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江濤 王依
【摘 要】現代社會,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這不僅體現在對疾病的防治上,還體現在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上。因此,媒體在進行健康類新聞報道時,更應講究方法,盡力將健康類新聞的價值最大化。一方面,要將視角投向各類人群,具有貼近性和針對性;另一方面,媒體從業(yè)者應具備一定的醫(yī)學專業(yè)素養(yǎng),能嚴謹慎重地向公眾傳播健康信息,并且有能力將復雜的醫(yī)學知識深入淺出地報道出來。同時,在健康類新聞報道逐漸變?yōu)橐詡魇诮】涤^念為主的今天,反復傳播也是一種重要方式,有助于推動公眾在潛意識里形成可以指導實踐的健康觀念,真正實現健康傳播的意義。
【關鍵詞】健康類新聞報道;貼近性;專業(yè)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逐漸成為公眾最普遍、最迫切的追求之一,健康傳播也越來越不可或缺。健康傳播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復雜系統(tǒng),包括自我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四個層次。其中,在大眾層次上的傳播主要是指各類媒體的健康報道。在時代的變遷與進步中,我們的健康類新聞報道也不斷發(fā)生著改變,由過去的單純報道健康知識為主變?yōu)橐詡魇诮】涤^念為主,關注對象從病患群體發(fā)展到普通大眾,報道內容從注重患病治療到兼顧預防保健,“治未病”、“心身健康”等說法和理念開始被更多人知曉和重視。好的健康類新聞報道對于促進公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健康生活方式的養(yǎng)成,進而提升整個社會的健康水平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健康類新聞報道要具有貼近性和針對性
在選材上,健康類新聞報道要將視角投向各類人群,具有貼近性和針對性。貼近性主要是指新聞報道對于當前社會生活、人們現實需求所持距離的遠近程度。具有貼近性的新聞,同時也具備了針對性。
子女外出打工或異地定居的空巢父母,獨自在他鄉(xiāng)打拼的都市白領,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創(chuàng)業(yè)者等等,都是健康類新聞報道所應關注的對象,我們應該為這些群體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內容。比如,面對現代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復雜的人際關系以及工作生活的壓力,一些都市上班族已經出現了職場孤獨、下班沉默等傾向,有心理專家將其歸結為“假自閉”表現,并指出這是一個較為龐大的群體。關注這一群體,從醫(yī)學角度給予一定的指導幫助,這是健康類新聞報道貼近性的體現之一。
另一方面,對民間、網絡上流行的與健康相關的說法進行科學求證,也是健康類新聞報道講究貼近性的一種體現。例如,一些新媽媽表示自己在孕后會有健忘、注意力難以集中、反應慢等表現,因此“一孕傻三年”的說法在民間流傳很廣。事實上,醫(yī)學專家指出,雖然孕婦在妊娠期間腦部分結構確實出現改變,但并沒有導致認知能力減弱。對于一些孕產婦反映自己的記憶力不如非孕期,可能與勞累、激素變化等多種因素有關。如果健康類新聞報道遠離貼近性和針對性,缺失了對孕產婦這一群體的關注,忽略了對這一說法的求證,就可能導致這種調侃之說帶來負面影響,使部分孕產婦出現自卑、焦慮等心理,不利于其身心健康。
同時,健康類新聞報道要緊跟熱點話題,對容易引起誤解的健康問題,及時進行科學的解釋與引導。
比如,當某個地區(qū)出現H7N9疫情時,市場上的禽類、雞蛋價格就會受到影響,不少居民會出現“雞蛋、雞肉還能不能吃”的疑問,甚至抱著以防萬一的心理而遠離一切禽類,導致市場上禽類、禽蛋類的價格一降再降。事實上,疾控專家指出,尚沒有證據顯示H7N9病毒能夠通過妥善處理的禽類或禽蛋類傳播給人類,購買、食用有檢疫證明的冷鮮禽、冰鮮禽及其產品很安全,而且吃煮熟的食物也不會感染該病毒。此時,如果沒有相關健康類新聞報道及時做出科學、權威的解答,就可能導致恐慌蔓延,甚至給社會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帶來不良影響。
二、健康類新聞報道要嚴謹慎重、專業(yè)可信
醫(yī)學是一個從預防到治療疾病的系統(tǒng)學科,實踐性非常強。除了我們常見的外科學、內科學、兒科學等,還有神經精神病學、康復醫(yī)學、心理衛(wèi)生等多個方向,每個方向的研究都更傾向于精細化。可以說,醫(yī)學是一門不論在實踐上,還是在傳播上都可能“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的學科。這就要求媒體從業(yè)者在做健康類新聞報道時,具備一定的醫(yī)學專業(yè)素養(yǎng),向專家型記者發(fā)展。
