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 要】一篇名為《從“拉牛上樹”到“驅牛向草”》的文章引發(fā)了筆者的思考,當前的計算教學更多的是對計算的算理和算法把握不準,教學重點的疏漏,甚至轉移,缺乏計算整體認知結構而至計算效率低的“拉牛上樹”型,而不是讓學生從自己獨特的經驗、認知起點、認知視角和思維的“驅牛向草”型。教師要基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構建算法,即老師的“講”一定要基于學生的“想”。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把數學學習活動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已有的認知經驗的基礎上。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理解算理;算法;教學策略
郭思樂教授在2009年第10期《人民教育》上刊登的《從“拉牛上樹”到“驅牛向草”》中提出了“拉牛上樹”和“驅牛向草”兩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并揭示了“拉牛上樹”在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中更有市場。落實到具體的計算教學中,教師并不十分重視學生對算理的理解,而仍然采用“我教你,我牽引你”的教育形式,機械地開展計算教學,而這樣會造成教學效率低,影響學生對計算整體認知結構的建立。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教師應該基于學生對算理的理解,構建算法的必要性,并運用觀察情境圖、激活已有知識、遷移運用經驗、借助直觀操作等多種策略,有意識地突出“過程能力”的培養(yǎng),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一、觀察情境圖,理解算理,構建基礎性的算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計算應是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和簡單的數量關系,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并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毙W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在從具體表象向抽象知識的轉化過程中,學生可以在一個熟悉的場景里,通過化抽象為形象,解決數學高度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之間的矛盾,誘發(fā)學生主動建構基礎性的算法。因此,在計算教學中,要十分重視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中的具體的學習對象,發(fā)現有價值的信息,為理解算理、構建算法提供直觀的幫助,而理解算理是掌握算法的邏輯起點。
二、遷移運用經驗,理解算理,構建發(fā)展性的算法
計算內容之間的聯系十分密切,一般以數位增加、進位或退位等情況的出現而逐漸增加復雜程度。但基本的算理和算法都可以由不進位、不退位等的計算遷移到要進位、退位的計算中,由數位較少的計算遷移到數位較多的計算中。教師應注意把握教材計算內容的結構序列,找準新的計算內容出發(fā)點,有效地促進已有計算經驗的遷移,構建發(fā)展性的算法。巧妙地利用“正遷移”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1. 由口算方法向動手操作要領遷移,構建算法的直觀形象
在計算方法的探索中,教師經常會讓學生用小棒擺一擺等形式,這是數形結合中比較常用的方法。但數形結合必須強調“結合”兩個字,假如任由學生沒有方向的擺小棒,所得的結果只能是把最后答案予以呈現。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位數的筆算”時,學生根據情境圖列出算式:42÷2。在學生得出口算方法——40÷2=20(棵)、2÷2=1(棵)、20+1=21(棵)后,教師要求學生用小棒的方法來說明口算的計算過程。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先擺出4捆和零散的2根,第一步把4捆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2捆,也就是20根;第二步把剩下來的2根平均分成兩份,每份是1根。同樣在教學“52÷2”的筆算時,引導學生緊緊抓住分小棒的操作要領:先分整十的,再分余下的。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要求學生把動手操作的要領與口算的算理相結合,學生需要思考小棒的呈現、小棒的分與合。只有這樣數形結合,才能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2. 由口算、擺小棒的方法向探索筆算方法遷移,促進學生思維方式的轉變
一般來說,學生的認知需要經歷“行為表征——表象表征——符號表征”這三個階段。在由直觀操作過渡到一般算法的過程中,表象發(fā)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谒?、擺小棒等學具是為了加強學生的直觀印象,讓學生體驗算理而設的。但是,往往因為教學時間的設定,使學具操作流于形式。教育學心理認為,學習對象之間的共同因素是遷移的基本條件,共同因素越多,遷移就越容易。
教材在編排教學筆算之前,學習的是口算除法,這樣就能通過口算除法的過程,找到筆算除法與口算除法之間的聯系,從而理解筆算除法的思路,掌握筆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如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48÷4,學生在獨立思考后交流分法,個位管個位分,十位管十位分,不強調先分十位。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交流分法并思考:(1)先分什么較好,為什么?(2)十位上分剩的怎么辦?當學生達成了共識,筆者請學生脫離實物,采用“模擬分法”算一算“52÷2”。在學生普遍體驗到模擬分法有點困難時,筆者又引導學生將口算、小棒與豎式結合起來。“5個十除2得2個十,2寫十位,剩下的1個十怎么知道的?先算你分掉了幾個十,再算余下幾個時。1個十怎么辦?和2合起來12繼續(xù)除2得6,算一算,分完了嗎?”
在教學中,體現了算理的遷移過程,也正順應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筆者認識到,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操作學具,體驗學生怎么分,才能對后面的豎式教學產生正遷移的效果。同時,引導學生聯系實物操作的過程和方法,在頭腦中進行類似的操作。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擺脫具體實物的束縛,更好地構建算法。因此,要給予學生時間體驗筆算的過程,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發(fā)現算法,提升學生的思維。
3. 由筆算步驟向語言內化遷移,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心理學認為,用簡明的詞語來表達復雜的事物或記載分析的結果,有助于簡縮思維過程和不斷地抽象、概括。語言是思維的工具,學生語言的內化的過程既是知識的內化過程,也是思維的生成過程。有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對于低段的孩子而言,由教師或同學說一次是不夠的。這是因為學生沒有完全領會算理。通常,在筆算方法得出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將筆算方法向語言內化遷移,從而鞏固算理的要領,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習的效果,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內化知識的能力。
學生能夠講清楚思考的過程,那做起來也就不復雜了,教師要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明白為什么這么做,而不是強迫學生接受怎么做。
交流時允許學生表達得模糊不清,允許學生一開始就結合實例進行描述,在把握要點的基礎上逐步實現表達的正確、明確、簡練。在計算教學完成之后,引導學生對相關的計算進行整理小結,提取相關原理,內化為算理。真正把握算法和算理的本質內容,完善認知結構。
三、激活已有知識,理解算理,構建一般性的算法
數學學習總是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先前的學習是后繼學習的基礎。教師在教學新的計算內容時,應注意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并靈活運用新的知識幫助理解算理,實現對算法的構建。教師要能抓住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有效引導學生避開思維的迷惘點,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
如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計算——240=( )×8、48=( )×8、240+48=( )×( ),要用到乘法和加法兩種運算,思考過程比較長??梢詫W生分解橫式作為基礎,把加法算式轉化為乘法算式的訓練。這樣的訓練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數的意義和運算的意義的理解。數的意義構成了算理的重要內容。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同時可以把重心轉向獲得結果的思考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現實情境、直觀圖、動手操作等手段,使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這樣可以豐富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增加計算教學的趣味性。此外,教師也可以在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中發(fā)現學生的思維軌跡,找出他們是如何理解一個問題的。如此,計算教學才能在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理解算理,構建算法。
參考文獻
[1]侯正海.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構建算法[J].小學數學教師,2010(7-8).
[2]李幫魁.以學定教 順學而導——從學生的視角改進小學數學教育[J].小學數學教育,2012(Z1).
[3]郭思樂.從“拉牛上樹”到“驅牛向草”——兼論評價情結[J].人民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