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坤
摘 要: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之一,主要體現(xiàn)為“通過語文的學習來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和美好、豐富的情感”。人文性的體現(xiàn)離不開文本語言這一載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不能脫離語言只談人文,而是要抓住語言的學習,引領(lǐng)學生研讀文本、走進文本,領(lǐng)會文學語言的精妙之處,從而體現(xiàn)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文本語言;朗讀
關(guān)于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問題,曾有人認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教師過于強調(diào)語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對課文語言的學習和欣賞。文學作品中的人文性是隱藏在文章中的,它的存在離不開語言載體。如果我們?nèi)藶榈貙⑵鋭冸x出來,只注重對一篇課文的人文性進行學習和理解,而拋棄了語言的學習,那么這堂語文課也就不能稱之為一堂真正的語文課。
那么,怎樣做才能讓語文課成為一堂真正的語文課呢?
我想,應(yīng)該是利用語言這一載體。作者都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的,文本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寄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yīng)關(guān)注對文本語言的教學,引領(lǐng)學生通過“文本語言”去挖掘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其實,先人們所創(chuàng)造出的每一個漢字都沒有什么感情色彩,可被作者融入個人主觀情思之后,便充滿了感情色彩。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發(fā)現(xiàn)這些充滿靈性、浸透心靈、富含感情的語言片段。而對這些語言片段的欣賞與分析,能讓我們對作者的精神世界有更好的理解。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多品味文章的語言,做到“咬文嚼字”,特別是選擇一些精妙的語言去品味。例如,在史鐵生的《合歡樹》中,有這樣一段話:“有一年,人們終于又提到母親:‘到小院去看看吧,你媽種的那棵合歡樹今年開花了!我心里一陣抖,還是推說手搖車進出太不易”。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指出這句話的精妙之處,待學生指出是“抖”字時,再要求學生細細品味,揣摩這個“抖”字的精妙之處,由此讓學生明白作者在此處使用單音節(jié)字的生動之處:失去母親的內(nèi)心疼痛在這一個“抖”字中傾瀉而出。再如,老舍的《我的母親》中也有這樣一段話:“除夕,我請了兩個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這是全文精彩部分的其中之一,作者先用一個“笑”字,將母親見到兒子的那種喜出望外和抑制不住的激動之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再用一“愣”一“嘆”刻畫出母親當時復雜的心理活動。最后,母親的“去吧,小子”這句話言語簡短,聽起來普通,但包含著母親的無限深情。這里有母親對兒子工作的理解、母親對兒子的無私奉獻、母親對兒子全部的愛。細細品味,令人感動。
我們除了通過“咬文嚼字”來品味文章的精彩語言之外,也可以通過對一些關(guān)鍵詞語進行替換、刪減,然后再加以前后對照比較,看看句子的意思、感情是否發(fā)生了變化的方式,感受作者的語言功底及原文的精彩。比如《我的母親》中“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巨款籌到,而后含淚把我送出門去”,教師可以將“巨款”換為“錢”或是“學費”,讓學生分析比較前后的不同,很明顯,更換詞語之后,作者要表達的深意便減弱了很多。再如“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這一句連用了四個“怕”字,表達了內(nèi)心的恐懼,字里行間流露出對母親的摯愛深情。而如果我們將四個“怕”字縮減為一個“怕”字,害怕失去母親的這份恐懼和對母親的深情將會大大減弱。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結(jié)合文本的寫作背景及上下文來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而不能僅從詞語的詞典含義去理解。如在魯迅的雜文《拿來主義》中,在談到“送去主義”時,作者說到“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如果我們只是從“豐富”“大度”等詞典含義去理解這句話,那么,就會誤認為作者對國民政府的“送去主義”持贊成態(tài)度。其實則不然,如果教師引導學生結(jié)合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及后面作者羅列出的關(guān)于“送去主義”的種種危害后,學生就會明白作者口中的“豐富”“大度”并不能從正面來理解,這些都是反語,是作者對“送去主義者”的諷刺。
朗讀對于文本語言的學習也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讀書強調(diào)“口誦心惟”,所以朗讀是眼、口、耳、腦等多種器官共同參與的活動,是通過直接思維方式來感受語言,對語言的意義、情感進行感受,是感受語言、品味語言的過程。與閱覽相比,誦讀可以喚起學生的情感,學生可以在朗讀中通過抑揚頓挫的語音、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體會到語言所傳遞出來的或悲或喜的感情,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朗讀還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本中的語言,判斷語言的正誤以及優(yōu)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文字是一道橋梁,橋這邊站著讀者,橋那邊站著作者,通過這道橋梁,讀者才會和作者會面,并且與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我們要帶領(lǐng)學生借助語言文字這道橋梁,與作者在思想上進行交流,學習作者的語言風格,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不能只是簡單停留在人文性教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