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秋萍 羅陽靜
【摘要】微信作為公眾智能化媒體被廣泛應用,為教育領域帶來了新的機遇。本文從教育的視角出發(fā),將微信公眾平臺作為學習型平臺進行研究,探究其在智能導航、交互共享、活動設計等方面潛在的教學功能。剖析其作為學習型平臺存在的優(yōu)勢與不足,旨在探索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和價值。
【關鍵詞】微信公眾平臺 智能導航 交互共享
【基金項目】本文系普洱學院校級課題“基于微信公眾平臺交互共享教研模式的研究”(2015xjkt13)研究成果,受普洱學院校級課題項目資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9-0008-02
一、微信公眾平臺的研究現(xiàn)狀
1.教育功用優(yōu)勢研究。白浩等人分析了微信公眾平臺具有操作便捷性、互動高效性、內容推送實時性、消息推送精準性等功能優(yōu)勢,認為其具有廣闊的教育應用潛力。柳玉婷則從公眾平臺用戶基數(shù)大、運營成本低等現(xiàn)狀,討論其在移動學習中的具體實現(xiàn)存在的問題。此外,還有學者將公眾平臺作為知識管理工具研究,分析其移動學習支持功能。研究表明,傳播媒介多樣化、溝通方式開放化、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微信公眾平臺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應用,促進更好資源與信息的共享。
2.移動教學模式研究。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強交互、高普及率、跨平臺等優(yōu)勢,江蘇師范大學的研究學者研究構建了移動學習空間。延安大學的呂海燕在分析移動教育的基礎上構建了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移動教育模式,學生在碎片化自學過程中將遇到的問題反饋給教師,教師進行個性化指導,研究表明這種教育模式更能對癥下藥、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師生亦師亦友的感情。
3.學習平臺應用研究。許多在線教育和大學,開始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對教學進行輔助。鄧小霞通過創(chuàng)建“教育技術學”公眾平臺,給學生發(fā)送《二維動畫設計》課程學習資源。朱婷婷、邵陽等人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病理學》課程的教學應用。followmeapp公眾平臺通過發(fā)布美劇進行英語的學習。劉云等人則基于微信公眾平臺進行學習資源策展平臺的設計開發(fā)。研究表明,微信公眾平臺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作為學習平臺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綜上所述,微信公眾平臺在宏觀上對在線教育、碎片化學習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但是很少有研究者詳細分析微信公眾平臺潛在的教學功能及其可設計的教學活動。
二、微信公眾平臺潛在的教學功能
(一)功能模塊
群發(fā)功能:可以設置自定義的群組進行發(fā)送信息。信息不單單是指純粹的文字信息,可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復合起來的多媒體信息。
自動回復:當交流的雙方不同時在線的時候,可以設置相應的自動回復消息?!盎诜答亴W習”的觀點認為“教學就意味著提供反饋”。及時有效的反饋有助于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校效果。在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中,反饋的實施存在一定的困難,反饋往往都是延遲的。教師利用自動回復功能,在綜合如何引導學生學習以及如何安撫學生學習情緒的前提下編輯自動回復的內容,這樣雖然學生不能馬上接受到詳細的回復,但是看到自動回復的內容后知道教師的狀態(tài),不會認為是教師的不回復,這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自定義菜單:學習或者研修過程中會涉及到大量的學習資源,如試題、解析、教案等,如果不進行歸類,“大海撈針式”的學習讓學生很吃力且沒有學習熱情。自定義菜單功能,可以根據(jù)平臺提供的內容進行分類匯總,然后設置菜單進行引導。對應學習系統(tǒng)上來說就是相當于智能導航的作用。對學習資源進行分類歸檔并推薦,幫助學生快速定位到所需資源,提高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習熱情。
投票管理:投票管理功能是可設置比賽、活動、選舉等活動,可收集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用戶關于各種投票活動的選舉意見,并將選舉結果進行可視化統(tǒng)計分析呈現(xiàn)出來,使得結果直觀、清晰明了。設置投票選擇活動是教學中檢測知識點掌握情況常用的教學策略,然而在教學信息化探索前期,我們往往是需要借助第三方的設備(如答題器),而且還存在統(tǒng)計結果比較延遲且數(shù)據(jù)可視化程度較低的弊端。
