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瑞
(上海師范大學 古典文獻研究所,上海 200234)
“失腳”與“失足”的歷時發(fā)展與詞義探究*
金 瑞
(上海師范大學 古典文獻研究所,上海 200234)
“失腳”和與之有密切關(guān)系的“失足”屬于一對共生同義詞,二者在歷史上的發(fā)展歷程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從數(shù)量上看,兩者均從宋代開始大量出現(xiàn),經(jīng)歷元、明到清發(fā)展到頂峰。但是,從總量上看,“失腳”一詞的發(fā)展沒有“失足”蓬勃,且清代以后呈現(xiàn)衰落趨勢。從使用上看,二者在使用中的義項選擇和語體色彩不同,反映語言的文白演變。從義項上看,二者應(yīng)當都有從“犯錯誤”義項中引申的隱晦義“失貞”。
失腳;失足;歷時發(fā)展;義項
《漢語大詞典》收錄“失腳”一詞,義項有兩個:①舉步不慎而跌倒。②比喻受挫折或犯錯誤。[1](P1485)《漢語大詞典》對第一個義項的首證舉的是宋代《景德傳燈錄·大安禪師》中的文例:“如人負重擔從獨木橋上過,亦不教失腳。”對第二個義項的首證舉的是唐代白居易《東南行一百韻》:“翻身落霄漢,失腳到泥涂。博望移門籍,潯陽佐郡符?!?/p>
從《漢語大詞典》所引的書證看,似乎“失腳”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唐,其實不然?!笆_”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宋書》?!端螘ぞ砦迨摺妨袀鞯谑哂涊d:
初,玄謨舊部曲猶有三千人,廢帝頗疑之,徹配監(jiān)者。玄謨太息深怨,啟留五百人巖山營墓,事猶未畢,少帝欲獵,又悉喚還城。巖兵在中堂,興宗勸以此眾舉事,曰:“當今以領(lǐng)軍威名,率此為朝廷唱始,事便立克。領(lǐng)軍雖復(fù)失腳,自可乘輦處分。禍殆不測,勿失事機。君還,可白領(lǐng)軍如此。
根據(jù)上下文,此處的“失腳”應(yīng)該是失敗,犯錯誤之義。這個應(yīng)屬于《漢語大詞典》中的第二個義項,即“比喻受挫折或犯錯誤”。這樣可將《漢語大詞典》中第二個義項的書證提前。
唐代高彥休《唐闕史》記載《滄州釣飛詔》云:
大和末司空隴西公之鎮(zhèn)橫海也,九年十一月,朝廷行大戮,宣刑于四方,急詔北渡。于時寒氣方隆,河冰層合,以詔北渡。公急擊凌截舟中流,水勝舟覆,舟人盡溺,詔書隨沒。守者以狀聞,水工大恐,失腳捽地,走東西階,乃連使飛令,鞭策相沓,以必復(fù)為命……
文中的“失腳”當為“舉步不慎而跌倒”義,其后緊跟“捽地”也使詞義更加明顯。這也說明這個義項最早也并非是宋代才出現(xiàn)的。查找文獻后發(fā)現(xiàn),這類義項的“失腳”在唐代的書證還有,如:
頂上四望去,其山下五六十里外周有山圍繞,狀如域壁,山上總是白云,國人號名楞伽城山。山外西北連師子國界,余是大海。當觀望之時,和上不覺失腳砌下臨崖便住,不損毫毛,當知是佛不思議力。弟子等驚喜不已,遂復(fù)道而還。(唐·釋圓照《貞元新定釋教目錄》)
這里的“失腳”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可知當為“舉步不慎”之義。由此可見,《漢語大詞典》中第一個義項的書證年代也可提前至唐而非宋。
除了上面講到的兩個用法外,唐代的《藝文類聚》《北堂書鈔》等文獻中都記載有《笑林》中的一則俳諧故事?!缎α帧废鄠魇侨龂汉惔舅蛟瓡沿?,各種文獻記錄略有出入。但各文獻的記載中均有“失腳”一詞,以歐陽詢《藝文類聚》中所記為例:
笑林曰:太原人夜失火,出物欲出銅鎗,誤出熨鎗,便大驚,惋語其兒曰:異事,火未至,鎗已被燒失腳。
這個故事是說一個太原人家夜里失火,想要拿銅鐺出來,拿錯拿出來熨斗,于是非常詫異:火還沒燒到,銅鐺怎么會已經(jīng)被燒壞了,燒“失腳”了。根據(jù)文義,這里的“失腳”應(yīng)當是說銅鐺的足被燒掉了。鐺是古代的鍋,有足和耳?!短接[》卷七五七引漢服虔的《通俗文》:“鬴有足曰鐺?!比绻涊d屬實,那么“失腳”連用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的《笑林》。但這里的“失腳”還不能說是一個詞,而是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理解為“失掉腳”。
除此之外,“失腳”在唐五代時期還有四例書證:
勸你休去來,莫惱他閻老。失腳入三途,粉骨遭千搗。長為地獄人,永隔今生道。勉你信余言,識取衣中寶。(唐·釋寒山《寒山詩》)
三年江???,長曰犯埃氛。失腳遠行地,無心空羨云。愚非寧武子,蔽是卓文君。以此圖終計,深捿麋鹿群。(唐·張祜《張承吉集·其二十六》)
