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華,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南寧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2006年開始行走南方,作嶺南田野考察?,F(xiàn)旅居廣西南寧,從事嶺南文化研究。系《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資深作家。代表著作有《嶺南文化三部曲》《像麥子那樣金黃》《中國美女地理》《三沙人文地理》《家山何處》等十余部。榮獲首屆“朱自清文學(xué)獎”。
一、北靈渠,南陡河
古代,中原通往廣西的陸路途徑目前發(fā)現(xiàn)兩條,一條是桂湘邊境越城嶺和都龐嶺兩山之間的湘桂走廊,另一條是瀟賀古道。此外則是著名的水上交通線,經(jīng)由湘江入靈渠,經(jīng)漓江進入嶺南。這是中原與嶺南之間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船隊進入漓江后于平樂縣入桂江,再由桂江入梧州,在這里又分兩條主要水路,一條順水進入西江,經(jīng)珠江入海,此為南方海上絲路珠江線;另一條是由桂江入潯江,再入北流江,經(jīng)北流、玉林之間的鬼門關(guān),入南流江至合浦出海,此為南方海上絲路合浦線。
這兩條南方海上絲路的特點是輕便船行,貨物吞吐量大,不足之處在于與大西南地區(qū)的連接溝通不暢。
在很長一段時間,朝廷為進一步開拓嶺南,加強對西南邊疆的控制,打通中原與西南之間交通瓶頸的構(gòu)想一直在醞釀之中。至武則天統(tǒng)治期間,在桂柳之間開鑿一條運河的設(shè)想終于提上了議事日程。這條運河的設(shè)想是:在桂水、柳江之間找到一條捷徑。經(jīng)周密勘查,漓江有一條支流,名良豐江,柳江也有一條支流,名洛清江,洛清江上還有一條支流叫相思江。在相思江畔的大灣村、良豐江畔的蔣家壩村之間,最短距離只有三十多里。如果把這三十多里地打通,形成桂柳運河,那么中原與西南之間的交通瓶頸就被突破。據(jù)《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相思埭,長壽元年(692年)筑,分相思水使東西流?!遍L壽元年正是武則天時代,國力強盛,經(jīng)濟發(fā)達,為開鑿桂柳運河提供了物質(zhì)保證。
桂柳運河為什么又稱為“相思埭”?這與桂柳運河的特殊結(jié)構(gòu)有關(guān),其原理與靈渠相似,即船閘原理。桂柳運河中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蓄水與出水工程,叫分水塘,位于今會仙濕地北部巖溶群峰南麓,北部的獅子巖、長潭山、脆骨山等地下水成為分水塘的水源。
分水塘面積有幾十畝,很多地方長滿蘆葦。分水塘北面為北渠入口,有閘,控制北面涌來的水量。分水塘南岸建有出水閘門,分水塘東西兩側(cè)亦建有分水閘門,東閘門控制東渠水,亦稱東陡,進入良豐江;西閘門控制西渠,亦稱西陡,流入相思江。北面的來水進入分水塘后,分成東西兩股水,開閘后各奔東西,再無相見之日,只留相思,故名相思埭。
由于相思埭與靈渠的原理很相似,船只過往皆由陡門(船閘)進出,故稱靈渠為北陡河,相思埭為南陡河。根據(jù)《桂林文博》2011年提供的最新數(shù)據(jù),相思埭運河的總長度約為21.2千米,其中臨桂區(qū)境內(nèi)運河長17.6千米,雁山區(qū)境內(nèi)運河長約3.6千米。相思埭運河所經(jīng)過的地區(qū),多為裸露的石灰?guī)r地貌,開鑿時異常困難,其間石梁盤繞曲折之勢,較靈渠更甚,故費資、人力亦倍增。
唐政府耗巨資開挖相思埭運河,其主要目的仍是滿足軍事上的需要,用以加強對西南邊疆的控制,正如金珙在《臨桂陡河碑記》中所言:“五家軍需,運芻挽粟,胥是賴也?!钡\河的建成在客觀上促進了商旅往來,還可以平衡水量、調(diào)節(jié)河流、灌溉兩岸農(nóng)田,發(fā)揮出航運與水利的作用。清人張鉞這樣評述:“因勢利導(dǎo)以為功跡,一線之泉流而至于經(jīng)達萬里,聯(lián)江會海,沃農(nóng)田而資賈楫……吾粵之民與壤接之滇黔衡楚永蒙澤潤也?!?/p>
相思埭運河開通之后,意外地帶來了當?shù)匚幕慕涣髋c繁榮。經(jīng)過半個世紀,相思埭就迎來了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
二、鑒真北歸,過相思埭
相思埭建成不久,就迎來了六次東渡日本弘揚佛法的鑒真大師。鑒真東渡,基本上都是橫渡東海,與嶺南腹地的相思埭運河,可謂南轅北轍,是完全相反的方向,這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鑒真東渡日本,怎么會來到嶺南的相思埭運河呢?
