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錦鳳
摘要: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性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認識。筆者從教師轉(zhuǎn)變教學觀念、注重知識開放性、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等方面探討了有關英語教學與素質(zhì)教育方面的幾點認識與做法。
關鍵詞:素質(zhì)教育;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115
現(xiàn)代教育要求:學校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變,大力推行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各方面發(fā)展的新型人才。但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目前,在實施素質(zhì)教育過程中,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問題。下面,筆者就針對英語教學中的素質(zhì)教育談幾點膚淺的認識:
一、教師要轉(zhuǎn)變觀念提高認識
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在這種條件下,教師往往處于傳播知識的主體地位和家長角色;一般是只重視教書,而很難全面挖掘?qū)W生的潛能,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往往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筆者認為: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師在傳播知識的基礎上,更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多方面才能,要做到在教學中教人以知識、教人以道義、教人以創(chuàng)造、教人以能力,以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更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例如,以前為了使學生得高分,教師往往偏重知識的傳授,而對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不夠重視。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加大訓練力度,要精心安排訓練內(nèi)容,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聽、去說,做到人人開口說、積極踴躍地說。對于說的形式,我們可以分小組說、組與組之間以競爭的形式說。而教師此時就是組織者、指導者與評判者。我們知道,學生的能力只有在學生親自反復地訓練中才能逐步培養(yǎng)出來,此外別無他法。
二、教師應注重知識的開放性
在過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往往只要求學生記住是什么,從不要求學生了解為什么及怎么辦。這樣使學生缺乏主動思考的意識,也壓抑了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并記住有關知識和現(xiàn)有結(jié)論,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明確知識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過程,以及知識的實際應用。比如,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課本知識的教授和學習,而應將視線放遠一點,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用課本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著眼于英語知識與社會的關系,尤其是近期內(nèi),還要著眼于英語知識如何適應時代的要求。
目前,我們使用的教材在編排上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這點很好。但我們還應該鼓勵學生在網(wǎng)上尋找同一話題的各種觀點。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點。因為面對開放的知識,教師要教給學生怎樣處理問題的方法,這是很重要的。
三、在教學中應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是學習的主體,是教育的對象,是整個教學中的參與者。而對于不同的學生,其基礎各不相同,興趣愛好及接受能力也有差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挖掘不同學生的潛能,使他們各盡所能、人盡其才。這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對于教師來說,在教學中應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知識,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應發(fā)揚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學風格。
比如,讓學生背誦一篇課文,對基礎差的學生,教師不要要求他們背誦全文,只背誦幾段就可以。教師甚至還要教給他們背誦的方法與技巧。而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則要求他們要背誦全文。在檢查背誦課文的時候,教師應該首先提問基礎好的學生,然后再提問基礎差的學生,這樣就給基礎差的學生留有充足的時間。對于學習差的學生,還應該幫助他們分析阻礙進步的原因:是單詞的問題、語法的問題,還是態(tài)度的問題?然后在具體問題上幫助他們,使他們學習進步。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多提問他們,而且在課下也要多找他們交流,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使學生感到教師在時時關心他們,從而更促使學生努力學習的勁頭。
四、教師應加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
長期以來,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滿堂灌”,學生則成了貯存知識的“器皿”。學生學到的知識是一些條條框框,遇到問題時缺乏靈活應用的能力。這樣,就使我們的教學效果較差,學生難以真正掌握知識。素質(zhì)教育要求:學生在學習時不僅要掌握知識本身的內(nèi)容,更要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技巧。比如,在記憶一些枯燥、難記的語法知識時,我們可以教給學生“以點帶面”的方法。我們知道表示假設條件的虛擬語氣的用法有三種:表示現(xiàn)在的假設、過去的假設與將來的假設。
1. 與現(xiàn)在事實相反的情況:條件從句中用過去時,主句中用should,might,could,would + 動詞原形;有be時應用were來表示。例如:If I were you,I would send him an email. 如果我是你,我就給他發(fā)送一個電子郵件。(事實上我不是你)
2. 與過去事實相反的情況:條件從句中用過去完成時,主句中用should, might, could, would + 現(xiàn)在完成時。例如:If I had had time, I would have called you. 如果當時我有時間的話,我就給你打電話了。(事實上當時我沒有時間)
3. 與將來的事實相反的情況:條件從句中用過去時或were to do或should do,主句中用should, might, could, would + 動詞原形。If I were here tomorrow, I would help you. 如果我明天在這兒,我就幫助你。(事實上明天我不會在這兒)。
其實,只要記住兩句話——與現(xiàn)在相反那句;與過去相反那句就夠了,因為與將來相反的條件句和與現(xiàn)在相反的結(jié)構(gòu)相同。只要記住下面兩句:(1)If I had time, I would call him. (2)If I had had time, I would have called him.就可以寫出以上三種情況的結(jié)構(gòu)了。
總之,培養(yǎng)合格的學生是我們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起著決定性因素。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應多加強師生的互動作用,應把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放在第一位;把過去的單純傳授知識變?yōu)榧葌魇谥R,又教人以能力的雙重課堂,使學生能夠健康地成長,真正成為品學兼優(yōu)的高素質(zhì)人才。
(作者單位:山西省大同市第十九中學 0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