫,而且畫的主題已然定好,即“紅顏扶掖白頭行”。唐時升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請求,是堅信于兩人之間的交誼,程嘉燧當然也不會駁好友之請。而從主題可知,這會是一幅人物畫。

      [明]程嘉燧 霜林遠岫圖軸 101.5cm×45.6cm 紙本墨筆 上海博物館藏

      李流芳與程嘉燧為肝膽之友,兼中表之親,又以書畫同好,自然相視為知己。唐時升作為當?shù)剜l(xiāng)賢,程嘉燧兄事之。李、唐兩位都在程嘉燧嘉定中心友人圈之內,而康文初與碧公對于程嘉燧也有特殊的意義。由此可知,程嘉燧的寫生作品基本是投贈好友或者身份特殊者,而平時的一般應酬或獲利之作,則慣用山水題材,而較少花鳥、人物寫真。

      [明]程嘉燧 山水圖軸 23.3m×13.2cm 紙本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程嘉燧《戲題畫遺起田》云:“年來省作無錢計,自畫云林著老頑?!薄?4〕云林即倪瓚(1301—1374),其繪畫倍受明人推崇,成為有明一代文人藝術家的取法對象,江東人家更以有無為清俗之辨。程嘉燧詩中所云“云林”蓋以指代倪氏畫風的山水之作,而從句中可知,他作“云林”山水的目的,乃為來年無錢之計。

      王鐸在《一次一首柬燮圓詞兄五律四首》的跋中曾云:“予不書小楷,惜陰之故?!薄?5〕薛龍春先生認為,這是“王鐸何以少以楷書應酬的原因所在”〔26〕。同樣,從程嘉燧傳世作品及其“欺粉墨工”之語可推知,程嘉燧的花鳥繪畫系偏工之作,人物寫真作品也多屬此類,造型的要求較高,作畫所需要的時間也較長,不適合在酒闌歌罷的應酬場合迅速完成。因此,程嘉燧此類作品多為娛情之作,或應好友請乞,這也可能是他此類作品罕有傳世的原因之一。

      二、扇面形制的采用

      查程嘉燧的題畫詩、相關著錄及傳世作品,其作品形制逾半數(shù)為扇面,而這其中,明確題有上款的達五十余幅。周亮工《讀畫錄》云:“(程嘉燧)畫不多見,余僅得其數(shù)箑并冊中一二頁而已。”〔27〕按箑即扇。那么,程嘉燧何以對扇面青睞有加?

      折扇又稱聚頭扇〔28〕,由日本和高麗傳入中國,最早進入中國的時間當在北宋端拱元年(988)〔29〕。石守謙先生認為,15世紀以后,“折扇也早就成為上層階級的日常用物,除了送風解暑的實用功能外,亦是高雅身份的符碼”〔30〕。

      到晚明時,因為制作工藝的發(fā)展與普及,也使得折扇的價格較之以前大幅下降,為一般士眾有能力消費,人們對折扇的使用已相當普遍,“甚至在大庭廣眾之中不帶扇子會被認為是缺乏風度”〔31〕。來中國傳教的利瑪竇指出,“中國人用扇子就好像我們戴手套一樣”〔32〕,乃是作為展現(xiàn)個人風度的一個道具。

      雖然,折扇的制作工藝與所用物材的區(qū)別會影響到它的價格,但真正體現(xiàn)折扇品質的是上面的書畫作品,折扇之所以能成為一件文化權力的符號也與此相關。這也使得人們在追捧折扇的同時,逐漸開始對上面的書畫作品投以關注。中國最早折扇繪畫的記載見于1074年成書的《圖畫見聞志》之中,但系關于高麗折扇的繪畫〔33〕。隨著明朝永樂時代中國自制折扇的出現(xiàn),到了15世紀的后半期,折扇畫開始較普遍的出現(xiàn)。社會對于折扇以及作于其上的書畫作品的追捧,必然會影響到書畫家的創(chuàng)作。李日華《紫桃軒雜綴》中有云:“至于名人揮灑翰墨,則始于成化間。”〔34〕石守謙先生認為,到了17世紀的晚明,扇面畫則成為普及性文化產品〔35〕。事實上在16世紀上半葉的吳門繪畫作品中,扇面形制已相當普遍。從明中前期的沈周(1427—1509)開始,其后的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3)等,幾乎所有的藝術家都作扇面作品,或為書法,或以繪畫。而這些作品,除了少數(shù)留以自用之外,大多數(shù)都作應酬之用。文徵明在寫給女婿王曰都的一通信札中提及:“今寄張昆侖扇一柄,亦是草草展限耳,別當作一畫奉寄?!薄?6〕在嘉靖以降的文人書信中,提及扇面酬應的例子俯拾即是。

