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民
摘 要:在廣大農村,父母大都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爺爺、奶奶照看,在當地學校讀書,這種學生被稱為留守學生。在學習上,他們的聽課習慣差。作為班主任,應該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聽課習慣。
關鍵詞:班主任;培養(yǎng);留守學生;聽課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0-006-01
0
隨著城鎮(zhèn)化建設的迅速推進,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家里只留下老人和孩子,這些孩子就是留守學生。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也擺在了我們面前:他們的學習習慣怎樣?課堂表現如何?本文就從這些方面去分析班主任如何培養(yǎng)留守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
一、留守學生的界定
留守學生,是指其父母雙方或其中一方在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當地寄宿制學校里上學的學生。被界定為不能隨外出務工、經商或從事其他活動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鄉(xiāng)或其它原因平均每兩個月與父母見面次數少于1次的,由監(jiān)護人教養(yǎng)或自我照顧的,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
農村中學大都是寄宿制學校,多數學生寄宿在學校,寄宿生中的一部分屬于留守學生;還有一部分在校外租房住宿,父母出外打工,由爺爺奶奶監(jiān)護的留守學生。這些留守學生應該得到特殊的關愛和照顧。
二、留守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
(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聽課習慣差
留守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或者開小差。究其原因就是父母不在家,他們承擔了在家里照顧爺爺奶奶的責任,并且做一些家務活,有些繁重的家務勞動會使他們消耗過多的精力,導致他們學習時間緊張,課堂上,精神無法集中,瞌睡、疲倦影響了聽課。
(二)課外學習不積極主動,自覺性不高
多數留守學生都是隔代撫養(yǎng)或者是被托付給親戚看護,他們缺少父母的關愛和管教。導致他們性格內向孤僻,不合群,不愿與人交往。即使他們學習上有疑問或者完全不懂,也不愿意向老師或者同學尋求幫助。久而久之,逃避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三)留守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自卑
由于父母長期不在家,留守學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引導,而爺爺奶奶對他們又比較溺愛,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些學生較其他學生更容易陷入情緒的低潮,自卑、任性、暴躁等性格缺陷都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經調查發(fā)現大部分留守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犯錯時不肯承認錯誤,不愿承擔責任,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和不良情緒。
留守學生出現這么多學習上的問題,那么,該如何來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聽課習慣呢?
三、培養(yǎng)留守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探究
(一)班主任在課堂上要適時暗示留守學生集中注意力
課堂上聽課是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課堂上,班主任在講解的過程中,應該時刻留心留守學生的聽課情況,觀其色察其行就能知道他們是否在認真聽課。當班主任發(fā)現他們注意力分散走神或心不在焉了,這時就要進行積極的暗示: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都可以暗示,還可以走近身旁進行暗示。這些積極的暗示能夠提醒要集中注意力;千萬不可大發(fā)雷霆當面批評指正,這會適得其反。
(二)班主任在課堂上要多關注和提問留守學生
由于留守學生從小就缺乏父母管教,形成了一些不良習慣。自我約束力差,或任性,或懶散,或自私,或自卑,或偏激。這些過激行為或不良習慣往往會表現在課堂上。作為班主任,要時刻關注留守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
(三)班主任要對留守學生進行聽課方法指導
班主任要經常性的對留守學生進行聽課方法的指導。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敝笇麄円龊谜n前預習,要求重點聽自己預習時沒弄懂的部分,爭取通過教師的講解,把疑難點解決。要指導他們抓住課程內容的重點,注意聽教師如何導人新課,如何小結,抓住教師反復強調的重點內容。
總之,留守學生的行為習慣和情緒表現是不穩(wěn)定的。這個群體的特殊性,會給班級帶來一系列非常復雜的問題,由此班主任的班級管理工作異常艱巨,只有殫精竭慮,兢兢業(yè)業(yè),不斷地追求和完善自我,才能夠還留守學生一片天地。
[參考文獻]
[1]李秀英.《農村“留守學生”調查與思考》.
[2]譚紹懷,王孝懷.《掙了票子莫誤孩子——外出務工農民家庭留守學生的調查與思考》
[3]龔建平.《淺談農村留守學生的家庭教育問題》.
[4]李正平,王朝勛.《班主任在留守學生監(jiān)護網中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