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牧式教育下的小組合作學習以其獨特的價值與意義而存在。它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遭遇著諸多的困惑,本文擬從小組合作學習中牧學的角色、引導、互動、時間、評價五個方面的困惑及其對策訴求,來解讀牧式教育小組合作學習的密碼,探尋真正意義上的牧式教育。
【關鍵詞】牧式教育;小組合作學習;困惑與突破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18-0060-02
【作者簡介】談莉敏,江蘇省宜興市和橋第二小學(江蘇宜興,214211)教師,一級教師。
小組合作學習是牧式教育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形式,旨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他注重師生角色重新定位和生生互動,重視互動性情景建構,以此建立自主開放的教學生態(tài)和新的評價體系,實現(xiàn)三維目標。但在牧式教育實踐中,我們時常遭遇一些困惑,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展開,亟須在實踐上做出新的嘗試和突破。
一、角色之惑及其對策探究
角色之惑指師生在牧式教學中的角色轉換、重新定位的困境,其實質是教師的理念轉變。牧式教學理念下的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而非知識與真理的化身。牧式教學的課堂,教師應把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相互幫助,共同提高。
對策探究:牧式課堂小組合作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要形式,師生角色的轉換可堅持“五個走向”策略:(1)走向課標,即教師的教學觀念、行為須對接課程標準,用課程標準的理念定格自己牧式教學的理念與行為,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重新定位。(2)走向課堂,是指將牧式教學的理念物化為課堂教學中的一個個行動,一項項舉措,以此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轉換。(3)走向課題,即將牧式教育中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個課題,在研究課題的行動中逐漸改變教師的教學觀,實現(xiàn)師生角色的轉變。(4)走向課程,指在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的落實與開發(fā)實踐過程中,始終堅持課程標準的理念,堅持牧式教育的理念,并保持兩者的同步和一致。(5)走向風格,風格是成熟的標志。在牧式教學的理念下,當教的個性風格與學的個性風格發(fā)生沖突時,教的個性風格要毫不猶豫地讓路,原本設計教的風格要向設計學的風格轉變;原本表現(xiàn)的個性風格要向智慧的個性風格轉型;原本顯性的個性風格要向隱性的個性風格轉變。
二、引導之惑及其對策求解
引導之惑,是指教師沒有真正卷入牧學之中,不能引導學生積極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對“合作學習討論過程中學生思考什么?怎么思考?怎樣學習?怎樣表達自己的意見”不能做到有效引導等等。
對策求解:牧式教學倡導給不同的探究視角,不給具體的解題思路。牧學中的“牧”字有“導”和“放”之意,“導”之功效在規(guī)則基礎上塑成班級文化和智慧;“放”之目的則是給學生一個自由開放的生態(tài)場,讓學生在這個場域里各取所需,各顯其能,感受到自身的生命存在,并循著自己的個性和喜好獲得良好發(fā)展。(1)內容處引導——教師對學生在自主合作后篩選出來的還不會的內容進行畫龍點睛式的點撥和提升,如知識的疑惑點、重難點等。(2)思維處引導——教師對學生自主匯合后通過相互補充、資源共享還不能領悟的內容進行概括提煉,如學生的思維生成點、偏離點等。(3)組織上引導——對不清楚任務的小組說明操作程序;對開展得很順利的小組予以及時的表揚;對小組成員的各司其職進行監(jiān)督等。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教師的參與與指導,就能更得法,討論中的學習效率也才能真正提高。
三、互動之惑及其對策突破
互動之惑,即在牧式課堂中生生互動之困惑和師生互動之困惑兩個層面。生生互動之惑表現(xiàn)在:組內能力較弱的學生互動和參與的時間、機會較少,不能有效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師生互動之惑表現(xiàn)在:教師往往還會固守著傳統(tǒng)教學的角色定位而以講授為主,侵占了課堂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
對策突破:(1)小組合作技能的系列培訓:即把組員組織到一起,通過有效互動來促進小組合作功效最大化,嫻熟的技能是生生互動的組織保障。(2)對學:小組內學生結對而學,對接題目答案的同時更注重對接其思考的過程。(3)領學:讓學習優(yōu)秀者領著大家,在組內或組際及時展開討論和結束討論,不要只讓優(yōu)等生參與,要以強帶弱,以優(yōu)帶差,共同進步。(4)群學:面對牧學中的共性問題、新問題、探究性問題,通過交流討論、互相啟發(fā)、優(yōu)勢互補,直至解決。(5)展學:即展示各自的學習結果,按小組分為組內展學和組際展學;按學生分為個體展學和小組(整組)展學等等。(6)評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課堂上的展學予以補充、質疑、點評和量化記分。
四、時間之惑及其對策舉措
時間之惑,是指牧式課堂學習中單位時間內學生不能完成學習任務的困惑。牧式課堂中時間之惑具體表現(xiàn)為:學生層面——學生獨學的時間不充分(即“自主覓食”時間);組內展示的時間不充分(即“咀嚼反芻”時間);組際展示的時間不充分(合作交流pk時間)等。教師層面——教師對課堂流程的安排時間不到位,有時合作流于形式,僅是走過場;上課時間不夠用,以至于課堂教學進度放慢,學習內容不能如期完成。
對策舉措:(1)合理預設:牧學單中有一條時間線,教師對每段內容所花學習時間應有預設,包括預習時間,確保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意識。(2)注重培訓:加強小組課堂合作技能的培訓,嫻熟的合作技能是突破時間之困惑的有效舉措。小組長、組員的常規(guī)培訓做到互動嫻熟、組織到位。(3)及時點引:在以牧學單設計課堂活動線的教學流程中,遇到不同的知識內容該采用什么方式去合作學習,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同時,教師要把握好牧學單中問題設計的難易程度,有的放矢,保障學生的合作學習在課堂內通暢高效地進行,提高時間的利用率。
五、評價之惑及其對策訴求
評價之惑是指在牧式課堂中不能及時正確地給學生做出有促進作用的、帶有正能量的評價。因為教學中學生的亮點、閃光點、生成點往往稍縱即逝、煩瑣細碎,不能及時捕捉。
對策訴求:牧式教學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教學所追求的一種境界,同時也將之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個體的評法,將常模參照改為標準參照評價,把個體評價改為集體性評價:(1)把個人評分改為小組評分。(2)把個人競爭改為小組競爭。(3)把統(tǒng)一評分,改為“基礎分”與“提高分”。盡可能地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獲得最大的分值,引導學生爭取不斷進步與提高。據(jù)此,我們確立“教師教到哪里,評價就到哪里;學生學到哪里,評價就到哪里”的牧式評價理念。在這一評價過程中建構三級評價體系:一是組內評價體系,即小組長、考勤員每天一評價;二是班級評價體系,即值周班長每天一公示,每周一總結,將獎勵與評價相結合;三是學校評價體系,即學校大隊部結合每月評選一次優(yōu)勝班級、優(yōu)勝小組、優(yōu)秀個人。同時在評價中推出“獎勵互賴”,即小組中每個成員獲得獎勵的情況,與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相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