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鳳
摘 要:過去的語文教學,一般按照教材安排的單元順序和課文順序一課一課上下來,但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為了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可將教師組成一個課題組,研討進行單元整合教學的實驗。調(diào)整單元教學次序,照顧多數(shù)學生的想法,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使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關鍵詞:單元教學;整體教學;粗讀;細讀;故事會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20-009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20.057
目前,我國各版本的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是以單元為單位,每個單元都有一個主題,下面的課文都是圍繞這一主題精心選取的。比如,小學三年級人教版教材上冊就安排了八個單元,在每個單元之后還安排了語文園地。其中第二單元的主題是“名人故事”,第五課選取的是列寧和灰雀的故事,第六課選取的是高爾基和小攝影師的故事,第七課選取的是李四光和一塊石頭的故事,第八課選取的是宋慶齡守信的故事。過去教師教學,一般就是按照教材安排的單元順序和課文順序進行,但這種教學模式無法發(fā)揮教師的主動性和靈活性,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為了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學校組成了一個課題組,開始研討進行單元整合教學的實驗,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發(fā)揮教師主動性,根據(jù)教學需要調(diào)整單元教學次序
過去,受到期中期末考試的統(tǒng)一安排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教師的教學必須按照縣里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否則就無法和縣里其他學校的教學進度保持一致,也就無法應對統(tǒng)一的縣統(tǒng)一考試。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縣里把一些階段性考試下放到學校,只保留學期末的統(tǒng)一考試,這就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很大的靈活性。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發(fā)揮主動性,根據(jù)教學需要來調(diào)整單元教學的次序。
比如,小學三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材共分為八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每個單元的主題,第一單元圍繞“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進行選材,選取了一所民族小學的生活,我的鄉(xiāng)下生活,和爸爸爬山的生活,槐鄉(xiāng)的孩子的生活等幾篇課文;第三單元則以“心中的秋天”為主題進行選材,第九課選取了兩首古詩,一首是葉紹翁的《夜書所見》,一首是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第十課則選取的是秋天放風箏的故事,第十一課選取的是秋天的雨,第十二課選取的是詩歌《聽聽,秋的聲音》。在開始教學前,教師應先通讀教材,對教材每個單元的主題內(nèi)容有所了解,然后引導學生了解教材的整體結構。
在了解了整個教材的結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繪制一個表格,把教材八個單元的內(nèi)容進行梳理,看看每個單元的主題是什么;都包括幾課;每一課的課文講的是什么。這項工作可以結合教材的目錄完成。然后教師征求學生們的意見,看他們對哪個單元的內(nèi)容最感興趣,最想先了解哪個單元的內(nèi)容。通過這樣的調(diào)查,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根據(jù)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調(diào)整單元的教學次序。比如,通過對小學三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教材前三個單元的民意測驗,學生一致對第二單元“名人故事”最感興趣,于是新學期的教學就從第二單元開始,而不再按照教材的次序,從一單元到八單元依次講解。
這樣的調(diào)整照顧了多數(shù)學生的想法,容易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學效果顯著提高。
二、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
通過民主集中的方式確定了教學的單元后,教師可以開始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的策略。下面以小學三年級人教版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的 “名人故事”為例說明。進行單元內(nèi)容教學時,教師改變了過去一課一課教學的傳統(tǒng),側(cè)重從整個單元的架構思索進行整體教學。
(一)引導學生通讀單元內(nèi)所有課文
在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時,教師先上一節(jié)閱讀課,安排學生對本單元涉及的幾篇課文進行通讀,以形成對整個單元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這一做法,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進行快速閱讀的能力,宜粗不宜細。學生通過快速瀏覽,要抓住課文所講故事的主人公是誰;大致講了什么故事。比如,通過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對第二單元的幾篇課文就有了粗略的了解:第五課主要講的是列寧與小男孩的故事,圍繞一只灰雀進行;第六課講的是高爾基和一個攝影小男孩的故事;第七課講的是李四光和一塊石頭的故事;第八課講的是宋慶齡和小珍的故事。
(二)引導學生細讀單元內(nèi)所有課文
在第一步的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下一步的閱讀,這一步的任務要超越第一步的任務,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實現(xiàn)升華,直接指向課文的要旨,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體思想。
比如,第五課主要是要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在列寧和小男孩圍繞一只灰雀的失而復得的故事中,學生可以得出,本課的要旨實際上突出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的問題。小男孩因為自己喜歡灰雀,就將灰雀捕去自己飼養(yǎng),使得灰雀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快樂。文章通過列寧和小男孩的對話,巧妙地讓小男孩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保護了小男孩的尊嚴。
第五課的故事給教師帶來兩點啟示:一是如何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列寧通過和風細雨式的談話,通過關心灰雀的命運,讓小男孩認識到了人應當如何對待自然界中的動物,全篇課文不見列寧的說教。這真正體現(xiàn)了教育的藝術。二是人們由于自己的無知,都會犯一些錯誤。教師要告訴學生,犯錯誤并不可怕,只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及時改正就仍然是一個好學生。
(三)認真對待單元后的語文園地,引導學生提升能力
每一單元之后的語文園地都安排了四五個環(huán)節(jié),這些環(huán)節(jié)主要從語文的聽、說、讀、寫四項基本能力出發(fā), 引導學生提升這些方面的綜合素質(zhì)。比如本單元的講述名人的故事。在單元學習之后教師可開展一堂故事會,讓學生們進行精心準備,選取自己喜歡的名人,在故事會上講述這些名人的故事,并概括這些名人身上的哪些精神值得學習。這樣的活動深受學生歡迎,極大地調(diào)動了學生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童筱清.單元打包 捆綁教學——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策略微探[J].教師,2011(18).
[2] 胡勝蓮.淺談語文單元整合教學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