      程嘉燧以詩畫名于鄉(xiāng)里,他的扇面書畫也自然成為人們的追捧對象。從目前的資料看,最早關于程嘉燧扇面作品的記載是《松圓浪淘集》卷三《題女郎陳八扇》,有“自開團扇索題詩”之句〔37〕。同書總目山樓卷三解題云:“癸巳秋由余杭歸歙治葬地,鄰人有言,時孫氏兄弟每來山居??こ桥c方伯雨諸子偕。甲午春暮東行,冬月返葬,除夕泊舟嚴灘下?!薄?8〕詩集中,此詩之前有《過叔達詩》,可知其時程嘉燧已“東行”歸嘉定,故可知此詩作于萬歷二十二年(1594),時孟陽年三十歲。從詩中“更待玉容歌一曲,為君珍重寫烏絲”句似可認為,其時程嘉燧亦曾為“陳八”作寫真。

      程嘉燧的傳世作品中,最早的一幅扇面繪畫今藏遼寧省博物館。畫的布局是典型的倪瓚一河兩岸式的構圖。所不同的是,為了適應扇面弧形的特點,把兩岸式山水以對角式布置,由于畫幅高度的限制,河的紙面寬度變窄了,但這種變化反而使畫面更加深遠。正如他詩中所云“七弦正凝結,萬象回幽陰”〔39〕,也為畫面整體蕭疏的氛圍平添幾分生動與激情。在扇面弧形的頂部,款題“丙午正月畫于茂中亭”。自父親去世后,程嘉燧家境急轉直下,在嘉定基本寓于友人之所,此年二月即移居好友龔方中(1573—1634)的西爽亭中〔40〕,因此,茂中亭也應是友人之所。這件扇面或許也是“酒闌歌罷”之作,雖沒有題寫上款,但于友人之所作此畫,很可能是程嘉燧出于應酬或者感友人之惠的目的。

      相較于其他的繪畫形制,扇面的突出特點是體積小,易于攜帶。這也是程嘉燧選擇以扇面作為他應酬作畫之形制的原因之一。謝肇淛《五雜組》云:“吳中泥金,最宜書畫,不脛而走四方?!薄?1〕程嘉燧常常隨身攜有扇面,他在《書事》一詩中寫道:

      [明]程嘉邃 樂游原圖扇 16cm×49cm 金箋設色 上海博物館藏

      [明]程嘉燧 仿董源山水圖扇 17.5cm×52.5cm 金箋墨筆 南京博物院藏

      多年團扇迭空箱,不道閑看費忖量。長日自開還自鎖,路人傳語到蕭郎?!?2〕

      蕭郎乃詩詞中之習語,泛指女子所戀慕的男子。唐代詩人崔郊《贈婢》詩中有句云:“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43〕《書事》詩列于《松圓浪淘集》之卷十,當作于萬歷戊申(1608)與己酉(1609)之間,此時程嘉燧已困于謀生。此詩一方面說明程嘉燧常攜扇面于行篋之中,另一方面,“蕭郎”一句頗有玉在櫝中求善價之意。

      有時,友人也會自己提供扇面請程嘉燧為作畫?!额}扇寄孫士征》詩題后自注:“君至閶門留扇索畫,徑去?!薄?4〕

      這些作于友人扇頭之作,也隨著友人的出行而行游四方,有時也給程嘉燧帶來意外的收獲。程嘉燧曾書自作《荔枝酒歌》于友人方求仲扇上,并于另面作荔枝數(shù)枚。后方求仲攜此扇至福建建州,宋玨(1576—1632)于席間見此詩,即相傾慕,隨即“口占一歌附方求仲”,〔45〕并“行求七載”,終于萬歷三十六年(1608)與程嘉燧相見于時任嘉定縣令的陳一元任所。二人一見如故,即以生死相論〔46〕。

