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姍
不同頻率機械通氣方式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療效觀察
宋姍
目的 探討不同頻率通氣方式對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治療效果。方法 對80例合并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早產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兩組患兒均給予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其中對照組采用常頻機械通氣,觀察組采用高頻機械通氣,比較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時間、治療前后血氧指標的轉歸及變化。結果 觀察組患兒撤機后給氧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氣前,兩組患兒的吸入氧分數、血氧分壓、血二氧化碳分壓和血酸堿度無明顯差別,通氣8小時、12小時、24小時時兩組患兒的吸入氧分數和血二氧化碳分壓降低,血氧和血酸堿度均升高,且觀察組上述指標的變化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死亡、顱內出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無明顯差別,而觀察組肺出血和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結論 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高頻機械通氣對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誘發(fā)新生兒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早產兒的常見并發(fā)癥,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臨床治療的關鍵是提高血氧濃度、改善呼吸困難、減少后遺癥,常規(guī)機械通氣(conventional mechanical ventilation,CMV)是治療NRDS患兒的重要措施,能夠緩解患兒的臨床病癥,但對血氣水平的改善效果不顯著,預后效果不佳[1]。
最常用肺泡通氣方式是高頻震蕩通氣(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HFOV) ,其具有超生理通氣頻率的特點,可有效改善機體缺氧,加速排出CO2,并促進肺血氧合反應以改善低血氧癥[2]。故此,本研究將我院收治的80例呼吸窘迫癥早產新生兒分別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高頻機械通氣與常規(guī)機械通氣治療,并對比分析其臨床療效與治療前后血氧指標的變化狀況。
一、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胎齡<34周;②胸片提示Ⅲ-Ⅳ級呼吸窘迫綜合征者[3];③無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病者。排除標準:①不符合納入標準者;②無需進行機械通氣治療者;③家長拒絕接受相關治療者。根據納入排除標準共納入研究對象80例,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胎齡32.12±1.87周,體重1.46±0.48kg,出生1分鐘時Apgar評分7.23±1.47分。觀察組40例,男22例,女18例,胎齡32.42±1.92周,體重1.50±0.53kg,出生1分鐘時Apgar評分7.31±1.49分。兩組患兒的胎齡、性別、體重和出生1分鐘時Apgar評分無明顯差別,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評審且各患兒監(jiān)護人均簽署同意書。
二、方法
觀察組40例患兒采用高頻振蕩通氣治療。使用德國德爾格公司生產的Babylog 8000 plus型呼吸機,其參數設置為,振蕩頻率為10-15HZ,振蕩壓力幅度(△P)為25-40 cmH2O,偏置氣流為6-8L/min,吸入的氧濃度為60%-100%,平均氣道壓為15-20 cmH2O,吸/呼比為33%。實時監(jiān)控血氣指標,并結合患者實際病情調整機械通氣參數。
對照組(40例)采用常規(guī)機械通氣治療。使用德國德爾格公司生產的Babylog 8000 plus型呼吸機,吸氣時間維持在0.4s左右,呼氣末氣道正壓(PEEP)調至5-6 cmH2O,吸氧濃度60%,吸氣峰壓(PIP)30 cmH2O,吸呼比調至1 ∶3,患兒呼吸頻率保持在每分鐘30-50次,以后則根據患者臨床表現與血氣分析調整呼吸參數。
三、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情況(總機械通氣時間、撤機后給氧時間),比較兩組患兒通氣前后血氣指標(吸入氧分數、血氧分壓、血二氧化碳分壓和血酸堿度)和預后的差異。
四、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處理所有數據。計量數據表示采用均數±標準差,計數資料表示采用百分率或例。一般資料根據資料類型采用t檢驗或卡方檢驗進行處理,兩組患兒的機械通氣情況、治療前后血氣指標的比較采用t檢驗進行分析,兩組患兒的預后指標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一、兩組患兒機械通氣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兒撤機后給氧時間及機械通氣時間均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通氣情況的比較
二、兩組患兒通氣前后血氣相關指標的比較
兩組患兒通氣前的吸入氧分數、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和血酸堿度無明顯差別,通氣8小時、12小時、24小時兩組患兒的吸入血氧分數和血二氧化碳分壓均降低,氧分壓和血酸堿度均升高,且觀察組上述指標的變化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通氣前后血氣指標的比較
三、兩組患兒治療后預后情況的比較
兩組患兒死亡、顱內出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無明顯差別,而觀察組肺出血和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3)。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作為重癥監(jiān)護室內的一種危重癥,常發(fā)生于胎齡小于34-35周的早產兒,早產兒肺組織發(fā)育尚未成熟,肺泡Ⅱ型細胞分泌肺表面活性物質(PS)不足所致肺泡壁表面張力增高,肺部血管通透性較強,減少呼氣末功能參氣量,肺泡萎縮,降低肺順應性,導致出生后發(fā)生呼吸系統(tǒng)疾病[4]。NRDS患兒會出現呼吸急促、呻吟、鼻搧、胸悶、青紫等臨床病癥,由于病情進展較快,若不及時治療,則會誘發(fā)嚴重缺氧、酸中毒等并發(fā)癥,對患兒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5]。臨床常采用機械通氣的方法,改善通氣、糾正缺氧狀態(tài),緩解肺復張,改善氧合指數[6]。常規(guī)機械通氣(CMV)一般采用大潮氣量、較高的氣道壓,維持血氣指標達到正常水平,改善患兒臨床病癥,但治療過程中極易損傷肺部,誘發(fā)肺出血及肺氣漏等并發(fā)癥,降低了遠期療效[7]。故而,本研究應用高頻震蕩通氣(HFOV)治療,以提高其臨床治療效果。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預后情況的比較