鑒真大師是江蘇揚州人,26歲開始登壇講經(jīng)。四十余年間為俗人剃度、傳授戒律,先后達四萬余人,每逢傳戒期,求戒僧徒四方云集,揚州千年古剎延光寺由此名聞遐邇。鑒真大師道心貞固,大行德廣,深受僧俗敬重。天寶元年(742年),因當時日本還不具備授戒條件,55歲的鑒真毅然接受來中國留學(xué)的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的邀請,開始東渡,去日本傳道弘法,擔(dān)任授戒大師。鑒真東渡,前五次均告失敗,直至第六次方才成功登陸東瀛。
天寶七年(748年)六月。已經(jīng)61歲的鑒真大師從揚州崇福寺出發(fā),開始了第五次東渡。
這次行程是從揚州古運河入長江,沒想到在長江里就遇上了大風(fēng)大浪。經(jīng)過南通狼山附近時,江濤洶涌,風(fēng)高浪急,所有船只都在江面上旋轉(zhuǎn)。面對如此惡劣的天氣,鑒真仍然要求出海。出海之后,本想鼓帆航行,卻沒想到,風(fēng)向不對,寸步難行。怎么辦?鑒真召集榮睿、普照等商量對策。根據(jù)大家的意見,鑒真決定等風(fēng)向。他讓船只停留在舟山群島一帶。這一等就是數(shù)月。從六月底至十一月,海上的風(fēng)向才有了改變。
鑒真覺得等得太久了。既然風(fēng)向改變了,那就向東瀛出發(fā)吧。奇怪的是,遇上了海市蜃樓。這給海上行船帶來很大的迷惑。風(fēng)浪越來越急,船行海面,一會兒上高山,一會兒跌深谷。不巧的是,茫茫的東海上掀起了滔天巨浪。鑒真的船只遇到了一股強大北風(fēng)的吹襲。風(fēng)力太大,水手們已經(jīng)完全失去了控制能力,船只在大海上,就像一片樹葉在巨浪中漂流。所有人都看著鑒真大師。當水手報告大師實在無法對船只進行操控時,大師合掌,只說了一句:“若天意如此,不如由它去吧。
失去控制的船只像脫韁的野馬,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連續(xù)漂流。當船只與陸地越來越近時,所有人都明白,他們在鬼門關(guān)邊走了一回,現(xiàn)已脫險,算起來,已在海上漂流半個月之久。
振州(今海南三亞)的人們看到一群衣衫襤褸之人從一艘大船上來到陸地,立即有人報告給振州的地方長官。唐代振州治所在今三亞市西北的崖城。當時的振州別駕馮崇債聽說鑒真大師來到海角天涯,以為神助振州,立即派出四百多人的隊伍恭迎鑒真一行。至州城,馮崇債早在城門迎接高僧。他對鑒真說,昨夜做了個夢,說有高僧要來,原來就是您啊。
馮長官將鑒真迎入府內(nèi),設(shè)齋供養(yǎng),又于官府大廳臨時設(shè)壇受戒,將水手、役夫等眾人安置在大云寺。鑒真在此一邊開壇講經(jīng),一邊傳授醫(yī)藥知識、生產(chǎn)技術(shù)與當?shù)厣矫瘛0言瓉頊蕚鋷ト毡镜乃幉奈锲?,只要振州沒有的,都留下了。而振州百姓亦以沉香等土產(chǎn)回饋鑒真。日本沒去成,繞了個大彎來到振州,然后傳經(jīng)布道、進行物產(chǎn)交流,前后達一年時間。
鑒真在振州生活一年多才離開。馮長官一直護送鑒真到達島北的崖州(今瓊山)地界才返回。離開海南時,崖州長官張云特意派遣澄邁縣令一直護送鑒真上船。三日三夜后抵達雷州。