      扇面作畫基本有兩種方法。其一,將扇面作為正常的平面作畫,其畫如在一塊方形畫面中裁以扇面之形狀。這種方式的扇面繪畫,畫中所有景物的縱向都上下垂直。明中期的仇英(1498—1552)、周之冕(1521—?),晚明的張宏(1577—?)等都曾以此法作扇面畫。當扇面繪畫脫離實用范疇而純粹作為審美對象時,也多以此種形式出現(xiàn),如晚明時各種畫譜中的扇面畫。另一種方法是適合扇面的弧形特點,或從左起,或從右起,轉著畫成。這種方法畫成的扇面作品,景物的縱向往往與扇骨的走向相一致,整體看時,畫面的景物是向兩邊傾倒的。文徵明(1470—1559)、唐寅(1470—1523)等都以此法作扇面畫。查程嘉燧的傳世扇面作品可知,他慣以第二種方法。如畫于崇禎八年(1635)的《籬邊秋水圖》,畫面前景兩邊的樹木都向兩側傾斜,最右側的一株與水平線幾乎成三十度的角度,遠山也呈弧形之狀。再如崇禎十年(1637)為友人所作的扇面山水,這件藏于廣東省博物館的作品被冠以《赤壁夜游》之名,左側畫石壁矗立江水之中,以整體觀之,則危搖作欲傾之狀。

      傳統(tǒng)卷畫的欣賞是從右往左,以人的手臂為長度為限,隨展隨覽〔47〕。扇面的畫幅雖然不具備手卷那樣的長度,但折扇弧形的形制特點及其獨特的打開方式,使得扇面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具有了手卷畫的特性。隨著折扇以扇頭為起點,一折一折地展開,其上的書畫作品也逐漸呈現(xiàn)在觀者的眼前。如此,作品則被賦予了時間的特性,而觀者賞玩的過程,實際也變成一次視覺時間之旅。第二種方法所作的扇面畫恰好符合這一欣賞方式,使得扇面在具有現(xiàn)實功能的同時,對扇面書畫作品的欣賞也成為旅途勞頓之外的休閑活動。錢謙益游黃山,行間小憩時,即拿出隨身攜帶的程嘉燧畫扇,與同游者傳而觀之〔48〕。

      扇面的打開動作,有時也會影響到畫面位置的經營。折扇的打開,都是先以右側,而漸及其左。分析程嘉燧扇面繪畫發(fā)現(xiàn),他的絕大部分扇面作品,都會在畫面的右側安排景致,或為前景,或為后景。有時甚至將畫面主題與景物即安排于扇面之右側。如《松云圖》,松、石、平崖所構成的視覺中心,以及其間所繪隱士,皆于右側,畫面的左部分僅以疏筆淡墨而成的流云,而在畫面左側的空白處則是程氏的題識,從視覺上平衡畫面。程嘉燧如此安排,也許基于這種可能,即讓觀賞者開扇時不會無景可覽。

      三、簡率風格的形成

      程嘉燧雖兼工寫生,但多以山水畫作為平時的應酬之作,因此,后世對于他繪畫風格的評論多以山水畫為對象。

      關于程嘉燧山水畫的風格,時人及后世畫史載籍多認為取法元人倪瓚。董其昌(1555—1636)曾與程嘉燧“論畫于都下”,并以程“為可與語者”〔49〕。對于程嘉燧的繪畫取法,董氏認為:“云林得筆于關仝,孟陽得筆云林?!薄?0〕姜紹書與程嘉燧為同時代人,他在《無聲詩史》中說:“(程嘉燧)宗王叔明、倪云林?!薄?1〕程嘉燧在題畫詩中也以常提及對倪瓚的模仿,如《憶金陵六首》中其一:“白下霜前遠樹紅,經秋羈軸浩無窮。倪家小樣山亭子,畫得蒼蒼落木風。”〔52〕《題畫》亦云:“不見云林二百年,誰將凡骨換神仙。茅齋疏柳秋光后,拾得金丹在眼前?!薄?3〕另外,程嘉燧己藏倪瓚《霜林遠岫圖》與《秋溪迭嶂圖》,并隨置身邊。

