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王紅
課本劇表演,撬動學生言語實踐的杠桿
——以三年級《六個矮兒子》為例
浙江杭州采荷第一小學教育集團 王紅
王紅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杭州市第一層次學科帶頭人,江干區(qū)名師名校長。浙江省兼職督學、浙江省小學語文教育學會常務理事、浙江省中小學教材學科審查委員會委員、杭州市特級教師協會常務理事。
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堅守在小學語文教學第一線,逐步形成了“扎實中不失靈活,樸實中帶有細膩”的教學風格。樸素靈動的語文課堂進行的是對“真實”“樸實”與“扎實”的富含智慧與靈氣的生動演繹,在真實中顯本色,在樸實中顯智慧,在扎實中顯高效;樸素靈動的語文課堂,不拘泥于教案的精彩預設,而是關注課堂的靈活生成,師生在課堂中共同成長。
課本劇以其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傳統(tǒng)教學行為常把課本劇表演作為一種終結性的展示形式,本文則嘗試著將這種表演形式作為學生言語實踐的基本策略貫穿全課始終,通過學背臺詞積累書面語言、創(chuàng)編臺詞內化書面語言、情境表演實踐書面語言等過程的展開,激活學生參與言語實踐的積極性,最終達成言語能力的提升。
課本劇表演 言語實踐
語文言語能力,只有在學生作為閱讀實踐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對閱讀材料重復接觸、多次嘗試和反復練習中才能獲得。在執(zhí)教人教版三年級選學課文《六個矮兒子》一課時,我一改字斟句酌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而采用“課本劇表演”的形式,旨在以此作為撬動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杠桿,提升言語實踐能力。
《六個矮兒子》是作家沈百英的兒童文學作品。文章篇幅短小,文本情節(jié)單純,主要通過對六個矮兒子靠自己雙手獲得幸福生活的描寫,頌揚了他們不畏困難、勤勞能干、愛動腦筋的優(yōu)良品德。
1.故事內容富有趣味
六個矮兒子究竟是靠什么過日子的呢?作者并沒有直接說出動物或植物的名稱,一直到結束也沒有告知我們六個矮兒子是靠什么生活的,而是用“八只腳”“六只腳”“四只腳”“兩只腳”“一只腳”和“沒有腳”來形容。故事選擇了把這個懸念進行到底,最后問了句:“小朋友,六個矮兒子都靠什么生活的,你能說出來嗎?”讓兒童根據這些特征和腳的只數來猜猜六個矮兒子是靠什么生活的。
美學奠基人之一伊瑟爾認為,文學作品是文本和讀者想象相遇的結晶,一個沒有空白或者空白不足以引起填補沖動的作品是自我窒息的作品,是沒有生命征象的作品。面對故事中這樣的“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學生會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和想象力去填補空白、尋找作品的意義,感受其趣味盎然的藝術價值。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樣有趣的內容就是孩子們進行課本劇表演的天然的有利條件。
2.對話貫穿故事始終
故事以對話貫穿始終,六個矮兒子的語言都是圍繞“幾只腳”來寫的,而且語言相近,段式相同,極富幽默感與趣味性。作者站在講故事的人的角度來寫這則故事,用口頭表達語言來敘述故事,帶給讀者一種讀故事就好像在聽故事的感覺。沈百英所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學作品,文字沒有過多的雕琢,讀起來淺顯易懂,樸實自然,文本的親和力很強,非常適合孩子們講述、分角色對話,進行模仿遷移的情境表演。這是一篇很好的供兒童閱讀或表演的敘事性文學作品。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的關于第二學段的閱讀要求是:“能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yōu)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边@個年齡段的孩子以感性思維為主,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可以把“抓住事物特點練習有表情地復述”作為課堂教學重要的目標。課本劇表演為孩子們的復述在發(fā)展兒童的智能方面的體現,“經驗和接觸是真正的導師”(盧梭),兒童對客體的認識是從實踐活動開始的。
