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
摘 要 新課改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按照新課改要求,本文論證了預學—拓展模式的重要性,闡述了構建預學—拓展閱讀模式的策略,同時結合作者自身的教學實踐,得出此模式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能動性,對于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 預學—拓展模式 小學生 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3.046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o encoura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actively, active practice, active thinking, active exploration, active creation, to create an independent learning space for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pre learning- expanding mod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pre learning- expanding mode of reading strategy,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own teaching practice, that this mode can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fully mobilize the initiative and initiative of students, promote students to the improvement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words pre learning-expanding mod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hinese reading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在精讀指導前,得先令學生預習。預習是學生在教師講讀課文之前的預先學習,它是學生自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預學與預習雖一字之差,但預學與預習相比較,并非只是讓學生規(guī)范、固定化的對課文、字詞進行學習,熟悉學習內(nèi)容而已。預學—拓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給予學生一個較為廣闊的自主學習空間,培養(yǎng)增強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及積極性,是為了實現(xiàn)“學為中心”、“以學定教”而找到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支柱”。
1 預學—拓展閱讀模式的重要性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一切后教的知識都要根據(jù)先教的知識,即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作為一種傳統(tǒng)教學中占主要地位的學習方式,課前預學,課中拓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與意義。第一,預學可以使自己發(fā)現(xiàn)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并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第二,預學能夠讓學生明確聽課的目的性,使之變被動為主動,為上課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心理狀態(tài),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礎,從而大大提高課堂的有效性。第三,在預學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文本知識,更是學生用所學知識去獲得新知識的過程,這實際上是學生在主動進行探索的過程,如果一個學生能堅持進行預學,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提高。第四,在課中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夠對課文進行獨立地閱讀和思考,使學生對文章的大致內(nèi)容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從而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教學課堂中得到全新拓展。
2 構建預學—拓展閱讀模式的策略
(1)加強預學題設計。在語文預學題的設計中應注意的是將學生放在重點位置上,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高效教學為主要目的。在預學題設計中應注意這么幾點問題。第一,預學題突出重難點,題型設計應具有層次性,促使每一位學生均能夠參與至預學中,充分激發(fā)其學習興趣,對各層次的學生均予以照顧。第二,在預學題設計中滲透學法指導,以此幫助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掌握預學基本方法。教師應注意指導學生在語文課文閱讀中積極養(yǎng)成一種自學的良好習慣。
(2)預學指向教學目標,優(yōu)化內(nèi)容。小學語文在教學中,時常會出現(xiàn)丟失方向的問題,從而導致出現(xiàn)語文教學低效低質(zhì)的狀況。在語文教學中存在著本體及非本體性兩種教學內(nèi)容。其中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主要是指:能夠充分反映出語文學科特點、與其它課程教學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如語文知識、策略及技能。而非本體性的教學則主要是指價值觀、多元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等的教學培養(yǎng)。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的教學內(nèi)容是針對本體性的教學的,將語文知識、語文技能作為重點進行教學,以此實現(xiàn)高效教學。但在現(xiàn)今的語文預學中,時常會出現(xiàn)偏離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的狀況。如在《威尼斯的小艇》的預學中,有許多教師會讓學生在網(wǎng)絡上查找相關資料,如威尼斯水城的基本狀況,收集相關圖片?;蚴窃凇段某晒鬟M藏》課文的學習中,讓學生進行相關資料、圖片的查找,對其歷史背景進行了解。雖然此種預學方式能夠使得學生對與語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背景有所了解,增強其對于課文知識的理解。但是此種預學方式是在脫離本體性教學狀況下進行的。在《文成公主進藏》預學中,給學生布置一些預學任務,指導學生在閱讀課文,熟悉其基本內(nèi)容的基礎上簡述此歷史故事,以此為后期的課堂教學提供幫助,引導學生對民間歷史故事語言表達特點熟悉、掌握。此種預學方式是直接針對語文教學目標的,屬于一種本體性的教學,能夠幫助進一步突出教學的重點所在,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
(3)預學應充分考量學生學業(yè)負擔,追求效率小學語文預學活動的開展其主要目的為實現(xiàn)“以學定教”,以此幫助獲取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給予學生更多的空余時間,去做一些更加具有意義的事,開展更多實踐活動。因此,在小學預學中,不可借用其名義來隨意占用學生的課前、課外時間,盡可能地在課堂時間范圍內(nèi)完成預學。在現(xiàn)行小學語文教材中,屬于定篇的課文內(nèi)容較少,大多為“例子”、“用件”等。如果能夠實現(xiàn)有效預學,便能夠促使兩三個課時的教學直接合理縮減至一個多課時。如此一來,便可使得學生留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課外延伸閱讀、學習,對于提升其自身的閱讀能力、文學素養(yǎng)水平而言極為有利。
(4)推行合作預學,拓展提高。在預學中,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對于一些學習中不理解的問題及時提出、說明,在書本上標示好相關的疑問,之后在課堂上提出,看看誰的問題最多。小學生的表現(xiàn)欲較強,為了發(fā)現(xiàn)問題,均會認真仔細的地去查找預學中出現(xiàn)的難點問題。如在學習《有的人》課文相關內(nèi)容時,學生在預習后,便會提出疑問:為什么文中提到“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著”?這樣問題的提出極具價值,針對于此,教師便可指導學生帶著疑問來再次閱讀課文,并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學生對于此種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預學方式大部分都是充滿興趣的,其在小組討論中參與度也極高。在討論過后,大部分的小組都能解決預學中的問題,課堂教學效果極佳。