      [明]程嘉燧 山水圖軸130.2cm×34.1cm 紙本墨筆 上海博物館藏

      前引程嘉燧《題畫》詩,題于他崇禎三年(1630)所畫《山水軸》上畫取一河兩岸式,林木蕭疏,筆簡意淡,布局及整體面貌與倪瓚《容膝齋圖》頗為相似,《容膝齋圖》是倪晚年的作品,乃其成熟風格的代表作。兩幅作品布局相類,都以疏曠取勝。正如孟陽題詩所云“不見云林二百年”〔54〕,他所畫乃是仿摹之作,畫中山亭則完全照搬了《容膝齋圖》,當即所謂“倪家小樣”。但略加比對分析,即可以看出兩幅作品的差別?!度菹S圖》中所用筆法是倪瓚典型的折帶皴,故用筆多主側鋒。同樣是山石母題,程則多作披麻,故用筆多為中鋒,通過用筆速度的變化表現(xiàn)山石的節(jié)奏。另外,倪瓚的作品中鮮以柳樹為母題,而孟陽則不同,詩文之中常以柳作為吟詠對像,自比流離失所的境況,繪畫中則屢以柳樹為表現(xiàn)母題。此畫于近景處作垂柳,柳枝婀娜,與山石之節(jié)奏相和,為作品注入了更多的個人情感因素,從而使畫面的意境與倪氏之作看似相似之中又有迥別之處。而且結構上略顯隨意,用筆的速度也很快。倪瓚的作品中透出的是疏曠與純凈,“沒有現(xiàn)實主義,沒有對對象的情感,沒有技巧上精巧和魅力,也沒有性情的表達,更毋庸說激情”〔55〕。相較之下,程嘉燧的仿作體現(xiàn)的則是一種動感,是為性情的迸發(fā),疏簡之中更富有一種“率真”之意。從繪畫的速度可以看出,對于此類畫風,程嘉燧完全做到了得心應手。而這種“倪家小樣”式的畫風則被他慣用于扇面應酬之作〔56〕。

      明人崇倪畫,“江東人家以有無為清俗”,早期吳門畫派的沈周、文徵明等都曾作倪式山水,程嘉燧的好友唐時升、李流芳也曾學倪瓚〔57〕。有時,友人索畫也會指定畫倪瓚式山水〔58〕。時人對倪畫的追捧,周圍友人的影響,自然是程嘉燧以倪式山水作為其主要應酬畫風的原因之一。而且,程嘉燧自己即藏有倪瓚的作品。但與倪瓚“疏曠”畫風不同,程嘉燧的山水作品中更富有“簡率”的特點。

      錢謙益在評述程嘉燧的繪畫時,認為“酒闌歌罷,興酣落筆,尺蹏便面,筆墨飛動”。這短短的十六字實際正描述了程嘉燧作應酬畫的特點,大致可以包含三個方面:其一,繪畫場景,有酒有歌,興酣落筆才佳。其二,畫幅形制。蹏,薄而小之紙,便面,即扇面。其三,繪畫速度,只有快速方能有筆墨飛動的效果。這些極具表演性的特點正與程嘉燧應酬作品的“簡率”風格相關聯(lián)。

      清人戴熙以“逸筆”“幽淡之筆”而稱程嘉燧的繪畫,認為孟陽“得云林之疏”,并認為程畫以意趣取勝〔59〕,這亦應與程作品中所表露出的“簡率”特點相關。一般來說,酒后神經處于興奮狀態(tài),往往易于感性與情緒化,而這一點正適合于藝術家去表現(xiàn)自己的性情。

      程嘉燧在自己的詩文中也認為其作畫與酒分不開。在《題醉中墨竹》中,他寫道:“自笑前身應畫師,能描露時與風枝。胸中成竹今何在?但看淋漓爛醉時?!薄?0〕而且,對自己的酒后之作亦相當?shù)靡?,認為“昔年落筆多乘酒,花鳥能欺粉墨工”〔61〕, “酒腸但放槎牙出,不管還宜醒眼無”〔62〕,雖然未能如好友宋玨“自以為神絕”〔63〕,但也自以為是醒眼之時所不能達。

      《松圓偈庵集》中有《冷泉亭畫記》一文,記載了程嘉燧酒后為友人張崇孺作畫的過程:

      魯生以此扇索畫,留余篋中年余矣。今年再同至杭長夏,魯生泊松毛而余棲韜光,時往來焉。又時時致美酒,酒酣輒與坐客揮灑。一日,魯生所餉酒特芳冽,適雨過,下至冷泉亭觀瀑。經靈隱寺僧舍,攜友人數(shù)輩,先置此扇于案,汲水拭硯。及移茶鐺酒榼就澗底,弄石掬水,磅薄大醉。徑起入寺,因惜魯生不共此,作圖貽之。其兀然欹坐,余也,對余飲者為薛蕙光,相向斟酌者為薛更生、張德新,翹足仰臥者馬巽甫,熱壚煎茶為鮑溪父,濯足仰觀崖際僧者陳文叔也。時煙嵐淋漓,云木杳靄,雖未及仿佛,而人物意態(tài)筆法流動,眾客頗為絕倒,遂命記之。〔64〕

      張崇孺,字魯生〔65〕,號長琴山人〔66〕,嘉定人。程嘉燧于鄉(xiāng)里及出游時常得其襄助。從文中之描述可知,程嘉燧在杭期間,張崇孺常以美酒相贈。那么,作為對友人惠佳釀的回報,程嘉燧為作此幅扇面。記文描述了作畫的過程,所畫的內容以及畫面的效果。因是酒后作畫,自然要先做好準備工作,待到“磅礴大醉”時,徑起入寺,在眾友人的圍觀之下,一揮而就??梢韵胍?,當時的場面一定別具表演性。而這種“煙嵐淋漓,云木杳靄”,“筆法流動”的扇面之作,正是程嘉燧所善長的應酬畫風。

      畫史對一位藝術家風格的建構,其中很重的一項依據(jù)即是他的傳世作品,程嘉燧雖然兼善多種畫風,但大量“簡率”風格的作品,構成了后世畫史對其“得云林之疏”的評判。這種簡率的畫法,早在萬歷四十二年(1614)即為孟陽用于應酬作品之中。上海博物館藏有程嘉燧一幅扇面作品,題作《為孟約作山水》,畫面以極簡淡之筆,畫近坡疏木,遠山也一帶而過。全畫用筆如飛,一氣呵成。左上款題云:“頃觀長蘅西湖諸畫扇,不覺自失,雨中試作此,差可簡勁,不審孟約以為何如。甲寅五月朔程嘉燧。”雨中與友人同坐,想必也定有酒,酒酣興發(fā),吮筆而作此畫。從跋中可知,程自以“簡勁”為是,并以此應觀李流芳作品之失,可見其得意之處。這是他首次提出簡的理論,雖然題識中未提及“率”的特點,但從“勁”以及畫面的用筆中可以看到“真率”性情的抒發(fā)?;蛟S是初用此法,對于受畫人對此種畫法的態(tài)度如何,程嘉燧自己的心里似乎并沒有把握,不免些許忐忑,所以發(fā)出“不審孟約以為何如”之問。

      這種簡率的筆法,結合“酒闌歌罷,興酣落筆”的豪放姿態(tài),形成了程嘉燧獨特的應酬畫風?!扒鍌缅涂铡钡某碳戊?,正是以此“簡率”之筆來應付求畫者,而且,最終為此找到了理論依據(jù)。崇禎三年(1630),在為友人延甫所畫的扇面上自題云:

      倪云林畫似陶、韋詩,所謂淡而味深,癯而實腴,今人罕知其妙。余家藏《霜林遠岫》、《秋溪迭嶂》等第一神逸名跡,此頗窺其一斑。暇日偶作此寄延甫,勿謂老人太簡也。

      時人皆以詩而稱程嘉燧,他則以陶淵明、韋莊之詩寓倪瓚之畫,以示己所悟之切,可謂高明。從“勿謂老人太簡也”可以看出,與十六年前的忐忑不同,此時的程嘉燧對自己簡率的畫風已十分自信。

      綜前所論,程嘉燧以詩、畫名于時,但因為不善治生,而至為斗儲而憂,不得已為生計而奔走四方,以詩畫應酬于文人卿士之間。在實際生活中,程嘉燧以繪畫獲利以濟貧困,并感友人之惠,或徇友人之知。而且,應酬過程中,面對眾多的求畫者,越積越多的“清債”,他選擇以倪式山水作為主要應酬風格,以扇面作為應酬作品的主要形制,以酒酣興發(fā)、疏淡快速作為現(xiàn)場作畫的特點,并最終形成自己簡率的應酬畫風。

