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少年王冕》兩個教學片斷的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作為年輕教師,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自己不斷鉆研文本,解讀教材,探索課堂,研究學生。語文教學的情感體驗之路,任重而道遠,感性語文教學,長路漫漫,唯有不斷努力,勤奮耕耘。本文的教學現(xiàn)象分析,幾許思考,不吝斧正,與君共勉。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情感體驗;教學現(xiàn)象;《少年王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一、課堂教學文本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語文的課堂是一個感性的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應(yīng)努力把感性的世界還給孩子,實現(xiàn)由感官的初次體驗到學理的知識沉淀再到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語文教學的感性,正是需要教師通過豐富形象的感性互動,讓聲、像、圖、文,甚至是色和味都進入語文學習中,讓孩子在語文課堂上多說、多論、多爭、多看、多想、多動。同時,努力大膽地嘗試把傳統(tǒng)的課堂由教室向室外、校外延伸,讓孩子在感性的世界里真切地把握住語文學習的靈魂,尋求語文的“性感”。
因此,圍繞“差異教學策略下學生學習狀態(tài)”這一研究主題,在有教無類下進行“差異教學”,有所區(qū)別,又有所不同,最終達到感同身受、情感體驗、思想升華。為此,筆者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進行了板塊解構(gòu)教學,即把課文共分為三個板塊。教學板塊一:復習導入,品析字詞;板塊二:領(lǐng)會好學,品讀感悟;板塊三:課堂拓展,效果生成,回顧總結(jié)。三個板塊,由表及里,逐層遞進。但課文執(zhí)教下來的效果,對“贊美王冕勤奮學習、孝敬長輩的美好品質(zhì)”的理解,“品讀聯(lián)系全文,把握人物性格特點,感受人物形象”的滲入以及“文字情感體驗背后”的理性生成,均與筆者的預期有所出入,離“好課”的“好”還有些欠缺,有些距離。
二、課堂教學現(xiàn)象描述
(教學片斷一)
精讀課文,感悟王冕的孝順、勤奮。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至第四自然段,用“ ”畫出描寫王冕孝順懂事的句子。
1.出示:王冕說:“娘,我在學堂里也悶得慌,不如幫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這樣可以貼補些家用,還能帶幾本書去讀呢。”
(1)師:明明說在學堂悶得慌,為什么放牛的時候還要帶幾本書去讀讀呢?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他真的不想讀書了嗎?
(2)師:王冕是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樣的話的?
2.出示:一天,母親把他叫到面前,說孩子呀,不是我要耽誤你。這幾年年成不好,只靠我做些針線活掙的這點錢,實在供不起你讀書。如今只好讓你到隔壁人家去放牛。
(1)從母親的話語中,你們能想象此時的母親會是什么樣的心情嗎?(傷心、無可奈何)
(2)從哪看出來?(從“不是、只靠、這點錢、實在、只好”幾個詞語看出母親的無可奈何)
(3)指導朗讀
A.你能讀好母親的話嗎?
B.指名讀,教師相機評價:
你讀出了母親的這份無奈!
你的朗讀中飽含著母親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歉疚!
師:王冕聽到母親讓他放棄學習,去秦家放牛(板書棄學放牛),他心里會怎樣想呢?(生交流)
該部分是文本的初入學習,問題的預設(shè),學生也能較為快速地準確回答出來,畫線的句子簡單直白。學生1:“放牛還讀書,說明王冕很愛看書、愛學習”;學生2:“一點都不矛盾,他是很想讀書的,但不想讓媽媽煩惱”;學生3:“是在母親交不起錢,讓她去放牛的情況下”。母親此時的心情——“無奈”,學生能夠體會到。所體現(xiàn)的詞語,也能說出來,雖然不是很全地一下子說出來。這一教學片斷較為順利,朗讀也富有感情,對于王冕放棄學習,學生也能感知到“王冕不會怪自己的母親,心里也當沒事,放牛也可以自己看書”。雖然很順利,但留心觀察,課堂很機械化,片斷的教學缺乏靈性,或許因為是公開課,學生的交流不夠真情實感。
(教學片斷四)
品讀感悟,體會王冕的細心觀察、刻苦學畫。
什么景色讓王冕悟出了這個道理?請同學們用心讀讀這段話,邊讀邊想,你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出示:一陣大雨過后,天空中黑云邊上鑲著白云。陽光透出來了,照得湖水通紅。山上霧氣繚繞,巖石掩映;山下樹木蔥蘢,青翠欲滴。樹枝像水洗過一般,綠得尤其可愛。湖里有十來枝荷花,花苞上雨水點點,荷葉上水珠晶瑩透亮。
(1)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夏日雨后荷塘的美?(從景物的顏色形態(tài)美等)
(2)這段話不但有序地寫了天空、山上、山下、湖里的景物,景物的色彩和形態(tài)都表達得很生動,遣詞造句還這樣傳神,真讓我們感覺身臨其境呀。讓我們一起讀一讀,老師給你們配上音樂。
(3)這么美的文字,不把它記下來那就太可惜了,大家試著背一背。
(4)有人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這幅美麗的圖畫,是誰帶給我們的?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冕?(板書善于觀察)