HFOV的通氣方式是低于正常下限潮氣量且高于正常頻率進行主動呼吸,是新型機械通氣方式。該方式可有效擴張已塌陷的肺泡,增加肺容量與功能殘氣量,加強肺泡氣體交換面積,減少肺泡內液體滲出,改善肺泡通氣,減少肺內分流,改善氧合[8-9]。與CMV相比,HFOV具有小潮氣量、低氣道壓、高速流動氣體增加彌散與對流肺泡通氣的作用,能夠有效穩(wěn)定氣道中壓力波動,保持肺部處于均勻充氣與合適容量狀態(tài),促進肺組織氣體交換,改善氧合,排出大量二氧化碳,避免肺泡過度擴張損傷肺功能[10-11];還可以改善氧合,降低呼吸機參數,減少高呼吸機參數對患兒機體損傷,改善機體血氣指標、氧合指數,提高CO2排出速度,改善低氧血癥,提高治愈率[12]。本研究中,觀察組患兒的總機械通氣時間、撤機后給氧時間均短于對照組,通氣8小時、12小時、24小時兩組患兒的吸入氧分數和二氧化碳分壓均降低,氧分壓和血酸堿度均升高,且觀察組上述指標的變化更明顯,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說明高頻機械通氣采用雙相壓力波形所致主動呼吸,排出大量CO2,減少肺內氣體滯留,降低肺泡氣-液界面表面張力,穩(wěn)定肺泡,預防肺泡萎縮,減少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滅活,改善肺泡通氣與換氣功能。
本研究還發(fā)現,兩組患兒死亡、顱內出血、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fā)生率無明顯差別,而觀察組肺出血和視網膜病變的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這表明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應用高頻機械通氣的臨床療效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機械通氣,通過保持有效的肺容量并以平穩(wěn)氣壓支持以達到促進肺泡擴張、防止肺泡塌陷的效果且保障氣體能夠在最低氣道壓下交換,可提高通氣效率,增加肺部氧合。
綜上所述,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高頻機械通氣對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與發(fā)展。
[1] 孔令凱,孔祥永,李麗華,等.雙水平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xù)氣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INSURE治療方式中應用的比較[J/CD].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3,9(5):579-585.
[2] 龔兆榮, 王艷麗, 陳運彬,等. 不同機械通氣方式治療重癥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近遠期效果觀察[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 2015, 30(4):277-281.
[3] 張軍麗,高金星,劉海燕,等.肺表面活性物質聯合氣道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的臨床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12):2197-2198.
[4] Sanchez JF,Ghamande SA,Midturi JK,et al.Invasive Diagnostic Strategies in Immunosuppressed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Clin Chest Med,2014,35(4):697-712.
[5] Tonelli AR, Zein J,Adams J,et al.Effects of interventions on survival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 umbrella review of 159 published randomized trials and 29 meta-analyses[J].Intensive Care Med,2014, 40(6):769-787.
[6] 張連紅,熊麗.經鼻間歇正壓通氣在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中應用價值[J].現代儀器與醫(yī)療,2015,21(3):66-67.
[7] 張磊,王丹丹,高瑛,等.常頻機械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相關并發(fā)癥分析[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 2013,27(8):826-827.
[8] 陳信,彭萬勝,王磊,等.經鼻間歇正壓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 2013,12(9):713-717.
[9] 游楚明,傅萬海,孟瓊,等.高頻振蕩通氣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3,28(2):99-101.
[10]喻文,羅紅敏.呼吸窘迫綜合征早產兒高頻機械通氣時血流動力學變化和肺容積的選擇[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5,27(7):584.
[11]孔令凱,孔祥永,李麗華,等.雙水平正壓通氣和經鼻持續(xù)呼吸道正壓通氣在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撤機后應用的比較[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3,28(18):1376-1379.
[12]廖積仁,劉玉嬋,譚菁,等.經鼻同步間歇正壓通氣與經鼻持續(xù)正壓通氣治療早產兒合并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臨床療效研究[J/CD].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4,10(4):511-515.
10.3969/j.issn.1009-6663.2017.01.047
210019 江蘇 南京,南京明基醫(yī)院
2016-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