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輝縣段屯村村民郭志成在修理自家卡車時發(fā)生重大事故,生命處于危險狀態(tài)。村里的男女老少從不同方向自發(fā)地跑向事發(fā)地點,超過50人加入了抬車救人的隊伍。120救護車隨即趕來……
回頭看這樣的救人場面:現(xiàn)場無組織者,無干部的號令,也沒有占據(jù)突出位置的英雄人物。救人的呼號就是最高律令,眾人聞此而動,別無雜念。受傷者送往醫(yī)院后,大家該干啥還干啥……
這村民的“集體無意識”,顯然形成于由傳統(tǒng)文化積淀而來的公序良俗,其核心大抵是一個“善”字?!吧啤弊匀粚俚赖路懂牐c印在紙面上的法條各走一路。換句話說,即便聽聞救人的呼號,正忙活的村民也有非前往救助的理由和權(quán)利;而法律雖然奈何不了誰,救人缺席者自己則可能受到良心責備。不要小看這存而無形的“善”,某種意義上,她或是社會融為一體的黏合劑,也是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維穩(wěn)”因子。
社會中的“善”,固然具有受益?zhèn)鹘y(tǒng)積淀和人性本能的先天因素,但更可能在現(xiàn)實的義利沖突下發(fā)生某種變化甚至變異。人們擔心被訛而不愿上前扶起摔倒的老人,因怕麻煩上身而對瀕死的輪下少年視而不見;更有見義勇為者,舍己救人落得一身傷殘而無人問津,“寒心”的經(jīng)驗頓成拉低道德水準的器具。
無數(shù)事實表明,社會的消極無為,是“善”之生態(tài)惡化的主因,社會生態(tài)的改善,還須下氣力守護。這守護,全社會各個部位都脫不了干系,少不了責任?,F(xiàn)在不少地方都出臺了見義勇為獎勵辦法,也擬定了對訛詐行為的懲戒條例,政府以“法”出手,用“力”見得一斑;此外,也斷不可忽視家庭、學校、民間、媒體的“潤物無聲”,發(fā)現(xiàn)“善”的生長點,呵護“善”的萌芽,傳播“善”的言行,持守“善”的原則,讓村民救人的場景成為社會之“善”的一個縮影。
(轉(zhuǎn)自“多彩貴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