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萬清
兩年前,央視拍攝的大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一經播出,立即火遍大江南北,一時間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點話題,可見烹調藝術在中國有著多么廣泛的群眾基礎。另外,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愛拿烹調說事,以烹調來設譬說理,比如:“治大國若烹小鮮”“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名言,可見烹調文化已深人到中國人骨髓。在鍋臺與講臺之間輾轉了幾十年,我越來越感覺到語文教學與烹調之間有著太多的想通之處。因此,在這里我想就這方面的感受略談一二,以就教于方家。
一、營養(yǎng)為先
長期以來,語文教育界一直在為教材如何選編,語文課怎么上等問題爭論不休。究其根本原因,是缺乏一個公認的價值評判標準。那么,到底該以何標準來評判語文教學的得失成敗呢?這個問題看似很復雜,但若與烹調作一個類比,問題也許就簡單了。
人們吃食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獲取賴以生存并能促進身體正常生長發(fā)育的營養(yǎng)物質。因此,廚師的首要任務是在烹調過程中努力保全食物的營養(yǎng),為人的身體發(fā)育和體質強健服務,“營養(yǎng)”就是評價烹調是否成功的核心標準。
以此類推,我們語文教師的首要任務也應該是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必需的“營養(yǎng)”。一切偏離這一價值追求的教學實踐都是沒有出路的。
正是懂得“營養(yǎng)為先”,所以好的廚師知道選用最新鮮、最有營養(yǎng)的食材來烹制食物,同時在菜譜搭配時注意食材的營養(yǎng)均衡。比如,魚是中國人非常喜歡的菜肴。它富含優(yōu)質蛋白、膠原蛋白、鈣、氨基酸、微量元素等重要營養(yǎng)物質。這些營養(yǎng)物質在孩子的身體成長發(fā)育過程中非常重要。因此,有經驗的家長會常選購新鮮的魚類,或紅燒、或清蒸、或燉湯來給孩子補充營養(yǎng),強健體魄。相反,那些不懂“營養(yǎng)為先”之道的廚師,則會選用缺乏營養(yǎng)甚至危害健康的食材,烹制出大量炫目但無營養(yǎng)、甚至有害的垃圾食品。
同樣,那些心中始終裝著“營養(yǎng)”準繩的語文教師,他們會在教學中時刻審視自己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重點的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安排等方面能否為學生提供有效“營養(yǎng)”。比如,上《岳陽樓記》這篇課文,我們就應該認真審視這篇課文的“營養(yǎng)點”在哪里。作為一篇文言文,文章詞匯的積累當然是重要的“營養(yǎng)點”;作為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狀物的文章,寫景狀物的層次、手法、文字的語言特色等當然也是重要的“營養(yǎng)點”;最重要的是,作為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借寫岳陽樓所觀之景,抒寫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這更是最重要的“營養(yǎng)點”。作為一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就會在兩三個課時內,分清主次,合理安排課堂環(huán)節(jié),盡最大可能將文本中的“營養(yǎng)”傳遞給學生。
顯然,我這里談到的語文教學所承載的“營養(yǎng)”,就是指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語文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一篇教材的“營養(yǎng)點”在什么地方,如何實施才利于學生吸收,以及一堂語文課提供給學生的“營養(yǎng)”是否充足、均衡等問題,都是我們語文老師上課前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煎炒烹炸。因材施“策”
一道菜成不成功,不僅要看它是否有營養(yǎng),還要看烹調的方法是否得當。有時烹調方法的科學與否,直接決定了菜品的營養(yǎng)高低。比如豬肘子最宜鹵制或燉煮,這樣既容易入味,又能使其中的膠原蛋白得以最大限度的保留。而鱸魚最宜清蒸,并限時十分鐘左右,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鱸魚鮮嫩的口感,并充分保留其營養(yǎng)??梢娕胝{方法的采用,要因食材的不同而異,要因“材”施策。
語文教學何嘗不是這樣呢?比如我們上《論語》《孟子》這樣的文言文,我們就要用“燉”的方法。這些文章,時代久遠,文字艱深,含義深刻。因此,我們就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先引導學生讀、背,感知大意;再引導學生翻譯,弄懂字面意思;最后,再結合生活實例體會其內在的深刻含義。
再比如我們上《春》這樣的淺近散文,我們就宜采用“清蒸”的方法。通過朗讀競賽,引導學生“美文美讀”——讀準語調、讀出意境、讀出情感——通過朗讀整體感知作品的藝術特色。切忌詳析詳解,把一篇美文上得支離破碎,枯燥無味。
三、色香味俱全
一桌菜,營養(yǎng)豐富,烹調方法科學固然重要,但菜終究是給人吃的,一桌好菜的最高境界是營養(yǎng)和色香味俱全,這樣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給人以大決朵頤之感。
上課也應該是這樣,一堂課除“營養(yǎng)”豐富,教法得當之外,還應該上得妙趣橫生,充滿活力。要做到這樣,我們語文教師就應該拓展視野,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與時俱進,把當今的熱點話題和時新素材引入課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時尚,學一點“潮”言“潮”語,做到師生溝通的零距離。
在這里,我想就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談一談我的想法。
語文學科,本質上屬于語言藝術的范疇,它天然與媒體藝術相通。而影視藝術又為我們提供了大量鮮活的素材,因此,我們要善用多媒體技術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比如,上《舌戰(zhàn)群儒》,放一段電視劇《三國演義》的相關片段,定會引起學生陣陣會心的笑聲,生動的視頻勝過教師的千言萬語。上《再別康橋》,放不同版本的藝術家的朗誦視頻,定會讓學生耳目一新,深深被詩歌的藝術美感所陶醉。多媒體素材的運用,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yǎng)。
當然,多媒體素材的運用本質上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過多過濫,更不能喧賓奪主。多媒體的手段好比是炒菜用的醬油,紅燒肉、紅燒魚用醬油,色澤好,味道香;但炒青菜也用醬油就破壞了青菜的原本色澤和口感。因此,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一定要以必需、有效為原則,不能為了使用多媒體而使用多媒體,一定要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