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在自己的報道領域成為“專家”,才能確保報道內容的真實準確,才能更好地為受眾提供所需服務。一旦因專業(yè)性不足而生成錯誤信息,如常識性錯誤、語言表達不明等,就可能對受眾造成誤導,導致其出現錯誤實踐,反而危害到健康。比如,網絡上曾流傳“靠墻半蹲一周,膝蓋年輕10歲”的說法,甚至一些健康類媒體也對此類說法進行過報道。事實上,靠墻半蹲的方式目的是對膝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進行訓練,以增強膝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但這樣做并非最佳方式,效果也不明顯。對于需要減少膝關節(jié)負荷或負重下疼痛明顯、有關節(jié)炎的人來說,這種動作就更不適合了。因為即使半蹲時有墻體作為依靠,膝關節(jié)仍需負重工作,而任何負重的鍛煉都會給關節(jié)帶來不同程度的磨損。相反,坐位伸膝、俯臥屈膝等鍛煉方式所達到的護膝效果會更好些。這種不夠嚴謹、可能會誤導部分受眾的報道之所以出現,與媒體人自身醫(yī)學專業(yè)知識有所欠缺不無關系。
目前來看,大多數媒體從業(yè)者并非學醫(yī)出身,本身對于醫(yī)學知識的掌握多來源于工作期間的積累,因長期接觸醫(yī)療衛(wèi)生領域信息和人員而初步具備了基本的醫(yī)療保健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健康類新聞報道就更要嚴謹慎重,通過“把關”來提高專業(yè)可信度,警惕潛在風險。在把關方面,可以通過個人學習積累、多與專家溝通、請專家審閱等方式來彌補專業(yè)性的不足,確保健康信息傳播的準確性。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所說的嚴謹慎重,不僅適用于一般醫(yī)療健康知識的報道,更適用于新的醫(yī)療衛(wèi)生研究成果的報道。醫(yī)療新理念、新方法的提出,新藥的問世,新技術的應用等,都屬于醫(yī)療衛(wèi)生研究成果。對這些新的科學成果,要慎之又慎,應向專家虛心請教求證,辨清真?zhèn)魏笤龠M行適度的報道,因為很多受眾會根據報道的介紹而慕名求醫(yī)問藥,一旦出現錯誤,后果不堪設想。對于尚未經權威機構證實的、不能找到確切出處的新成果和消息,更不能隨意報道。
三、健康類新聞報道要注意深入淺出
在嚴謹慎重之余,健康類新聞報道還應注意深入淺出。很多的醫(yī)學專業(yè)知識難免枯燥難懂,醫(yī)療從業(yè)者雖然懂專業(yè)實踐,但不一定擅長將過于專業(yè)化的信息有效地傳播給普通受眾。這里的有效傳播主要是指能夠吸引受眾關注、讓受眾透徹理解、深刻記憶并能依照實踐。此時,就需要從事健康類新聞報道的采編人員充當醫(yī)療從業(yè)者和公眾之間的橋梁,在自己準確理解后,將復雜的醫(yī)療知識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出來,幫助公眾減少或消除理解上的困難,真正地掌握這些健康知識,這也是對媒體人提出的更高要求。在醫(yī)學術語上多進行解釋,從身邊的案例入手分析,適當地運用形象的比喻、詼諧的語言等,都不失為讓健康報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方法。
以一篇簡單的腫瘤科普報道為例,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其中,惡性腫瘤呈迅速侵襲性生長,易與周圍組織黏連,易發(fā)生轉移,治療后易復發(fā)。在向公眾介紹惡性腫瘤的特性時,如果單純羅列這些特點,難免枯燥乏味,也不易理解。此時,我們的健康類新聞報道如果采用一些形象、有趣的說法,傳播效果會更好。如: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些特性匯聚于“腫瘤君”一身:“相比于良性腫瘤的‘乖巧懂事,它的‘兄弟惡性腫瘤顯得惡意滿滿,不僅發(fā)育快、破壞力強,像饕餮一般消耗著大量營養(yǎng)物質,而且‘生性不安,容易復發(fā)和轉移,是個不折不扣的‘危險分子?!?/p>
四、健康類新聞報道可以進行反復傳播
新聞的反復傳播是指對同類新聞事實多次重復的報道,一般認為,這是新聞媒介主體出于某種宣傳動機采用的一種灌輸性的報道方式。反復報道的特點在于,重復性強、傳播覆蓋面廣,目的通常是為了加深印象,使受眾有機會產生更深刻的認知。
健康類新聞報道屬于新聞報道,但又與其他時事新聞、民生新聞等有所區(qū)別,更側重科學的普及和觀念的倡導。有學者指出,觀念的形成不是單純地憑理性和智慧,還要靠潛意識。在潛意識中形成觀念不是個簡單的過程,需要有四個基本條件:信息的權威性、氛圍、多次重復和從眾。
媒體具有公信力,其發(fā)出的信息無論在權威性還是可信度上,都更有保障,公眾更愿意相信和接受。在這個基礎上,對于某一健康知識、健康理念的正面、反復的傳播,有助于加深公眾的認知,最終內化為正確的觀念。
比如,有統(tǒng)計顯示,慢性病死亡在我國總死亡人數中的占比超過80%,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引起慢性病發(fā)生的最主要因素。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預防慢性病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健康基石的16字格言,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心理平衡、戒煙限酒”。要普及這一觀念和這16字做法,讓社會公眾引起重視,逐漸改掉不良習慣,就需要以此為核心,進行反復的傳播,助推公眾在潛意識里形成可以指導實踐的健康觀念。
(作者單位:樊江濤,中國青年報河北記者站;王依,唐山市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