鑒真從雷州半島北歸的線路,主要走水路。從北流江順水進入潯江,溯潯江至潯州,轉(zhuǎn)黔江,轉(zhuǎn)柳江,過象州,轉(zhuǎn)洛清江,進入了相思埭運河。鑒真大師北歸通過相思埭的消息很快傳到了桂林府。沿途官民僧道迎送禮拜,盛況空前。此時的相思埭已建成半個世紀,繁花如錦,古榕香草長滿兩岸,艷紅的花朵擦碰著船舷,遠遠望去,山野廣闊,江水歡騰,相思埭運河里清風(fēng)陣陣,載花歸來滿船香。
從相思埭運河抵達桂州,地方長官馮古璞都督率全城官民、僧眾徒步出城,恭迎大師。桂北大地以最隆重的形式迎接遠道而來的鑒真大師。無論如何,桂州留下鑒真大師的聲音與足跡,相思埭運河從開通之日起,無數(shù)的詩人、遷客、謫官往來于此,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使相思埭運河意外成為連接中原與西南一條重要的文化紐帶。
三、擊楫中流
相思埭運河建成之后,在軍事上,無論是士兵的輸送,還是糧草、鎧甲、兵器的快速增運,都曾為大宋朝廷立下戰(zhàn)功。北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廣源州首領(lǐng)儂智高起兵反宋,攻破邕州。儂軍乘著江水暴漲,沿郁江東下,連破數(shù)州,圍廣州五十七日,久攻不下,西還,攻破昭州、賓州,復(fù)入邕州。
仁宗先派楊畋、曹修率兵前往廣南西路鎮(zhèn)壓儂智高,師久無功。宰相龐籍舉薦大將狄青。狄青乃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得意門生、平西名將,亦主動請纓平叛。仁宗準之。狄青九月領(lǐng)命出征,十二月至桂林。北宋大隊人馬進入漓江之后,立即通過相思埭運河,駐扎在柳州。然后繼續(xù)向西南方向進發(fā),正月至賓州,越過昆侖關(guān),與儂智高戰(zhàn)于邕州之歸仁鋪。儂智高敗,由合江口入大理國。邕州收復(fù)。
狄青的大隊人馬從桂林到賓州,正是由于有了相思埭運河這一快速通道,行軍可謂神速。今柳州地區(qū),有個奇怪現(xiàn)象,就是關(guān)于楊家將的民間故事相當豐富,這與狄青平南有關(guān)。狄青的部隊通過相思埭運河之后,在柳州進行了糧草補給與戰(zhàn)前動員,然后一股作氣直撲邕州。雖然民間故事多帶有演義的成分,但在柳州關(guān)于楊家將的許多民間傳說仍有部分真實的歷史。比如楊文廣,這是《宋史》中有明確記載的人物。狄青南征,鮮為人知的是,楊文廣隨軍參戰(zhàn),“為廣西鈐轄,知宜、邕二州”。就是說,楊文廣后來在廣西做官,曾做過宜州和南寧的市長。
地方百姓也許是出于對楊家將的喜愛,又通過楊文廣演繹出楊八姐的故事:狄青被儂智高戰(zhàn)敗,退守柳州城。宋朝廷派楊宗保率楊文廣前來營救狄青,未果。朝廷最后派楊門女將楊八姐來柳州解圍,與儂智高部隊一接觸,又打了敗仗。楊八姐往鹿寨方向逃竄,不幸在鹿寨境內(nèi)跌落深溝?,F(xiàn)鹿寨有個地方叫雒埠,原名落溝,傳說是楊八姐馬失前蹄跌落深溝的地方。
后來通過相思埭運河的部隊,大規(guī)模的有咸豐九年(1859年)回師廣西的翼王石達開部。此事詳細記錄在清同治元年(1863年)所立的《修寨路碑》上。其時石達開過境,揚兵數(shù)十萬,連營百里,場面十分壯觀。