添加第三方功能插件:這個是微信公眾平臺個性化的表現(xiàn)。插件庫可以自定義添加相應的插件,如卡券功能、微信小店、客服功能等。授權管理可以綁定其他的第三方平臺與軟件。這樣為我們綁定教學輔助工具提供了拓展空間。
(二)管理模塊
消息管理:文字消息保存5天,其他消息保存3天。教師可以查看消息并盡快給學生做出反饋,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有畔⑹菍W習過程行為數(shù)據(jù),是教與學的學習軌跡信息,這些生成性數(shù)據(jù)能夠作為教師設計教學、調整教學策略的重要依據(jù)與指標,實施個性化的教學;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知識強化和鞏固的反思軌跡,找到知識的突破點。
用戶管理:在用戶管理模塊中可以通過打標簽的形式將學生按照課程或學習主題進行分類,方便教師在進行輔導的時候能夠快速定位到所需要輔導的學生,推送個性化資源,實施個性化跟蹤與指導。
素材管理:素材管理將圖片、語音、視頻等的素材以庫的理念管理出來,教師在編輯學習資料的時候就可以在這些庫中選擇相應的學習資料,同時也可以將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的資源積累下來形成個性化資源庫,有效促進新的教學。
(三)統(tǒng)計模塊
統(tǒng)計模塊分別有用戶分析、圖文分析、菜單分析、消息分析、接口分析、網(wǎng)頁分析等幾個子模塊。用戶分析可以分析學習主題的用戶關注度;圖文分析可以分析特定學習資源的閱讀量及分享量,大致掌握學習者對學習資源內容及展示形式的偏好風格;消息分析可以把握教與學的互動程度等。這些模塊對應教學的應用就包括學習者分析、學習資源分析、學習導航分析、學習過程分析、學習支持分析等。從這些數(shù)據(jù)的可視化分析中,挖掘出有效地決策與調整信息,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些信息做出教學調整方案,實施有效教學,形成一種螺旋式發(fā)展的教學教研格局。
三、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教學的優(yōu)勢與不足
(一)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教學的優(yōu)勢
1.一站式教學服務應用平臺。從前期的教學準備、資源編輯到中期的教學指導、教學互動、教學跟蹤,再到后期的數(shù)據(jù)收集、數(shù)據(jù)挖掘、教學調整。微信公眾平臺都以簡單快捷的方式服務于教學教研者,沒有技術的要求,沒有教育信息化能力的限制。
2.提供移動、碎片化學習支持。毫無疑問,微信強大的功能和廣泛的用戶基礎,必將給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開放學習者提供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手機是信息化社會中生活的必需品,學習者利用手機進行學習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學習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進行學習,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正式學習的缺陷。碎片化學習主要是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空間的碎片化,學習時間比較短,在學習者的認知水平上或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域中,可以讓學習者很快地接受知識,促進提升了學習效率。
3.高效互動、立體共享。因微信基于手機應用,又是集社交網(wǎng)絡、生活服務、第三方拓展服務等于一體的,學習者的使用已內嵌到生活中,在交互過程中無需再單獨打開其他的應用平臺,使用起來方便快捷。在互動中,學習者之間可以通過文本、圖像、語音、視頻等進行交流,實現(xiàn)從資源共享到思維共享的立體共享。
(二)微信公眾平臺應用于教學的不足
1.學習過程的可控性較低,對學習自主性要求較高。正是由于微信是集社交網(wǎng)絡、生活服務、第三方拓展服務于一體,在學習互動過程中會受到社交朋友圈信息的影響。傳統(tǒng)的教學教研平臺可以通過管理員的權限設置,學習者的活動范圍被限制在教學教研平臺中,而在微信教學教研平臺中這種是做不到的,所以對學習者的自主性要求很高。
2.平臺二次開發(fā)開放性較低。平臺中的很多功能在使用過程中都有限制條件,比如說微信所支持的語音規(guī)格是60s,并且還是mp3的格式;認證的用戶在24小時以內最多只能發(fā)送3條群消息,非認證的用戶24小時之內只可發(fā)送1條群消息;一級導航只能分為三個模塊等等,很難做到平臺功能的個性化調整與開發(fā)。
四、總結
微信公眾平臺很多功能都能通過設計應用于教學教研中,在教學教研平臺的建設過程中需要合理地把握其優(yōu)勢與不足,使其更好地為教育教學實踐服務,同時在建設過程中總結經(jīng)驗,利用科技的手段彌補其不足。
參考文獻:
[1]趙敬,李貝.微信公眾平臺發(fā)展現(xiàn)狀初探[J].新聞實踐,2013.08.
[2]王萍.微信移動學習的支持功能和設計原則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