(5)王冕不禁看得入迷了,心里想道——引讀
師:他隨后轉(zhuǎn)念又想,“……”。(生齊讀)
(6)是啊,天下沒有學不會的事!自此以后,王冕……
生齊讀課文第六節(jié)第一句。
這是文本教學的最后第二部分,也是筆者認為難度最大的一個教學片斷。第一個問題的預設(shè),學生未能很好地解答出來,“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夏日雨后荷塘的美”,學生1:“額,荷花美”;學生2:“嗯?天空……白云,雨點”;學生3:“荷花”。答得不令人滿意。能回答出“是王冕帶給我們的”,但“又看到一個怎樣的王冕”,回答得缺少理解性。所以,這一教學片斷的學習,用“云里霧里”去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學生沒有真正感悟文本,表情的乏味、眼神的空洞,告訴執(zhí)教老師:他們這一課學得真不怎么樣。
三、課堂教學問題診斷
“教學片斷(一)”中教師的預設(shè),學生雖然基本都能沿著這個方向去說,但與文本缺乏一種情感的共鳴。究其原因,學生自身沒有生活、成長在那種貧苦、讀不起書的環(huán)境里。此外,缺乏對王冕的了解。再者,有學生反問過筆者,說體現(xiàn)王冕孝順懂事的那句話,是王冕在有家庭困難時說下的,這就是孝順懂事了嗎?好了,這雖是一個學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問題,但并不代表課堂里沒有學生有同樣的想法,或許很多。最后,讀那句母親對王冕飽含歉意的話,學生齊讀也不是很理想,那種母親的無可奈何甚至傷心的情感表達,在朗讀聲中變得索然無味。所以,一段看似簡單的教學內(nèi)容,卻反映出很多教學問題,教學現(xiàn)象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于“教學片斷(四)”這段教學內(nèi)容,筆者認為是文本最難把握也是最不容易駕馭的,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去上,學生也就更難理解。這段雨后荷塘之美,寫得非常優(yōu)美、生動,但似乎與全文內(nèi)容格格不入,有點突兀,自然對老師的要求就很高。對于“從哪些地方感受到夏日雨后荷塘美?(從景物的顏色形態(tài)等)”這個問題,沒有一個學生能答上來。教學過程中他們起身回答,看到這段話都很迷茫,忽然從前面很自然流暢的學習中變得遲緩木訥?!皬倪@幅美麗的圖畫,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王冕?”詩畫的文本內(nèi)容,學生不能領(lǐng)悟出來,又如何得出一個怎樣的王冕?問題顯得莫名其妙。仔細深究,該片斷的教學設(shè)計有些偏差,問題的設(shè)置、語言的導入不夠生動、具體,需要修改。學生對文本閱讀積累的缺乏,人文素養(yǎng)不高,語感能力不強,還有對這段內(nèi)容的解讀、上下文的銜接,包括對全文的結(jié)構(gòu)了解得不夠深刻。所以,教學片斷(四)在某種程度上直接影響了本課的教學質(zhì)量,學生并未很好地入情入境,何談感同身受?
四、課堂教學反思對策
自工作以來,筆者一直在探索、實踐“感性語文教學”,此次執(zhí)教的《少年王冕》,對其中兩個教學片斷的不足做出以下思考:首先,應(yīng)該認真研讀文本,指導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工作。執(zhí)教前,給學生做好必要的資料補充,“小王冕”這個人物形象在上課前已深深進入學生的腦海里,人物形象了然于胸。同時,對于學生朗讀不理想的問題,多請一些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范讀。其次,在問題的設(shè)置上再“溫和”一些,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有的放矢,讓問題的提問面再廣一些,多給學生一些機會,層層推進。問題簡單些、有趣些,再深入些。再者,執(zhí)教本課,教師的評價語明顯感覺機械化,因此應(yīng)使評價語豐富些,讓引導語簡單、直白,從而使課堂提問、課堂學習變得高效。最后,教學片斷(四)的學習,既然是一段美文賞析,可以放在文本最后以加深、豐富人物形象。先來講解學習“王冕是怎樣刻苦學畫到終成畫家,然后改變家庭生活情況、孝順母親”,即教學片斷(五),再回過來當一段美文賞析,也作為一個王冕為什么會學習畫畫、愛上畫畫的故事,這里著重告訴學生環(huán)境對于成長很重要,生活充滿著偶然性,但只要自己愿意去接受挑戰(zhàn),也就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這段優(yōu)美生動的文字在伴隨音樂朗讀時,使對人物形象的感受再深入。此外,作為年輕教師,要多學習、多反思,在文本內(nèi)容的語言銜接上多下功夫,過渡語要簡練,講課要富有感情,因為教師若自己都沒有入情入境,如何帶領(lǐng)學生進入感同身受的情感體驗?
以上就是筆者上完《少年王冕》兩個教學片斷的現(xiàn)象分析,離一堂優(yōu)質(zhì)課還有一些距離。作為年輕教師,要走的路還很長,需要自己不斷鉆研文本,解讀教材,探索課堂,研究學生。語文教學的情感體驗之路,任重而道遠,感性語文教學,長路漫漫,唯有不斷努力,勤奮耕耘。上述教學現(xiàn)象分析,幾許思考,不吝斧正,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趙加春,男,1989年生,江蘇吳江人,中共黨員,本科,歷史學(師范)專業(yè),中小學二級教師。蘇州市教壇新苗,吳江區(qū)教科新秀,兩屆吳江區(qū)優(yōu)秀班主任。研究方向:小學語文、班級管理。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