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這是屬于相思埭運河的黃金時代。當時的工程技術(shù)與運輸效益都達到歷史上的全盛時期。相思埭運河一直到民國之初仍能通航:從蘇橋可以很方便地由水路到良豐,分水塘處常常停泊著為數(shù)不少的往來船只。后來,當?shù)毓贰㈣F路相繼開通,交通運輸工具不斷改善,相思埭年久失修,河道淤塞,往來船只漸少,這才逐漸淡出航運舞臺。
四、會仙濕地
相思埭運河所經(jīng)過的地方,多是裸露的石灰?guī)r地貌,這給開鑿工程造成很大的困難,比之靈渠需要耗費更多的人力和物力。在當時生產(chǎn)力尚不發(fā)達的情況之下,將運河鑿?fù)?,無論如何這是一種高超的智慧,是和靈渠一樣值得我們景仰和紀念的水利工程。
相思埭運河之所以水源不斷,完全依賴于分水塘上游一帶,特別是會仙鎮(zhèn)周邊豐富的地表水與地下水。會仙鎮(zhèn)距桂林市區(qū)30余公里,這里地勢低洼,目前,睦洞湖、分水塘等相思埭流域,已成為廣西唯一的巖溶濕地。會仙鎮(zhèn)境內(nèi)水多,古運河兩岸水渠汊河縱橫,天然河谷和小溪遍布。當年會仙河上留下了許多古老的石橋,如今,這些石橋上長滿野草、青苔和藤蔓,如果不仔細看,你永遠無法知道那些遙遠的橋名:興隆橋、銅橋、云南橋、寺背橋,等等。
相思埭運河除了航行之外,當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功能,就是補水灌溉。洪水期間,北邊山區(qū)匯流的來水蓄積于池沼或地下,這就是運河的水源,可作調(diào)節(jié)補給之用:良豐江水漲時,江水可以通過運河泄入相思江,相思江漲水時,可通過運河排入良豐江。而分水塘的水從南口排出,則流入了廣闊的沼澤地、稻田、池塘。
來桂林旅行,多數(shù)人只看漓江。卻忘了距漓江不遠還有一處融人文、自然為一體的自然景觀。這就是我經(jīng)常前往考察的相思埭古運河,我一直把“相思埭古運河”作為秘而不宣的私家景點,推薦給前來桂林旅行的朋友。
我從毛家村租了一艘小船進入了窄逼的河道。毛家村是相思埭西渠附近的一個小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村中的婦女們就用小船攬客,做點小生意。至乾隆橋附近,卻看到許多魚塘。船家介紹,相思埭濕地內(nèi),有不少養(yǎng)殖戶,有村里的農(nóng)民,也有一些村民轉(zhuǎn)包給浙江人,讓他們養(yǎng)鴨、養(yǎng)鵝、養(yǎng)魚,每畝租金300~400元,最便宜的50塊錢一畝。
后來在會仙鎮(zhèn)的文家自然村,我看到了幾十畝的山楂林。正是開花時節(jié),雪白的山楂花開滿村莊。文家村有500多名村民,大部分為文姓,以種菜和種植果樹為生。這是相思埭運河畔的富裕村莊。村民告訴我,每年這個季節(jié),桂林城里的市民都蜂擁而至,泛舟相思埭運河,踏青賞花,已成為會仙鎮(zhèn)最新的風(fēng)景。
在會仙鎮(zhèn)的山尾村,可以看到抗日名將白崇禧的故居。這是一幢碉樓建筑,四周方正,皆砌以青磚,高大而威嚴。原占地面積2041平方米,為組合式莊園,依山傍水,山下有水井、荷塘,院中有清真寺和學(xué)堂,現(xiàn)僅存主樓和配樓。
責(zé)任編輯 藍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