浮生擾擾務(wù)華虛,未勝東歸重結(jié)盧。自己忘言師靖節(jié),非關(guān)真隱慕玄居。無機坐上休捫虱,失腳溪頭便釣魚。唯恨世間子事,兩莖衰發(fā)為人梳。(唐·張祜《張承吉集·偶信》)
且今以一城之地,居賊中心,如其失腳,即為亡虜……(五代·劉昫《舊唐書》)
這四例書證中的“失腳”均是指“比喻受挫折或犯錯誤”。
這幾例書證,再加上之前《漢語大詞典》所引的書證,“失腳”一詞南北朝見一例,到五代時期也不過十例以內(nèi),可見至此,“失腳”一詞的發(fā)展還是比較緩慢的,用法也多在詩歌等比較文雅的語體中出現(xiàn),多用作比喻義。
說到“失腳”,不得不談到另外一個詞——失足?!稘h語大詞典》里對“失足”的解釋為:①謂舉止不莊重。②不慎跌倒;足未站穩(wěn)。③比喻墮落或犯嚴重錯誤。[1](P1480)
“失足”一詞最早見于漢代:
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是故君子貌足畏也,色足憚也,言足信也。(《禮記·表記第三十二》)
鄭玄注:“失謂失其容止之節(jié)也?!队裨濉吩唬鹤闳葜?,色容莊,口容止?!笨追f達疏:“子曰:至在躬?!墩x》曰:此一經(jīng)廣明君子之德亦夫子竊自言也。不失足于人者,足容重,不失此足之容儀而作夸毗進退于眾人也。不失色于人者,色容須矜莊,不失此色之容儀而作籧篨戚施于眾人也。不失口于人者,口容須安止,不失此口之容儀而作諂私曲媚于眾人也。是故至足信也,此皆覆結(jié)上文?!?/p>
按:這段話里“失足”“失色”“失口”是三個相對應(yīng)的列舉,鄭玄的注解中引《玉藻》的話,解釋君子應(yīng)該莊重,穩(wěn)重,嚴肅。到孔穎達的疏中則更加具體地解釋了“足容”“色容”“口容”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不能“失”。不能作“夸毗、籧篨、戚施”,這三個詞在這里都是指以諂諛、卑屈取媚于人。故“失足”一詞在這里的意思就是“舉止不莊重,不嚴肅”。
三國張揖《廣雅》中始用“失足”去注解“蹉跎”:蹉跎,失足也[2](P521)。且后人多引用及沿用此注釋,如:《楚辭·王褒〈九懷·株昭〉》:“驥垂兩耳兮,中坂蹉跎?!?洪興祖補注:“蹉跎,失足?!?再如:
廣雅曰:蹉跎,失足也。(唐·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
廣雅:蹉跎,失足也。(宋·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箋》)
跎,蹉,失足也。(元·陰中夫撰《韻府群玉》)
蹉跎,失足也。(清·王念孫撰《廣雅疏證》)
其后“失足”一詞則見于南北朝時期:“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民恃衣食猶魚之須水,國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魚無水則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國失民亦不可以治?!?《劉子·卷之三·貴農(nóng)第十一》)
這里的“失足”應(yīng)與前文“無水”相對應(yīng),“無水”是動賓結(jié)構(gòu)短語,即“失去水”,故此處“失足”也應(yīng)當是動賓結(jié)構(gòu)短語,即“失去足”的意思。
到唐代五代時期,“失足”出現(xiàn)五例:
例1:假令時加角,為從高墜下若失足竹木所傷時征為大燒炙,若見血時加宮,為瘡腫時加商,為金刃所傷時加羽,為沒溺魘死。(唐·李淳風《觀象玩占》卷四十七)
例2:是日前佛奴雄雞因避斗飛上屋傷足,……且雄雞失足,是何謂也?小鳳既不審,且不喻,遂無以對。(唐·孫棨《北里志·張住住》)
例3:當是時忠與逆尚未分,一朝失足,千古同恨。觀是碑者,可不懼哉?(唐·顏真卿《顏魯公文集》)
例4:因殺之投井中,暮夜不覺失足,亦墜其中。(五代·和凝《疑獄集·敏中疑無臟》)
例5:陽篆員外干符中佐永寧劉丞相淮南幕因游江失足墜水,待遣人歸宅取衣,久而不至。(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誤掇惡名》)
第1、4、5例中的“失足”都是指“不慎跌倒;足未站穩(wěn)”。第2例中的“失足”是動賓結(jié)構(gòu)短語,即“失去足”。第3例中的“失足”則具有比喻義,是指“犯錯誤”。
總體上看,魏晉時期幾乎沒有“失足”的書證,到唐五代時期,“失足”用例也不多,但是它的兩個主要用法都已出現(xiàn)。而漢代《禮記》中的表示“失禮,舉止不莊重”的用法并未延續(xù)。說明“失足”在此時期也還沒有進入蓬勃發(fā)展時期。