      (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

      注釋:

      〔1〕《明史》卷二百八十八,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7392頁。

      〔2〕關于程嘉燧貧困生活,詳見拙文《感惠與徇知—程嘉燧與錢謙的交往》,《美苑》,2012年2月。

      〔3〕(明)程嘉燧《送金子魚北上》,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六,第634頁。

      〔4〕(明)唐時升《祭閔孺人文》,《三易集》,《四庫禁毀書叢刊》集部178,卷十四,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184、185頁。

      〔5〕(明)錢謙益《列朝詩集》丁集卷十三,《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624冊,第99頁。

      〔6〕前揭《松圓浪淘集》卷七,第640頁。

      〔7〕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第663頁。

      〔8〕(明)程嘉燧《祭仲防亡弟》,前揭《松圓偈庵集》卷下,第786頁。

      〔9〕(明)程嘉燧《題扇寄孫士征》,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11頁。

      〔10〕(明)程嘉燧《答伯雨兄》,前揭《松圓偈庵集》卷下,第794頁。

      〔11〕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07頁。

      〔12〕前揭《松圓浪淘集》,卷七,第637頁。

      〔13〕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第664頁。

      〔14〕見程嘉燧《李長蘅檀園近詩序》,《松圓偈庵集》卷上,第734頁。

      〔15〕見程嘉燧《題墨花蝴蝶》,《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14頁。

      〔16〕見程嘉燧《題醉中墨竹》,《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08頁。

      〔17〕前揭冒襄《再題李長蘅先生畫》文集卷六,《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399冊,第640頁。

      〔18〕前揭程嘉燧《李長蘅檀園近詩序》。

      〔19〕前揭錢謙益《初學集》卷三十七,第1031—1032頁。

      〔20〕關于程嘉燧與錢謙益的交往,詳見拙文《感惠與徇知—程嘉燧與錢謙益的交往》,《美苑》,2012年2月。

      〔21〕見王杰等輯《秘殿珠林續(xù)編》,《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69冊,第149頁。

      〔22〕(明)婁堅《送別程孟陽游楚》,《吳歈小草》卷三,清康熙間刻本,第11頁。

      〔23〕(明)唐時升《三易集》卷四,《明代論著叢刊》第三輯,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7年版,第223—224頁。

      〔24〕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07頁。

      〔25〕清同治十年義州李鶴年撰集、黃履中摹勒《敬和堂藏帖》,卷六。此條材料摘見于薛龍春《王鐸該帖考論》,《藝術史研究》,第十一期(2009,12),第393頁。

      〔26〕見前注。

      〔27〕(明)周亮工《讀畫錄》卷三,第597頁。

      〔28〕(明)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8冊,齊魯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頁。

      〔29〕《宋史》卷四百九十一,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4135—14136頁。

      〔30〕石守謙《山水隨身:十世紀日本折扇的傳入中國與山水畫扇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流行》,《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二十九期(2010年9月),第4頁。

      〔31〕見利瑪竇、金尼格著,何高濟等譯,《利瑪竇中國札記》,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25頁。

      〔32〕前揭《利瑪竇中國札記》,第26頁。

      〔33〕(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卷六,《中國書畫全書》第一冊,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版,第495頁。

      〔34〕見李日華《紫桃軒雜綴》卷四,《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8冊,第75頁。

      〔35〕前揭石守謙《山水隨身:十世紀日本折扇的傳入中國與山水畫扇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流行》,第32、35頁。

      〔36〕見周道振輯校,文徵明《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483頁。

      〔37〕按此處雖言“團扇”,從其“自開”的動作描述可推知,實際是折扇,此處以“團扇”稱,蓋是因為團扇更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

      〔38〕前揭《松圓浪淘集》總目,第592頁。

      〔39〕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三,第683頁。

      〔40〕《石岡廣福志》卷三,《中國地方志集成·鄉(xiāng)鎮(zhèn)志專輯》第三冊,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年版,第584頁。

      〔41〕(明)謝肇淛《五雜組》卷十二,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46頁。

      〔42〕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第665頁。

      〔43〕 范攄《云溪友議》(古曲文學出版社,1958),卷上,第7頁。

      〔44〕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11頁。

      〔45〕見汪灝編《御定佩文齋廣群芳譜》卷六十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6冊,第674頁。

