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星探
《當圖書進入戰(zhàn)爭》
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在歐洲大肆焚書,義憤填膺的美國圖書管理員聞訊,組織了“勝利圖書運動”,募集了2000萬本精裝書,送往國內外軍事機構。然而,圖書數(shù)量、種類遠遠不能滿足士兵的需求,而笨重的精裝書也難以在戰(zhàn)場上攜帶。
為此,美國圖書協(xié)會與美軍展開了一個非比尋常的“軍供版圖書”項目:為參戰(zhàn)美軍提供小巧、輕便的特制平裝書。至二戰(zhàn)結束,1200種不同主題,覆蓋各個閱讀領域,共計1.2億本軍供版圖書為士兵帶來彌足珍貴的精神食糧與絕無僅有的閱讀體驗。
《了不起的蓋茨比》火了起來,《布魯克林有棵樹》的作者貝蒂窯史密斯成了全民偶像……軍供版圖書不但幫助美國贏得了戰(zhàn)爭,讓一批作者成了暢銷書作家,推動了出版行業(yè)平裝書革命,使閱讀習慣從知識分子擴展至整個民族,創(chuàng)造了新一代民主的讀者,而且?guī)椭鷼W洲出版業(yè)!火重生。本書為歷史愛好者與愛書之人講述了一段激動人心的二戰(zhàn)奇聞。
《活著回來的男人》
《活著回來的男人》是第一部以普通人的視角記述二戰(zhàn)前后日本生活史的著作。
書中主人公小熊謙二(作者的父親),出生于1925年,19歲被征兵送往中國東北,后遭蘇聯(lián)拘留于戰(zhàn)俘營,在嚴酷的西伯利亞勞動了三年。活著返回日本后,謙二在不斷更換工作時,染上當時視為絕癥的肺結核。從25歲到30歲,人生最失落的光景在療養(yǎng)所中孤獨地度過。失去半邊肺《的謙二,以30歲“高齡”重歸社會,幸而趕上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浪潮,得以從“下層的下層”爬到“下層的中層”。升為銀發(fā)族后,他甚至與身在中國延邊的“原朝鮮日本兵”吳雄根共同成為原告,向日本政府發(fā)起戰(zhàn)后訴訟賠償。作者以平實的敘事和開闊的視角記錄了自己的父親作為一個普通日本兵的生命軌跡,同時融入同時期的經濟、政策、法制等狀況,形成了一部“活生生的20世紀史”。
《竊聽》
1942至1945年間,美國情報機構在華盛頓附近的亨特堡秘密營地對數(shù)千名德國戰(zhàn)俘施行監(jiān)聽,并留下了厚達幾十萬頁的記錄。這些記錄不久前才被公諸于世。歷史學家菲利克斯窯略莫爾是第一個對這份檔案進行整理和研究的人,他的闡析為我們開啟了一個關于戰(zhàn)爭的全新視角。在戰(zhàn)友間的談話中,士兵們講述各自的前線經歷,吹噓自己的種種“英雄事跡”與“惡行”,袒露其內心的恐懼以及對希特勒的看法。檔案中記錄的每個士兵的生平經歷,也讓我們對這些人的生存狀態(tài)、行為自由度以及思想和行為獲得了真實的了解。這份特殊資料的公開,使軍服下的德國國防軍第一次露出了個人化的面目。
責任編輯: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