通過前面對“失腳”和“失足”出現(xiàn)的源頭和前期發(fā)展的考察可以看到,在宋以前,“失腳”和“失足”的歷史發(fā)展比較相似,且在使用上都不能算得上普遍。那么這兩個詞是在什么時候被廣泛使用呢?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對這兩個詞在各個朝代的使用進行了統(tǒng)計,結(jié)果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到,唐五代以前,“失腳”和“失足”幾乎沒有用例,從宋代開始,“失腳”和“失足”才開始較多地使用,直到明開始才真正較為廣泛地使用,到清達到頂峰。尤其是“失足”,在清代的用量遠大于“失腳”。到了民國時期,“失足”的用法已經(jīng)降到100以下,而“失腳”已經(jīng)為0。
前面提到,在《漢語大詞典》中,“失腳”有兩個義項,分別為:“舉步不慎而跌倒”和“比喻受挫折或犯錯誤”?!笆ё恪庇腥齻€義項,分別為:“謂舉止不莊重”“不慎跌倒;足未站穩(wěn)”“比喻墮落或犯嚴重錯誤”?!笆ё恪钡牡谝粋€義項只在《禮記》中見到(原句見前)以及后代引用這個句子中見到,且“失腳”沒有這個用法,這里暫且先不作考慮。那么,再看“失足”的后兩個義項與“失腳”的兩個義項幾乎相同。因此,進一步統(tǒng)計了“失腳”和“失足”這兩個詞的這兩種用法在唐以降各朝代的使用頻率,來進一步說明這兩個詞在歷史上的發(fā)展和義項分布情況。見下表1。
表1 失腳和失足的義項歷時頻率表
從表1可以看到,從唐代開始,“失腳”和“失足”雖然一直是相伴存在的,但是兩者的用法不同,“失腳”多用比喻義,而“失足”多為“不慎跌落、跌倒”義。兩者的義項使用頻率不同,反映了“失足”和“失腳”兩個詞的語用色彩不同。從表1可以看到,各個時期中,表示“不慎跌倒”的義項的“失足”均多于“失腳”,且明以后差異明顯。而表示“(喻)犯錯誤”的義項的明以前“失腳”則較多。明以后雖然從數(shù)量上來看少于“失足”,是因為明以后“失足”的整體數(shù)量劇增,基數(shù)大。從具體的文獻中也看到,“失足”在明以后大量出現(xiàn)在刑事案件類的文獻中,多用于記載失足落水、墜井等意外事故。而“失腳”則多出現(xiàn)在詩句中與“塵凡”“塵綱”“官宦場”“名利間”等搭配表示比較抽象的意思??梢?,“腳”是古代的常用口語詞,而“足”跟“腳”相比則相對“文”一些。
正是因為“足”與“腳”有文白之異,“失足”與“失腳”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承擔的使用場合逐漸分化。語言的發(fā)展要適應(yīng)社會的發(fā)展。常用詞的古今演變大多是文白的興替,隨著古白話中口語常用詞不斷地產(chǎn)生,文言中的一些常用詞逐漸被替代[3](P345)。這也反映了人們有意識地選用語體的傾向。詞總是以對立為存在前提,絕對的等義詞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兩個近義或同義詞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一定會因為人們的使用習慣或詞義的演變等原因產(chǎn)生使用上的差異,然后差異越來越大,或兩者的分工明確,或者直到一個詞取代另一個詞。
除了前面提到的用來注釋“蹉跎”,宋代以后,也開始有用“失足”去注釋其他字詞,如:
屢造忍顛蹶。孫曰:顛沛謂仆,蹶失足也。(宋·魏仲舉撰《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跌,徒結(jié)切,失足也。(宋·廖瑩中注《河東先生集》)
遭一蹶者得一便。蹶,失足也,曾一失足后必不復(fù)蹈矣。(宋·林子長注《論學繩尺》)
說明宋代開始,“失足”已經(jīng)非常普遍了,是一個大家都明白意義的詞語,可以用來解釋說明其他不常見的字詞。
到宋代以后,用“失腳”去注釋其他字詞的情況也多見。例如:
衣步推馬,顛蹶退且復(fù)。祝曰:顛,仰倒也;蹶,失腳也。(宋·魏仲舉撰《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南山詩》)
蹶,說文僵也,從足厥聲。引《呂氏春秋》曰:此蹶痿之機。一曰跳也。狐猨聞而蹶往過之。《廣韻》:失腳也,又走也,速也,嘉也。(元·熊忠撰《古今韻會舉要》)
蹶,失腳也,僵也,或作蹷。(清·毛奇齡撰《古今通韻》)
同樣說明,這個時期“失腳”的使用也比較普遍了,常用來注釋“蹶”字。這種情況應(yīng)該和“腳”和“足”這兩個詞在歷史上的詞義發(fā)展有關(guān)。