本課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篇選學課文,選學課文需要達成的主要目標: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學習語文,積累課文規(guī)范的語言,習得作者的表達技巧,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并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審美樂趣。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為(112.6±52.8)min,長于參考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為(1241±448)ml,多于參考組患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課本劇表演”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它可以為學生提供無限廣闊的思維、想象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在制定該課教學目標時,我將教學目標定位為以下四點:①結合課前預習單,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②抓住事物“外形、環(huán)境、活動”的特點,練習復述第一個矮兒子的臺詞。③根據“外形、環(huán)境、活動”表達規(guī)律補充第三個矮兒子的臺詞,并練習有表情地表演第三個矮兒子的對話。④體驗勞動的幸福與快樂,感受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目標3定位為學生自主表演?!把荨?會促使學生更主動地去理解文章,把握形象,同時又通過課本劇表演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在特有的情境之中進行生動的言語訓練,感受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小學生學習語文的獨特體驗,在課本劇的編演實踐中能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課本劇是一種集綜合性、實踐性于一體的深受小學生喜愛的戲劇形式,它可以幫助學生把書面語言轉換成適合于舞臺的口頭語言、形體動作,變死的課本知識為活的演出實踐,同時要求學生發(fā)揮想象,相互配合。
在執(zhí)教《六個矮兒子》的過程中,以表演課本劇為主要形式,設計了三次有梯度的言語實踐機會。
1.學背臺詞,積累書面語言
朱自強教授說:“兒童期是激活兒童語言潛能的最佳時期,兒童文學是與兒童語言發(fā)展相契合的語言系統(tǒng),在兒童文學這里,孩子們能找到最適合他們的語言材料,能夠最有效地激活語言潛能?!闭n始,我化身導演,告訴孩子們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演一演課本劇,一起過一把演員癮。孩子們都喜歡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華,表現的欲望十分強烈,個個躍躍欲試。我適時開展第一次言語實踐活動:“做演員的基本條件就是要學會背臺詞。比一比誰能在最短的時間里背出臺詞?!?/p>
要表演課本劇,學生必須深入領悟課文內容,梳理清楚課文的故事情節(jié),在讀通、讀熟、讀懂文本的情況下,進行語言文字的涵詠與披文入情的體驗。把記敘性文章改編為戲劇,劇本里大部分是對話。對話語言要規(guī)范,用詞要準確,句子要完整。這些要求的落實都需要學生有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學習背誦臺詞的過程就是學生主動學習語文基礎知識的過程,也是言語能力得到提高的過程。孩子們在任務驅動下,以飽滿的學習熱情,積極主動地對課文內容進行重復性閱讀,達到積累規(guī)范語言的目的。
課文并沒有把六個矮兒子的謀生手段直白地告訴大家,需要學生抓住事物的特征對課文進行深入理解。但是學生并不明白此中真意。首次嘗試背誦臺詞時孩子們純粹是死記硬背?!跋氩幌胫烙挚煊趾糜涀∨_詞的絕招?”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師的一句話一下子點燃了孩子們的興奮點。我適時出示第一個矮兒子的臺詞:“我從早到晚都為八只腳忙。我傍晚提燈到湖上,投下一條粗繩,八只腳看見燈光,就順著繩子爬上來。到半夜能捉二十多只,拿到集市上,可以賣不少錢呢!”他們帶著期盼,帶著渴望,興趣盎然地,主動深入地探究文本在語言表達形式上的規(guī)律,通過抓“八只腳、湖上、爬”等關鍵詞,發(fā)現第一個矮兒子在語言表達上是按照“外形、環(huán)境、活動”這三個方面來編制謎語的——語言表達的秘妙就這樣很自然地在“巧妙記臺詞”的任務驅動下得以發(fā)現。這時候的背誦臺詞是基于文本卻又高于文本的,學生不僅僅局限于對文本的記憶和復述,更多的是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演繹。以此來讓學生獲得最直接的情感體驗,記憶文本內容由最初的索然乏味而變得饒有趣味。
