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妹芳
[摘要]古詩文教學不僅對學生進行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思想教育,還對學生進行了藝術(shù)熏陶。如何把握低年級古詩教學的“度”,讓學生喜歡古詩,感受古詩的魅力,獲得古詩帶來的良好的文化熏陶呢?筆者認為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注意三個度,即識字教學要有深度,詩意理解要適度,古詩誦讀要有梯度。
[關(guān)鍵詞]古詩 詩意 誦讀 適度 梯度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在學生的生命成長過程中,詩歌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古詩文教學不僅對學生進行了傳統(tǒng)文化教育和愛國思想教育,還對學生進行了藝術(shù)的熏陶。低年級的古詩短小精煉,想象豐富,童趣盎然,很受學生喜愛。但是,如何把握低年級古詩教學的“度”,讓學生喜歡古詩,感受古詩的魅力,獲得古詩帶來的良好文化熏陶呢?長期從事低年級語文教學的我,對此一直感到很困惑。因為在指導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時,有些教師不是上成簡單的識字、朗讀和背誦課,使學生對詩意一知半解;就是上成古詩文賞析課,讓學生在教師一廂情愿的枯燥解說中不知所云、一頭霧水,更不要說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了。在學習了一系列名師的教學實錄后,找到了一點低年級古詩教學的方向和途徑,尤其是于永正老師的《草》的教學可謂是低年級古詩教學的典范。同時,筆者發(fā)現(xiàn),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閱歷淺,知識有限,所以語文新課標對低年級古詩的教學目標定得較低,只要求“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惫P者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以及名師的寶貴經(jīng)驗,覺得低年級的古詩教學要把握以下幾個“度”。
一、識字教學要有深度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學習古詩,首先要把古詩作為學生識字的一個載體。課標明確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chǔ),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所以識字仍然是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重點,低年級教材中的古詩只是有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一種文體,它必然也承載著幫助學生學習生字的任務,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必須要以識字為主要目標之一,才能為古詩的朗讀和情感體驗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特別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生字或者詞語的意思也相應地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即古今異義現(xiàn)象,也有部分生字的讀音出現(xiàn)古今異音現(xiàn)象,這些生字教師不教,學生自己是讀不懂的,會成為理解和誦讀古詩的障礙。因此,生字的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怎樣來學習古詩中的生字呢?
(一)扎實生字的教學
學習生字并不是枯燥單一的,更不是靠死記硬背的。教師要認真地研究所教的每一個字,采用不同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舉一反三,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漢字的神奇魅力,為學生的持續(xù)學習奠定基礎(chǔ)。一首古詩的字本來就不多,低年級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相對高年級來說就更簡單易學,對于學前教育充分的學生來說就顯得更容易了,課堂上教師一出示有些古詩學生就能搖頭晃腦讀出或背誦。缺乏經(jīng)驗的教師就會被迷惑,誤以為學生們都會讀了,會簡化識字教學的過程。殊不知,那些會讀會背的學生可能只是聲音的記憶,他們很多都不能將聲音和字對應起來;即使能對應,也許讀和記得并不準確,更不用說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部分學生,會帶來較大的學習壓力,恐慌和焦慮會伴隨在課堂學習中。所以,教師要善于甄別學生掌握生字的狀況,迅速作出判斷,面向全體學生,扎實教學古詩中的生字。例如,《贈劉景文》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28個字,但是生字卻很多,而且很拗口,很難讀準確,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學習生字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老師要專門花時間指導學生學習生字,首先運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形聲字”“猜謎語”等方法進行生字的識記,讓學生讀準生字的音,記住生字的形;然后通過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進行反復地、有趣地朗讀;最后將生字放進古詩中讀,將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二)突出古今異音的生字教學