腳的詞義發(fā)展和取代“足”的過程頗為復(fù)雜[4](P41)。前賢時彥論述關(guān)于“腳”和“足”的詞義演變和發(fā)展以及兩者間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頗為詳備?!白恪北玖x是指整個下肢,且已有“股、脛”表示大腿、小腿的專稱,而足的任何動作常常必須由腳掌來完成,因而“足”常指稱腳掌,成為腳掌的通稱[5](P554)?!澳_”本是小腿的泛稱,《說文》訓“腳”為“脛”?!澳_”和“足”二者從漢代開始,詞義發(fā)生重疊,均可表示“動物的足”。到六朝時,“腳”出現(xiàn)“人腳掌”義[6](P40)。但一直到隋末,“腳”主要用以統(tǒng)指下肢的局面并無明顯改變[7](P46)。直到宋代,“腳”才實現(xiàn)了從“小腿”到“足”的意義轉(zhuǎn)變[6](P42)。隨著“腳”的大量使用,“足”的使用頻率明顯降低,一部分“足”開始被“腳”替代了。當然,這還只是在通語中的情況,在方言中“足”與“腳”的關(guān)系則又有特殊,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不再展開。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結(jié)合圖1可知,到民國時“失腳”的出現(xiàn)頻率已經(jīng)為“0”,當然這是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的檢索結(jié)果,不能絕對地認為,“失腳”到民國已經(jīng)消失了,而且民國的歷史階段短,文獻數(shù)量也有限。但是從總體上來看,“失腳”的出現(xiàn)頻率從明代開始已經(jīng)低于“失足”,到清代,“失足”的數(shù)量達到頂峰,遠大于“失腳”。且從明代開始,“失足”的兩個義項的使用也逐漸接近均衡。這說明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失腳”一詞的使用逐漸衰弱,沒有“失足”的生命力強。并且,在“北大語料庫”中也對現(xiàn)代漢語中這兩個詞進行了檢索,結(jié)果是,在現(xiàn)代漢語語料中,“失足”出現(xiàn)了731次,而“失腳”僅僅出現(xiàn)了28次,二者的使用頻率差異巨大。這也可以看出,直到現(xiàn)代,除了個別作家的用語習慣或個別地域的用語習慣外,“失腳”一詞已逐漸沒落。
詞語的不同義項的發(fā)展會受其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人們的選擇的影響,一些義項會占上風,一些義項會逐漸占下風或發(fā)生語義轉(zhuǎn)移或消失。一些義項雖然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占下風,但是它保留在一些俗語、成語或固定短語中的使用會一直沿用。如“失足”的“(喻)犯錯誤”義項保留在“一失足成(為)千古恨”中沿用至今?!耙皇ё愠?為)千古恨”在民國以前共19條用例,明代6條,清代13條,呈現(xiàn)上升趨勢;相應(yīng)地,“一失腳成(為)千古恨”民國以前共15條,明代10條,清代5條,呈下降趨勢。這也同樣反映了“失腳”一詞正逐漸被“失足”取代。
四
除了前面論及的《漢語大詞典》中的義項之外,有學者提出,“失腳”一詞還有另外一層隱晦義。吳曉龍在《說“失腳”》一文中認為《紅樓夢》中有幾例“失腳”不僅指“墮落,犯錯誤”,還專指“失貞”之義,即女子由于遭人欺哄或自己感情沖動而失去處女的貞潔[8](P222)。屬于一種委婉語。并且從語言文化的角度對“腳”的引申義作了闡釋?!都t樓夢》中“失(了)腳”表示“失貞”的例子如下:
無奈二姐倒是個多情的人,以為賈璉是終身之主了,凡事倒還知疼著熱。要論溫柔和順,卻較著鳳姐還有些體度;就論起那標致來,及言談行事,也不減于鳳姐。但已失了腳,有了一個‘淫’字,憑他什么好處也不算了。(第65回)
司棋說道:“一個女人嫁一個男人。我一時失腳,上了他的當,我就是他的人了,決不肯再跟別人的。我只恨他為什么這么膽?。 ?第92回)
在“中國基本古籍庫”中對“失腳”一詞進行窮盡性的考察后發(fā)現(xiàn),“失腳”這個義項的使用不止出現(xiàn)在《紅樓夢》中,說明并非作者個人語用習慣,這種用法應(yīng)當確實是存在的。例如下面的例子:
【畫眉序】提起更心焦,我是良民誤失腳。這欺君罪惡大義難逃。(清·唐英輯《燈月閑情十七種》)
【泣顏回】提起更恓惶,墮風塵失腳為娼,出乖露丑鎮(zhèn)日價云雨聯(lián)床,甜言蜜語昧心兒說盡瞞天謊……(清·唐英輯《燈月閑情十七種》)
這兩處“失腳”根據(jù)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來看,應(yīng)當都有“失貞”義。
既然“失腳”有這一層婉轉(zhuǎn)語用法,考慮“失足”是否也有類似用法。果然,在對文獻進行考察后發(fā)現(xiàn)“失足”也有類似用法。如:
男既未婚,女亦未字,何不圖百年諧老計乎?若夫因愛生情,因情失足,則非妾所知,亦非妾所愿也。(明·青心才人撰《貫華堂評論金云翹傳》)
然則天下之犯淫惡者,縱徼幸于一時,必糾纏于他世,片時失足,后悔何追?愿以為當頭棒喝也可。(清·百一居士撰《壺天錄》)