2.創(chuàng)編臺詞,內化書面語言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通過自身的語文實踐活動,才能夠形成與發(fā)展。作者沒有直接說出六個矮兒子的謀生手段,而是采用猜謎的形式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進而引起閱讀興趣;不是單純地教孩子認識動物的常識,而是引起學生的趣味思考,并且答案也不是唯一的,這就給教學留下了很大的自由發(fā)揮的空間。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第二次言語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即創(chuàng)編臺詞大比拼。課本劇改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進行文本語言轉換的能力。我先請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理清第三個矮兒子的臺詞中只介紹了事物的“外形”,缺少了“環(huán)境、活動”兩方面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根據自己猜謎的結果,運用所學語文知識,從“外形、環(huán)境、活動”三個方面給第三個矮兒子的臺詞進行藝術的再加工。有的根據“胖胖豬”進行創(chuàng)編:“我是靠四條腿的。去年我買了十多只,今年已經有三十多只了,它們喜歡在泥地里打滾,都養(yǎng)得肥肥壯壯的?!庇械母鶕斑氵阊颉边M行創(chuàng)編:“我是靠四條腿的。去年我買了十多只,今年已經有三十多只了,它們頭上長角,會咩咩地叫,都養(yǎng)得肥肥壯壯的?!边€有的根據“飛奔馬”進行了創(chuàng)編:“我是靠四條腿的。去年我買了十多只,今年已經有三十多只了,它們天天在草地上奔跑,喜歡吃青草,都養(yǎng)得肥肥壯壯的?!焙⒆觽冏プ〔煌i底進行創(chuàng)編,使臺詞內容更加完整,情趣更加濃厚。對文本進行擴充并表演,這樣已經不是對課文內容進行簡單的重復,而是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通過聯想和想象,進一步充實內容,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更具體生動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
在這個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個獎勵名片的小環(huán)節(jié)。告知學生,劇組專門為我設計了一張金名片,誰能夠當選劇組演員誰就能得到導演的金名片。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集中精力去獲取知識,并創(chuàng)造性地完成當前的活動。
3.情境表演,實踐書面語言
課本劇的表演,對言語、表情、動作等配合要求高、難度大,是學生再創(chuàng)造的藝術活動過程。如何引導學生將劇中人物與自己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去把握其性格并注意對話語言的表達技巧?教學中我設計了第三次言語實踐的環(huán)節(jié):先出示《七個小矮人》的劇本,有意識地向學生提供課本劇的范本。學生通過瀏覽劇本,發(fā)現每個小矮人的后面都有表情、動作的提示語,進而明白要想把劇本演好,要準確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通過表情、動作夸張地表現出來。然后再出示填空:第三個矮兒子():我是靠四條腿的……通過學生自主嘗試,促進學生在學習借鑒中將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轉化為自己的寫作能力,把書面語言轉化成口頭語言和形體動作。
每個學生在課文的閱讀理解中都有自己獨特的體會,改編后進入表演,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達到巔峰,圍繞劇情的推進和人物性格的表現,動作、表情、對話都達到了高度的個性化。學生根據自己的設計和理解有所創(chuàng)新地進行排演:有蹺起大拇指神氣地說的,有拍著胸脯自豪地說的,有叉著腰自信地說的,還有低著頭嘆著氣說的……“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焙⒆觽冊诒硌輹r不但語氣讀得好,而且表情、肢體語言也恰到好處,可視性和可聽性兼?zhèn)?,既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能力,也加深了學生對作品“人矮志高”的認識。
根據文本的特點,以“課本劇表演”撬動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融“讀、背、創(chuàng)、寫、演”多種語文學習方式為一體,符合學生的年段特點,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有梯度地層層推進,不僅實現了語言文字的積累,而且邏輯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實現了在語文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言語實踐能力的目標。
[1]傅念飛.課本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D].西南大學,2008.
[2]李永麗.淺談課本劇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學習,2013(9).
[3]朱自強.小學語文兒童文學教學法[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