      〔46〕詳見拙文《程嘉燧與墊巾樓》,《美苑》,2011年4月。

      〔47〕關于手卷及其觀賞之法的討論,參見巫鴻《重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6—49頁。

      〔48〕(清)錢謙益《游黃山記之五》,《牧齋初學集》卷四十六,第1152頁。

      〔49〕見程嘉燧《題董宗伯畫冊后》,前揭《耦耕堂集》,文卷下,第75頁。

      〔50〕(清)陸時化《吳越所見書畫錄》卷四,著錄程嘉燧《仿云林立軸》中載董其昌之跋中所云?!独m(xù)修四庫全書》第1068冊,第225頁。

      〔51〕(清)姜紹書《無聲詩史》卷四,《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65冊,第539頁。另外,王士禎《精華錄》:“其(程嘉燧)風格不減云林”。見王士禎《精華錄》,卷五,《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15冊,第97頁。楊翰《歸石軒畫談》:“(程嘉燧)用筆純似云林?!鼻敖覘詈病稓w石軒畫談》卷三,第97頁。

      〔52〕前揭《松圓浪淘集》,卷九,第1385頁。

      〔53〕前揭《耦耕堂集》卷上,第13頁。

      〔54〕畫中題詩云:“不見云林三百年”。

      〔55〕Max Loehr,Te great Painters of China,p.248.轉錄于巫鴻《重屏》,第144頁。

      〔56〕前揭程嘉燧《憶金陵六首》,詩題后自注:“雜題畫扇。”

      〔57〕冒襄見李流芳畫時以為“北苑、云林頓還舊觀”,前揭冒襄《題李流芳先輩畫》。

      〔58〕程嘉燧《題畫寄吳巽之》中有句云:“臨行尚自愛余筆,點染佀得云林逸?!鼻敖摇恶罡眉吩娋硐?,第31頁。

      〔59〕戴熙《習苦齋畫絮》卷八、九,《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084冊,第799、803頁。

      〔60〕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08頁。

      〔61〕(明)程嘉燧《題墨花蝴蝶》,前揭《松圓浪淘集》卷十六,第714頁。

      〔62〕(明)程嘉燧《昆山雜題畫絕句十首》,前揭《松圓浪淘集》卷九,第659頁。

      〔63〕(清)徐沁《明畫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65冊,第668頁。

      〔64〕前揭《松圓偈庵集》,卷十七,第765頁。

      〔65〕前揭《南翔鎮(zhèn)志》卷六,第56頁。

      〔66〕(清)楊世清《薖園耆英會詩序》,《南翔鎮(zhèn)志》卷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66頁。

      猜你喜歡
      云林扇面友人
      明 董其昌 草書臨十七帖扇面
      中國書法(2023年9期)2023-12-26 18:03:59
      清 程邃 行書雙進酒詞扇面
      中國書法(2023年3期)2023-08-23 05:05:49
      致友人(組詩)
      都市(2022年1期)2022-03-08 02:23:50
      云林鵝
      華人時刊(2022年21期)2022-02-15 03:42:30
      《戲答友人》
      中華詩詞(2019年8期)2020-01-06 07:40:18
      云林水岸
      少兒美術(2019年12期)2019-12-14 08:09:46
      《友人傷足有贈》
      中華詩詞(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26
      《戊戌元日與友人通話》
      中華詩詞(2018年5期)2018-11-22 06:46:08
      舒強扇面作品選登
      陜西畫報(2018年2期)2018-05-21 08:39:29
      云林石譜
      寶藏(2018年1期)2018-04-18 07:39:39
      星子县| 巩义市| 七台河市| 灵川县| 琼海市| 平定县| 庄浪县| 保靖县| 驻马店市| 阜宁县| 北安市| 化州市| 右玉县| 海伦市| 正蓝旗| 德清县| 年辖:市辖区| 永昌县| 金秀| 蒲江县| 南丹县| 盖州市| 宣恩县| 平舆县| 周宁县| 东至县| 武定县| 玉林市| 清水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荔浦县| 临澧县| 乌苏市| 潼关县| 木里| 渑池县| 奎屯市| 调兵山市| 尤溪县| 包头市| 无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