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戰(zhàn)國至秦統(tǒng)一六國,在燕、秦長城沿線建有大量的亭、燧、障、堡、塞等軍事、防御設施,今懷來縣全境適當其間。多年的考古調查證明,這些建筑的形式規(guī)模各異,小形者被稱之為煙墩、墩臺或烽燧,大形有夯土建筑者稱之為城。秦統(tǒng)一六國后,對原有秦、燕、趙城垣加以連接修繕使用。西漢承襲秦制,繼續(xù)使用秦代的一些邊塞城池。這些城垣有的作為軍事設置的屯戌之所,有的則發(fā)展為邊塞貿易小城,再大一些的城垣建筑便成為郡、縣一級的行政機構所在地。這些古城遺存的文化層較厚,其內皆包含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遺物。到目前為止,已發(fā)現的戰(zhàn)國至秦、漢時期的城址,其下限基本是在西漢中晚期,這與西漢武帝實行邊疆綏靖政策、遠逐匈奴及三國時代曹魏政權北伐烏桓密切相關。
【關鍵詞】小古城遺址;田野考古
一、小古城遺址基本簡介
2009年4月,河北省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在張家口市展開,由李劍、王彥捷、李輝組成的普查小組負責對懷來縣境內部分區(qū)域進行田野考古調查工作。小古城遺址就是在這次普查時發(fā)現的一處保存較好的古代遺存,現將小古城遺址基本情況簡介如下:
小古城遺址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新堡鎮(zhèn)小古城村下村(自然村)。城址所處南偏東約1000米為小南辛堡鎮(zhèn)政府;北距京張高速公路約50米,隔公路與官廳水庫(古稱媯水)相望;東臨南北向沖溝;西距漢代上谷郡郡治舊址約1720米。
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約200、東西約260米,面積為52000平方米。城池遺存西北、西南和東南角及西側墻體,西側城墻長約200米、寬約3--4米、殘高約0.8米。因常年經歷風雨侵蝕及人為耕種破壞,墻體已成崗坡狀;在東南角的墻體西側斷面上可見夯土層,夯層厚10—12厘米,內含少量夾蚌紅陶殘片。城池內東半部現住有十余戶居民,其余皆為果園或耕地。
城池內地表散落大量器物殘片,采集標本有夾砂灰褐陶、夾蚌紅陶、夾蚌灰陶、泥質灰陶殘片等;紋飾有繩紋、弦斷繩紋、交錯繩紋、弦紋、磨光及附加堆紋等;可辨器形有鼎、灶、釜、罐、豆、盆、紡輪等。另采集雙孔蚌鐮(殘)一件。在城池東北部的斷面上發(fā)現灰坑一座,①層下開口,打破生土層;圓形圜底,口徑約2.3米、深約2.9米,灰褐色土質;內含器物殘片及大量的碎石塊,采集標本有夾蚌紅陶、泥質灰陶殘片等。依據采集標本特征推斷,該城址在春秋時期為屯兵之用,戰(zhàn)國時期建城,漢代依然沿用。
懷來地處長城以北,長期為守御、屯戌之地。經考古調查得知,當時所建城址建筑結構比較單一,多為夯土板筑,有的設有角樓、平臺或瞭望臺。遺存文化內涵較為豐富,出土文物種類繁多。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常年經歷風雨侵蝕及人為耕種破壞,城垣墻體大多殘缺不全而近于損毀。此處城址的發(fā)現,對于認識和研究懷來的歷史淵源乃至我國長城以北的歷史文化,無疑具有相當重要的價值。
二、完善小古城遺址保護措施
1.加強立法保護
立法保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根本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珍貴的文化資源,必須致力于對它們的保護。在人們的文化保護意識還沒有充分樹立起來之前,立法顯得格外重要。況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短期行為,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要實施好這項工程,僅有應急性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有堅實的法律和政策的規(guī)約和保障??梢哉f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是進行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前提和基礎。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立法首先是從地方開始的。
2.科學的管理機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要加強領導,制定切實可行的新政策,加大管理的力度;還要縝密規(guī)劃、精心組織、精心實施,才能有步驟地進行這項宏大的文化工程。
3.加強宣傳教育,是提高全民保護意識的有效措施人民群眾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造者、傳承者,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者。我們應通過新聞媒體,加強輿論宣傳,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使人人都懂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明了為什么要保護,以及怎樣保護,從而讓“保護”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全社會形成愛護、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氣,使每一位公民都能為中華民族擁有如此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而自豪,從而自覺地珍惜它,讓民眾親身感受一下文化遺址的重要,明確一點那就是歷史文化遺產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多么重要。欲亡其國先亡其史,可見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他可以加強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以史為鑒加強人的民族緊迫感。我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這是我們值得驕傲
三、結束語
如今,我國經濟正在一前所未有的速度發(fā)展,城市面貌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但在此過程中,我們許多城建部門忽略城市文脈的保護,片面追求眼前的利益,在文化遺產保護防護方面出現了許多問題。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社會同步發(fā)展的一部分,歷經千年的歷史凝結而成的文化遺產彌足珍貴,如果不加以保護,他們就會悄然逝去。小古城遺址是張家口人民生存與發(fā)展的根基,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問題,不僅是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態(tài)文化再認知的過程,是一個更具理性精神和民族文化整合的過程。在現代社會中,教育應該肩負起保存,傳承文化遺產的歷史使命,充分發(fā)揮教育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中所起的作用。同時,政府機構和有關研究部門也應對此更加重視,加強對安陽文化遺產的研究,認定,傳播和保護。
作者簡介:王彥捷,19850627,男,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田野考古隊,文博助理官員,歷史考古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