3 預學—拓展閱讀模式的應用
3.1 提高預學的效率與質(zhì)量
作為課堂活動的引導者,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學生預學的引導,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借助預學的形式,豐富學生的課堂思維,而且可以為老師的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但是,從目前來看,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對預學的認識還不夠,而且在指導學生預學的方式手段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另外,老師為學生的預學任務布置得較多,但并不能積極關注預學后的結果。因此,作為小學語文老師來說,應該培養(yǎng)自身的預學觀念,在單篇閱讀教學過程中,應該將預習環(huán)節(jié)積極納入進去,結合兩者進行教學,而不是相互脫離。而對于預學任務的布置來說,應該做到適度科學,應注重學生的情感與情緒表現(xiàn),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另外,還要加強對學生的預習指導,使學生能夠掌握科學的預學手段。最后,還應合理反饋預學效果,以此有效開展課堂教學。當前,很多老師宣揚“預學單”的積極作用,然而針對一些預學單來說,并不能積極發(fā)揮其自身作用,而且比較重于形式,不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解三年級課文《珍珠泉》的過程中,課文旨在讓學生了解珍珠泉的美麗景色,并且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對家鄉(xiāng)景色的贊美之情等。老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對連接語進行積極把握,并且通過對字音的積極了解,再深入課文中學習。另外,在這一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比如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一些寫景的名人作品,并且讓學生對優(yōu)美詞句進行積極積累;另外,還可以布置學生進行仿寫,描寫自己家鄉(xiāng)的美景,以此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另外,老師在課前布置預習的過程中,可以將文章中有趣的內(nèi)容向學生交代,通過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走進課文實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與熱情,并積極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最后,在預習環(huán)節(jié)布置后,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可以借助小組競賽的形式,讓小組對本篇文章中的生字詞進行查找,以此作為競賽內(nèi)容,從而能夠使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被合理激發(fā)出來。
3.2 把握教學方向,進行舉一反三
當前不少語文老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會遇到相同的困惑,那就是由于閱讀教學的本質(zhì)認識不夠,在講解課文過程中,老師想要做到面面俱到,而且要將教材中的內(nèi)容滲悟透,但是作為學生來說,都希望享受輕松愉悅的語文學習氛圍。因此,為了使學生能夠對教學重點進行合理把握,在基于預學的閱讀教學中,教師針對不同的文章應該把握好教學方向,并對重點內(nèi)容進行積極挖掘等。首先,應該從信息的吸收角度出發(fā),實施合理的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提取信息的準確性。例如,在講解敘述文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讓學生明確敘述的內(nèi)容、敘述的類型、敘述的目的等。而在學習議論文的過程中,應該對文章的中心論點進行積極把握,借助閱讀形式,對文章的觀點進行合理判斷,是否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等。而對于詩歌教學來說,應該從詩歌中將一定的哲理與道理知識等進行合理把握。例如,在基于預學的學習古詩《詠柳》與《春日》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對古詩內(nèi)容進行積極把握,并且讓學生自行感受詩中體現(xiàn)出來的美景以及詩人的情感等,最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學生通過古詩的學習,掌握挖掘詩人情感的方式,以及對詩中表現(xiàn)的情感進行積極體會。例如,對作者感受春天美景的體會等,對春日中的景色進行贊美等。其次,還要從審美角度出發(fā)進行閱讀,老師應該將學生引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去,一同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甚至在閱讀寫景的文章過程中,應該做到融情于景,能夠置身于作者的文章之中,以此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體驗,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最后,還要從文化傳承出發(fā)進行教學。作為一門人文學科來說,語文閱讀的學習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從文章中汲取到文化精髓與內(nèi)容。同時,“吾日三省吾身”,也應讓學生在閱讀中懂得學會經(jīng)常反省,學會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另外,在閱讀文章過程中,還有一些外來文化的傳播,而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批判地繼承與發(fā)揚,從而能夠更好地從閱讀中得到別具一格且獨立飽滿的情感體驗。
3.3 加強對鞏固階段的重視
在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比較有限,即使是基于預學的閱讀教學,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也不能得到有效保證。而且,受到時間因素的影響,記憶知識的程度會相對下降。因此,在老師教學后,應該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合理鞏固。借助復習知識點,打好學生的基礎,以此能夠提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另外,老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合理復習,培養(yǎng)學生的復習意識,提升學生的復習效率等。因此,作為小學語文單篇閱讀教學,應該從課文的基礎內(nèi)容出發(fā),如字詞基礎知識。再有,還要加強對課后練習的講解。這些課后練習內(nèi)容,是針對文章內(nèi)容而設計的,也是對文章的積極鞏固。例如,在學習《烏鴉喝水》的過程中,除了文章中的課后練習外,老師還可以適當設計一些思考問題。如“烏鴉喝水的經(jīng)歷告訴了我們什么樣的道理?”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并且還可以為這個小故事進行續(xù)寫,以此促進學生想象力與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最后,老師應該針對本文的內(nèi)容,找尋與本文比較相似的課文,讓學生作為練習對象進行對比閱讀,從而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與發(fā)展。
4 小結
對于小學生的語文閱讀教學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階段性特征。我們只有把語文課堂教學建立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積極促進學生學習形式的改變,激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chuàng)造,給學生營造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zhì),才能使語文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我們相信,在教育局深厚教育底蘊的滋養(yǎng)下,在小教組領導的引領下,在廣大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迎來“預學—拓展”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更為絢麗燦爛的明天。