在這兩例中,根據(jù)上下文判斷,文中的“失足”都應(yīng)與婦女“失貞”有關(guān)。當然,這種用法算不上普遍。
綜上所述,“失腳”一詞在《漢語大詞典》中兩個義項的書證都可提前?!笆_”和與之有密切關(guān)系的“失足”屬于一對共生同義詞,二者在歷史上的發(fā)展歷程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從數(shù)量上看,兩者都是從宋代開始大量出現(xiàn),經(jīng)歷元、明到清發(fā)展到頂峰。但是從總量上看,“失腳”一詞的發(fā)展沒有“失足”蓬勃,且清代以后呈現(xiàn)衰落趨勢。從使用上看,二者在使用中的義項選擇和語體色彩不同。兩個近義或同義詞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一定會因為人們的使用習慣或詞義的演變等原因產(chǎn)生使用上的差異,然后差異越來越大,或兩者的分工明確,或者直到一個詞取代另一個詞。中古白話時期,語言文白的演變則是常用詞興替的一個重要因素。
[1]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994.
[2]徐復(fù).廣雅詁林[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3]徐時儀.漢語白話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4]汪維輝.幾組常用詞歷史演變的考察[M]//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語史研究集刊.成都:巴蜀書社,1998.
[5]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6]汪昕,羅思明.“腳”與“足”詞義演變及動因考察[J]. 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7).
[7]王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8]吳曉龍.說“失腳”[J]. 紅樓夢學刊,2001(3).
[責任編輯 鐵曉娜]
The Diachronic Development and Meaning Exploration of Shijiao (失腳) and Shizu (失足)
JIN Rui
(Classical Literature Institute,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34, China)
Shijiao (失腳) and Shizu (失足) are symbiotic synonym. They have similar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also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quantity, both of them began to be used extensively from Song Dynasty and through the Yuan and Ming Dynasties then developed to the top in the Qing Dynasty. Howev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total development Shijiao (失腳) was not used so frequently as Shizu (失足), and there appeared a decline after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aspect of the use, the usage of term of meaning and stylistic colouring are also different. From meaning, both of them should be added the meaning of losing one's virginity, which extended from the meaning of making mistakes.
Shijiao (失腳) ; Shizu (失足); development history; meaning items
2017-03-06
金瑞,在讀博士,從事古代漢語研究。
H
A
1009-1734(2017)05-00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