在古詩中,還會出現(xiàn)生字的讀音古今不同,即通假字現(xiàn)象。例如,《敕勒歌》中的一句詩“風吹草低見牛羊”,其中的“見”就相當于“現(xiàn)”,字音和字義是相同的,字形卻不一樣。像這樣的語音現(xiàn)象,老師要重點指導,通過字形、字音和字義的比較讓學生有所發(fā)現(xiàn)和感受。又如,《鹿柴》中的“柴”的讀音與“寨”相同,以及詩句中“返景入深林”中的“景”與“影”的讀音相同,都要老師重點指導講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老師不必將通假字這樣專業(yè)的術(shù)語教給學生,只需讓學生知道在古詩文中有時候會出現(xiàn)語音古今有變化這樣的現(xiàn)象就可以了。
二、詩意理解要適度
古詩的語言非常凝練,一個字往往要用幾個詞或者一句話來解釋,再加上字的活用、語序顛倒等語言現(xiàn)象,理解古詩詩意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對于詩意的理解到底到什么程度是合適的?《新課標》強調(diào):“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薄皽\近”“初步”“感受”這些語言的表述,無一不在告訴基層的語文教師,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古詩詩意的理解不可過度,要適可而止,要契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筆者認為低年級學生對于古詩的詩意理解注意以下兩點。
(一)詩意理解要形象可感
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顯示,他們對形象可感的畫面比較敏感,記憶較清晰,新課標也建議:“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苯滩闹袔缀趺渴坠旁姸寂溆胁噬鍒D,老師可充分利用這些插圖,讓學生結(jié)合課文插圖初步了解古詩描繪的情境,從形象的畫面中獲得整體感知,從而走進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例如,筆者在指導學生理解《登鸛雀樓》這首詩的詩意時,首先讓學生有順序地觀察插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插圖中畫了哪些景物,并用自己的話有條理地將畫面的內(nèi)容描述出來;然后對照古詩,找出相應的詩句,學生很輕松就理解了“白日依山盡,黃河人海流”的意思。
(二)詩意理解不強求字與義一一對譯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詩句都能通過教材中的插圖理解的,有些根據(jù)詩句中的字來直譯是無法解釋清楚的。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曾經(jīng)說過:“那些老師教了,學生還是不會的是不用教的?!币虼?,筆者認為詩意的理解并不是一定要強求學生字與義一一對譯,那樣不但會破壞古詩的意境美,還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的情緒,不利于今后的學習,倒不如大致地了解詩意即可。
例如,《登鸛雀樓》一詩中的“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這首詩理解的難點,如果老師硬要字與義一一對應,那是無法解釋清楚的,尤其是“千里目”根據(jù)字義理解肯定會產(chǎn)生歧義,所以這句詩不能直譯,倒不如解釋為“要想看到更遠處的風景,就得再上一層樓”或者“要想看得遠,就得登得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三、古詩朗讀要有梯度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文化的寶貴遺產(chǎn),是中華文學藝術(shù)的一枝奇葩。古詩的意境美要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會,才能幫助學生加深對古詩的理解,積累優(yōu)美的古詩,激發(fā)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愛上祖國傳統(tǒng)的文化。反復的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如何讓這個過程有趣又有效呢?筆者認為古詩的朗讀一定要有梯度,要層層遞進,在不斷地提高要求中才能讓學生的朗讀達到人情入境的境界。
(一)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感
讀古詩要有一定的格律,要富有節(jié)奏感和音樂美,通過聲音表現(xiàn)出音樂旋律的和諧美和語言的形式美,生動有力地再現(xiàn)古詩的思想內(nèi)容,體味古詩的情感,產(chǎn)生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出節(jié)奏感主要是學會停頓。在詩意理解的基礎(chǔ)上,首先老師要幫助學生利用斜線劃出詩句停頓之處,逐步讓學生學會自己斷句;然后教師通過范讀、聽錄音讀、自己練習等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受古詩朗讀的抑揚頓挫,感受古詩與一般文章朗讀的不同之處,把握這種介于讀與唱之間的吟誦形式。當然,老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在體會人物心情的基礎(chǔ)上揣摩古詩的朗讀節(jié)奏。
(二)讀出古詩的畫面感
入情人境是古詩朗讀的最高境界,如何讓學生將一首古詩讀得人情入境呢?所謂詩情畫意,詩中有畫,畫可賦詩。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通過想象將自己置身于古詩所描繪的畫面中,便是將詩讀得有滋有味的最佳途徑。例如,朗讀《登鸛雀樓》一詩時,可以讓學生想象詩人站在高高的鸛雀樓上看著遠處落山的夕陽,滔滔的黃河水向大海奔流而去,感受眼前所見之景象的壯闊。然后再指導誦讀,通過語速的快慢、聲音的高低等外顯的方法的變化,來傳遞自己對詩境的理解。
總之,低年級古詩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低年級小學生的實際,遵循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緊扣語文課標精神,合理把握古詩教學的度,才能讓學生在古詩的天地中心馳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